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4-05-09 07:23:40李媛媛贾仰春史雨露
系统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延迟时间中风针刺

李媛媛,贾仰春,史雨露

丰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江苏徐州 221700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吞咽障碍与脑干核吞咽有关的颅神经核受损造成的延髓麻痹有密切关系。吞咽障碍导致患者吞食困难,且还易引发吸入性肺炎、误吸、营养不良和脱水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使其生活质量下降[1]。目前临床上对于脑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以吞咽功能训练为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该方案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和完整的认知能力,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中医学上认为,中风后吞咽困难是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后引起的功能神经损伤的状态反应,需通过针刺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效果,可促进恢复[2]。有研究显示,辨证分期针刺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3]。目前关于中风后吞咽障碍应用辨证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丰县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80 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辨证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在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80 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0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共识[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首次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既往缺血性脑梗死完全康复后再次缺血脑梗死患者;③经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造影确诊有吞咽障碍;④发病时间≤6 个月;⑤生命体征稳定,无认知障碍;⑥经吞咽造影检查或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梨状窝滞留在中度以上(滞留量≥50%);⑦存在吞咽障碍时间>2 周;⑧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脏病、肺炎等病史者;②伴有意识障碍者;③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④伴有严重精神障碍者;⑤既往有口咽部疾病史或手术史者;⑥不配合治疗且治疗依从性低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其中针刺具体操作如下:对廉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风池穴、哑门穴及翳风穴使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行针10 min/次,留针30 min,隔日1 次。中药具体如下:采用解语丹方:白附子10 g,石菖蒲15 g,远志15 g,天麻30 g,全蝎5 g,羌活10 g,僵蚕10 g,木香10 g,胆南星10 g,1 剂/d,早晚分服。

观察组予以辨证分期针刺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辨证分期针刺如下:(1)根据吞钡透视技术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分为口期吞咽障碍和咽期吞咽障碍。①口期吞咽障碍:取廉泉穴、地仓穴、颊车穴、承浆穴、金津穴以及玉液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②咽期吞咽障碍:取风池穴、哑门穴、天突穴、翳风穴、人迎穴、扶突穴、咽后壁穴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两种类型患者均行针10 min/次,留针30 min,隔日1 次。(2)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阳上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①肝阳上亢型:取百会穴、太冲穴、内关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②风痰阻络型:取丰隆穴、合谷穴、阴陵泉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③气虚血瘀型:取关元穴、足三里穴、气海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④阴虚风动型:取太溪穴、照海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⑤痰热腑实型:取曲池穴、内庭穴、丰隆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均行针10 min/次,留针30 min,隔日1 次。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5]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电视透视吞咽功能评分量表总评分10 分,评分与吞咽功能呈正比。

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比较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

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误吸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吞咽功能评分、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喉向前和向上距离(%C2-4)以及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误吸情况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

治疗1 个月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治疗后(6.48±0.96)*(6.02±0.89)*2.222 0.029治疗前2.66±0.70 2.63±0.85 0.172 0.863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口期传递时间均延长,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均缩短,且观察组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比较[(±s),s]

表3 两组患者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比较[(±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口期传递时间治疗前1.38±0.40 1.36±0.32 0.246 0.805咽期时长治疗后(0.45±0.12)*(0.52±0.15)*2.304 0.023治疗后(18.74±2.25)*(16.48±4.62)*2.781 0.006咽启动延迟时间治疗前2.17±0.27 2.22±0.66 0.443 0.658治疗后(1.35±0.42)*(1.52±0.52)*2.554 0.012治疗前1.55±0.41 1.52±0.45 0.311 0.756

2.3 两组患者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比较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喉向前距离(mm)治疗前4.08±1.02 4.13±1.31 0.190 0.849治疗后(5.85±0.84)*(5.43±0.79)*2.303 0.023喉向上距离(mm)治疗前11.25±3.06 11.45±3.42 0.275 0.783治疗后(18.13±4.74)*(14.24±5.52)*3.381 0.001食管入口的最大开放程度治疗前0.92±0.10 0.93±0.17 0.011 0.990治疗后10.12±0.25 10.21±0.23 1.675 0.097

2.4 两组患者误吸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误吸1 例,对照组误吸8 例,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13)。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属于功能性吞咽障碍,主要是大脑皮质、皮质下及脑干处发生病变,在各个吞咽时期均会发生障碍[6]。近年研究数据显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1%~73%,严重影响病情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7]。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近年来,针刺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学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分期针刺是根据患者症型分别在相对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有学者指出,辨证分期针刺治疗吞咽障碍,效果显著[8]。中医学认为吞咽障碍属于“喉痹”范畴,刺激与舌相关经络,可达到疏经通气,通咽畅喉效果,进而恢复患者吞咽功能[9]。

吞咽功能评分是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金标准”[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增加,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祁玉军等[11]研究结果相似。祁玉军等[11]研究指出,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刺相关穴位治疗,可以促进吞咽功能评分的升高。辨证分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可增加喉部肌肉活动,促进吞咽功能,减少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2]。廉泉穴是吞咽障碍之要穴,《针灸资生经》曰:“廉泉穴主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下食难”[13]。针刺廉泉穴可以疏通经络,刺激舌肌运动,改善舌体功能。崔显勋[14]研究中,针刺廉泉穴等穴具有启咽开窍,调畅咽部气机,祛痰散结的效果,促进咽部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舌肌功能修复和吞咽动作的重构。除此之外,咽期吞咽障碍穴位处方还包括:风池、哑门、翳风等穴,针刺风池穴能够起到调肝熄风、豁痰利咽之效;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针刺翳风穴具有通关利窍之效[15]。以风池穴为主,翳风、天突为辅,诸穴合用可疏通经络,促进肌肉相互协调,改善吞咽功能。肝阳上亢型吞咽障碍表现为偏瘫、不语、口舌歪斜。针刺百会穴配伍太冲穴、关内穴可平肝熄风,醒脑开窍、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解语丹方有化痰开窍、熄风通络、醒神开音,理气豁痰开窍及行气活血,通络之功[16]。辨证针刺联合解语丹方治疗可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显著改善吞咽障碍症状。治疗后,两组口期传递时间、咽启动延迟时间、咽期时长、喉向前和喉向上距离(%C2-4)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结果与金海鹏等[17]、尹姗姗等[18]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对吞咽障碍的主要穴位行针刺治疗,可以通过提高吞咽皮质兴奋性,来促进吞咽障碍的恢复以及喉向前及喉上移幅度的增加。治疗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P<0.05),本研究结果还低于骆华等[19]研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为14.7%),说明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对减少误吸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加之具有温经通络、熄风开窍的效果,二者联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进而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辨证分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吞咽功能,且能提高吞咽时喉上抬及喉前移的距离,减少误吸发生率和梨状窝滞留。

猜你喜欢
延迟时间中风针刺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2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LTE 系统下行链路FDRX 节能机制研究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基于分层COX模型的跟驰反应延迟时间生存分析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延迟时间对气辅注射成型气体穿透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中国塑料(2016年8期)2016-06-27 06:35:02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