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璐
初到我们班,小风总是沉默不语:课上小组讨论时,他要么在一旁低着头不出声,要么自顾自地在座位上看书;被叫起来发言,也喜欢用沉默来回应;大课间,当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嬉戏时,他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双手插着口袋,低着头看书……如何让小风迈出自己的“保护圈”,在班上找到归属感,成了我当时的重点工作。
一次谈话:我是你的自己人
我发现,每周一到校,小风的情绪总会有些低落。有一天,小风红着眼眶,一步一步挪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他左手捧着书本,右手时不时地抹眼泪。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示意他跟我出去。
我带着小风来到教室外的转角处,蹲下身子,双手搭在小风的肩上,轻声询问:“是身体不舒服,还是遇到了什么难题?能告诉老师吗?”这一问,小风开始抽泣了。我递了一张纸巾给他,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你现在的样子被别人看见了可不好。跟老师说说哭鼻子的原因,说不定我能帮到你呢!”小风接过纸巾,慢慢地停止抽泣了。过了一会儿,他开口说:“妈妈今天去外地出差了,这个星期都不能回家。”“原来是想妈妈了。”小风妈妈曾跟我说过,以前她因为工作关系要频繁出差,很少陪小风。前两年受疫情影响,出差少了,基本上每天都在家陪小风,小风愈发黏妈妈了。现在妈妈一周不在家,小风才会这般伤心。“老师想到一个办法,晚上趁妈妈空闲时,你可以和妈妈视频聊天。这样一来,妈妈就好像还在你身边,并没离你很远。”“可是妈妈会跟我视频吗?”小风对这个提议有了一点兴趣,半信半疑地问。“我相信妈妈肯定也想和你视频。等会儿老师跟妈妈联系,让妈妈晚上主动打视频电话给你。”听了我的话,小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告知小风妈妈当天的事情后,她表示之前忽视了小风这方面的情感需求,并答应出差时一定抽空跟孩子视频聊天。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小风,并补充说,如果妈妈没有和他视频,我会站在他这边,替他批评不守信用的妈妈。他第一次看着我的眼睛,主动说:“谢谢老师!”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收获了小风的信任,他接纳了我。
一个小小的契机,一些温暖的举动,几句富有积极色彩的话语,这些都温暖着人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他真正需要的关怀,他会意识到老师是自己人,是在帮助他,进而愿意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当他敞开心扉,表明他已经迈出了融入班集体的一大步。
一场活动:我们是你的好朋友
为了让小风尽快适应新环境,早日融入班级,我借助同龄人的力量,让小风看到同学们抛出的“橄榄枝”。
1.以书会友
小风是一个小书虫,我多次发现,课间他在同桌看课外书时,会把头凑过去一起看。“同桌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在我脑海闪现。当这个阅读活动在班里开展后,小风和同桌渐渐熟络起来。他会和同桌一起阅读、分享好书,交流阅读体会。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小风就收获了班上第一个好朋友——同桌。在和小风妈妈的交谈中,我得知,小风回家后会主动和她聊学校发生的事情,还会分享自己和同桌之间的趣事。这是小风在交友上跨出的第一步,他已经在试着接纳班上的同学了。
2.拥抱朋友
在教学《推荐一个好地方》习作课时,为了给学生习作提供素材,我让学生扮演导游,用2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推荐的好地方。课上,一名学生在分享时介绍了学校的生态长廊,并在最后加了一句:“欢迎我们的新同学小风有空去那儿游玩。”小风听到后,眼里闪过一丝惊讶,接着嘴角上扬。我肯定了那位学生最后发出的邀请,其他学生也“依样画葫芦”,向小风发出邀请。小风越听越投入,还不住地点头。
可能是大家的邀请激发了小风的分享欲望,他缓缓地举起手。小风推荐的是他的老家,在分享的最后,他向全班同学发出邀请,希望大家能去他的家乡玩,他愿意当导游带大家体验海边生活。同学们看似微小的邀请举动,让小风意识到,在这个班级里大家是接纳他的,大家也想和他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当小风看到大家向他伸出友谊之手时,他也愿意回应大家。
3.玩中交友
小组活动更容易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需要。在我们班上,我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德育小组。德育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归属与爱。
在得知小风居住的小区后,这个小区对应的德育小组的组员主动找到我,希望能将小风分到他们小组。家长更是有心,为了让小风喜欢这个班级,他们利用周末時间精心策划小组活动,让小风在活动中释放天性,在游戏中结交朋友。在小八达岭的徒步活动中,小风和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完成了将近1小时的徒步,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同伴的力量。在“水果拼盘”活动中,小风和组员互相配合,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金鱼水果拼盘,在这个活动中,他体验到了合作的魅力。在课本剧排练中,小风和同伴一起改编剧本、设计演出细节,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主动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有了主人翁意识。
在德育小组活动过程中,小风从最初的被动参加,渐渐地主动融入,萌生了集体意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当转学生不愿主动融入班级时,不妨换个思路,让班上的学生去拥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的爱。
一场比赛:我是班里的一分子
学校体育节,各班都在选拔运动员。体育课后,班上好几名学生不约而同地跑来告诉我:“小风跑得可快了,班上几个‘飞毛腿在跑200米时都被小风给超过了。”
我惊讶地看着小风,说:“看不出来啊,你跑步这么快!”小风摸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放学时,小风告诉我:“老师,我在以前的学校参加过运动会,还拿过奖呢!”从小风那闪着光的眼睛,我看到了他的得意与自信。我顺势问他:“你愿不愿意代表咱们班参加即将举行的体育节呢?”小风低下头,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怕……给班级丢脸。”小风有了为班级争光的意识,我惊喜的同时,连忙鼓励他:“赛场上,大家除了会为获奖的选手鼓掌之外,还会为那些挑战自我、奋勇拼搏的运动员点赞。所以,你参加比赛,能获奖更好,但如果不能获奖,这也是你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怎么样,你愿意参加吗?”小风听后,若有所思,表示要再考虑一下。
两天后,小风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想参加比赛。虽然我不知道能不能跑赢其他班的参赛选手,但我是班级的一分子,我想为我们班争取荣誉。”我当即就说:“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你的表现。”
小风参加200米赛跑那天,班上学生自发站在跑道两侧和终点为小风加油呐喊。当小风跑到终点后,后援团成员一边扶着小风,一边眉飞色舞地夸赞他。小风跑完后对我说:“大家对我真好,我好喜欢这个班级。”此刻,我知道,小风在我们班上找到了归属感。
真诚,让这个起初不适应新班级、新环境的学生逐步打开心扉;关怀,让这个有点内向的学生开始接受大家的善意,并喜欢班级,萌生出集体意识。现在的小风早已与班级融为一体。(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