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的舆情效应与启示
——基于大数据情感分类的主题分析

2024-05-09 05:26林向博王祎枭
教育观察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减公众政策

林向博,王祎枭

(1.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2)

一、研究背景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市场化运作的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其多样化和定制化的教育服务,成为教育体系中的“影子系统”,影响了公共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转。校外培训行业逐渐生成并蔓延的利益至上、贩卖焦虑、功利教育等不良风气,进一步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并通过内卷化竞争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最终造成了基础教育生态的破坏。[1]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减”政策应运而生。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这表明了党中央对长期以来阻碍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教育焦虑现象的高度重视。[2]这是党中央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出发,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立场出发,从为党、为国培育人才的战略需求出发,为保障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每名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3]

其实,“减负”政策在我国有一定的演进历史。1950年,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重要指示。[4]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5]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6]这一文件拉开了围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减负的序幕。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明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7]2018年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提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杨兆山等人认为,2021年颁布的“双减”政策具有力度大、目的明确、措施可行、标本兼治的特点。[9]显然,“双减”政策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基础教育回归正轨,全方位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进而促成中小学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公正和谐向前迈进。既然如此,这项政策该如何达成其既定目的?当该政策开始施行后,会引起公众何等心理反应?换言之,公众如何看待“双减”政策的实施?本研究拟通过对“双减”政策实施后公众的反应来总结公众对“双减”政策的态度、意见及看法,以期管窥公众对“双减”政策实施的不同回应。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公众如何看待“双减”政策的实施;第二,公众的不同回应对推进“双减”政策实施有何启示。

二、研究设计

伴随着在线社交平台的飞速兴起,人们逐渐倾向于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分享与交流观点,在网络上收集公众观点意见和找寻事实真相逐渐兴起。[10]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有关政策文本的网络舆情研究,可对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重要参考。[11]本研究基于Python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技术及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构建,针对我国“双减”政策出台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开展分析。LDA模型可以从大规模文本数据中挖掘有意义的话语框架,揭示文本背后的主题结构,情感分析可以反映网民的态度倾向。[12-13]基于此,本研究考察网民对“双减”政策的情感倾向及观点意见,以期为有效推动和落实“双减”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文本情感分析是指利用额外文本资源,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特定领域的非结构化评论文本中得出评论者的主观性、观点、情绪以及极性提取、分析、处理、归纳的过程。[14-15]目前,文本情感分析技术于在线评论研究中广泛运用。[16]本研究借助腾讯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情绪分析工具对“双减”政策有关微博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进而尝试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后,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网民对“双减”政策的看法、态度及回应。

LDA模型是一种用于在一系列文档中发现隐含主题的语言概率模型,属于无监督的文本聚类算法。[17]LDA模型作为当下被广泛应用的主题模型,在挖掘大规模文本数据或语料库中隐含的主题内容方面展现出较强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将文档描述为不同主题的概率分布,同时也把每个主题描述为一系列词语的概率分布。[18]本研究借助Python的开源包gensim进行LDA主题模型训练,通过分析模型拟合结果中每个主题对应的核心关键词并结合原始数据对主题进行解读。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7个新浪微博账号,挑选依据为粉丝数和相关博文互动量,分别是人民日报(1.4亿)、央视新闻(1.22亿)、中国新闻网(7396.7万)、新华网(8853.6万)、21世纪经济报道(2143.9万)、新浪财经(2430.3万)、新周刊(2117.7万)(注:括号内为微博粉丝数)。以讨论量为选择标准,选取了25条与“双减”政策密切相关的博文,时间跨度为2021年7月23日至2021年10月28日。

选取的25条博文总转发量为36117次,评论79464条,点赞702179次,由于评论精选及微博数据抓取限制,最终抓取到微博评论21040条。获得数据后,对文本进行预处理,清洗初始数据中的无效信息后,将剩余的20715条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词并汇总,构建词频矩阵。之后,采用腾讯云自然语言处理进行情感分析。最终,使用Python的开源包gensim进行LDA主题模型训练,根据训练结果判断主题个数,得出其所对应的关键词和频率,结合原始数据还原各个主题的含义并综合情感分析结果解析各个主题。

三、研究结果

(一)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双减”政策情感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借助腾讯云自然语言处理的API接口及SQL语句进行编码与批量处理。通过情感分析发现,在积极、中立、消极三种情感倾向中,消极情感占比较高,说明公众对“双减”政策存有一些异议与疑惑,持保留意见。在20715条评论中,积极情感评论2688条,占比13.0%;中立情感评论7531条,占比36.4%,消极情感评论10496条,占比50.7%。徐琳等人认为,微博上的观点易情绪化,易挑起网民的负面情绪。[19]因此,单纯据此认定公众对“双减”政策更多持负面情感是片面的。基于此,本研究后续将基于情感分类的主题挖掘来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解读公众的看法,从而为网络舆情的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二)情感分类的主题挖掘

根据LDA主题模型的构建逻辑,对本研究通过主题一致性指标和主题的可解读性进行主题分类。一致性指标得分通过计算一个主题中高分词语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得到。[20]本研究综合考虑后,以主题个数为2开展后续分析。本研究采用pyLDAvis模块对模型进行分析,确定主题模型后,根据主题分布情况,将每个主题中最高频的20个词语返回原数据中进行解读,最终确定两个主题分别为:第一,“双减”政策与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第二,“双减”政策与校外培训机构、外部社会。过滤掉无实际意义的词汇后,在这两个主题中分别选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各主题对应关键词及其情感倾向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模型结果及其情感倾向

四、研究讨论

从分析结果看,公众对“双减”政策实施的看法涉及两大主题,分别是“双减”政策与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双减”政策与校外培训机构、外部社会,其情感倾向可分为积极、中立和消极三类,如表2所示。

表2 公众对“双减”政策实施看法的主题及情感倾向

(一)公众对“双减”政策缓解“内卷”、提升教育公平持积极态度

在这两大主题中,公众的积极情感共同涉及与“内卷”和“教育公平”有关的内容。公众普遍认为,“双减”政策有助于将“内卷”转化为公平竞争,促进教育的相对公平。司晓宏等人认为,“内卷”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内卷”这一概念能够被广泛认同并迅速流行,正说明在各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前提下,比行业同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争夺有限资源的现象逐渐增多。[21]过去十余年,受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扩张及功利主义竞争的影响,基础教育生态受到破坏。而“双减”政策通过要求学校建立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整顿课外辅导机构,以减轻学生的压力,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相对提升教育公平。[22]“双减”政策的目标在于解决教育过度内卷、社会阶级固化、家长教育焦虑、教育开支高、学生学业压力大等问题,力图减轻广大家庭的教育负担,这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23]“双减”政策蕴含的基本理念是推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恢复其应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2]

此外,公众对“双减”的积极情感还涉及学生个人成长、减轻家长负担与焦虑感、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和职业发展渠道等方面的内容。杨兆山等人认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异化问题。[9]“双减”政策要求培养和谐统一的人,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关于“双减”政策,部分人认为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水平。但其实,“双减”政策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24]家长焦虑的来源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双减”政策正是希望通过管制课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尽量保证教育公平。此外,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和职业发展渠道通过杜绝培养应试人才,鼓励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而实现。“双减”政策要引导教育从培养人力资本重新回归到树人和育人的目标导向。

(二)公众对“双减”政策的消极情感涉及政策落实、家长担忧、教师压力、就业等

相比之下,公众对“双减”政策的消极情感更多涉及政策的落实与效果、教师工作时间和压力增加、对教培机构的打击等。第一,公众担忧改革在部分城市流于形式,课外补习市场转向私人化、地下化。在“双减”政策实施前,泛滥且低价的一对多补习班让一般公众能够参与教育竞争。然而,随着校外培训机构规模的减小,高昂的私人辅导费用将不少中低收入家庭孩子拒之门外。第二,因中高考的存在,竞争无法避免,因此,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推动教育公平表示担忧。第三,教师工作时间和压力倍增,“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不仅要负责提升作业和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要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其工作量随之加重,休息时间相应减少。然而,真正健康的教育生态应是教师充满教学热情,学生充满学习动力,并消除学生、家长和教师身上不合理的压力。[9]第四,“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及其教师打击较大。虽然学生还有参加校外培训学习的刚需,但校外培训机构如何按照国家的要求寻求转型发展仍需探索。

(三)公众对“双减”政策的中立情感兼具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两种功能

公众对“双减”政策的中立情感中既有对消极情感的原因分析,也有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公众评论情感倾向消极的原因主要包括较大的生存压力、渐增的经济负担和相关配套措施的缺乏。就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而言,多数家长认为文凭仍是社会阶层上升通道的敲门砖,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成绩,增加孩子未来生活的选择和机会。渐增的经济负担则是私人家教或一对一培训较高的收费增加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缺乏相关配套措施主要指向如何在教师负担增加的情况下,使教师仍然保持教学积极性并完善教师的权益保障,既要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也要提高教师待遇。

五、研究建议

本研究关注公众对“双减”政策实施的态度、意见及看法,在深入分析公众对“双减”政策的情感倾向后发现,公众对“双减”政策缓解“内卷”、提升教育公平持积极态度,他们对“双减”的积极情感还涉及学生个人成长、家长减负、多样化人才培养等,而其消极情感则涉及政策落实、家长担忧、教师压力、就业等。此外,公众的中立情感兼具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两种功能。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学生与家长、学校与教育部门、外部社会等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学生与家长角度而言,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学生要减少对课外培训机构的依赖,重视课堂学习,提升在校学习效率。同时,学校也应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家长与学校要共同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与发展观,注重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并进的发展,而非只强调智育,更应该警惕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第二,从学校与教育部门角度而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要强调教师内在素质的提升,也要注重教师待遇的提高。倡导全社会继续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让教师体会到肩负的使命感、职业的光荣感、重大的责任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担负的职责和面对的挑战,尽可能提高教师待遇,缓解教师承担的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同时,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将评价导向和机制转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错误认知。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差异性评价,激励因材施教,使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发光发热的领域。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例如:中考招生录取模式应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应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促进高中教育文理科相融通,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个人发展,让学科差异化教育的初衷落到实处。

第三,从外部社会角度而言,要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和职业发展渠道,协助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经历阵痛转型,社会对于能力多元型、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扩张,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范围,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同时,要破除“升学主义”的桎梏,转变公众观念,缓解因中高考升学压力造成的家长焦虑,提升公众对职业技术素养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齐头并进。此外,要推动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转型发展。按照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方向,侧重建立凸显教育公平的、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在这一体系下合规办学,提高办学品质,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或寻求业务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公众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公众号3月热榜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助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