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靖婷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34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相比城市的教育资源,乡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乡村教育整体水平较低。数字化赋能的思想、方法与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乡村教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教育的振兴,彰显出以乡村教育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加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立足数字化赋能的思想、方法与实践,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乡村人才的培养、教育公平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成功踏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不同,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在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依然存在规模性返贫风险。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将乡村教育振兴置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去考察。乡村教育振兴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从“学”的层面来说,乡村教育振兴既是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其关键在人才。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有利于积累人力资本,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从表面上看,乡村振兴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乡村振兴以“人口红利、人才红利”为主导。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美好目标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新型农业人才、经营人才的设计与支持,文化振兴需要文化传承人才的带动与引领,乡村现代化治理也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与领导干部共建共享,“实施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与造就一支懂农村、懂农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2]。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会和水平。在数字化赋能下,教育资源可以更加丰富且能够广泛地覆盖乡村地区,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共享更多优质教学资源,了解并掌握农业产业知识。因此,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在于通过厚植乡村本土高水平技能型人力资本,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平原则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平的教育环境是促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最佳保障。乡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受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的数量与质量远落后于城市,这些因素导致城乡教育公平堪忧。此外,乡村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城市地区有所不同,乡村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这进一步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变大,进而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34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承载着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3]。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破解教育不均衡发展难题,消除教育壁垒,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将数字化技术有效应用于乡村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优质教育信息共享,而且有利于“促进教育起点均等,为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提供了形式上的保证”[4]。数字化赋能能够整合发达地区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乡村地区,从根源上斩断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导致的“代际贫困传递”,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弥补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基调,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为乡村地区培养有用人才,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呼唤乡村教学质量的提升。乡村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并制约着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成效,乡村地区学校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欠缺深刻影响着乡村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乡村教学质量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短板,更应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服务于乡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城市高度信息化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教育促进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实现乡村地区学生从“有学上”到“有好学上”,再到“上好学”。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塑造新型的学习环境”[5],通过扩充教育场景,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促进乡村教学高质量发展。首先,可以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教学支持和辅助,扩充乡村教育资源,实现课程内容、教育技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均衡分配。其次,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突破了乡村教育的时空局限性,通过在线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后,数字化技术可扩充教育场景,实现远程教育,让农村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解决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服务的投入,有助于深化农村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步。
数字化赋能在乡村人才培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释放了数据技术红利。然而,数字化在乡村教育领域的嵌入在给乡村教育带来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变了乡村教育的形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有力支持下,国家持续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专项投入,“乡村教育治理数据资源开始共享,多元治理主体网络化合作也有所发展”[6]。从乡村教育的现实境况来看,乡村地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由于政策的迟滞效应,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是阻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经费欠缺、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影响了其数字化设施的建设。乡村地区生均计算机拥有量不足、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等智能化终端的缺乏制约了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加大了各乡村教育主体间数据交流与共享的难度、数据流动和整合的难度,直接影响了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达成,在城镇教育进入教育信息化2.0发展阶段时,乡村教育仍处于1.0初级阶段。此外,虽然乡村地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已有网络硬件设施的保存、维护,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更新仍处于落后状态,阻滞了数字化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
数字化教育人才是数字技术应用的承载者,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中起衔接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我国乡村教育振兴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教育人才和教师数字化素养关系到乡村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技术应用的水平。信息化技术与乡村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思维鼓励在乡村教育中融入数字化技术手段,这无疑对乡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教育人才力量不足,教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匮乏,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难以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阻碍了乡村地区的教育振兴。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我国乡村地区数字化教育人才严重短缺,致使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教育融合困难,实施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困难。此外,乡村地区教师稳定性较差也是导致乡村地区缺乏数字化教育人才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乡村学校中,专业能力强又懂数字化技术的优质人才少之又少,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待遇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他们向往城镇学校而不愿扎根农村,不愿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长期贡献。因此,乡村地区学校“引才难”和“留才难”的问题从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加剧了乡村师资匮乏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广泛应用,对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乡村教育资源迥异,部分乡村学校由于地势偏远、经济落后等因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落后,在教育设施配置水平与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上与城镇学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互联网信息方式和数字化生产能力的现实差异逐渐增大,导致城乡之间教育的数字化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城乡教育“数字鸿沟”,阻碍了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数字鸿沟”是城乡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比城市地区更为缺乏,这也导致了乡村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在数字化教育方面的受益相对较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12月缩小了0.4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小规模提升了,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城市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高出乡村地区一半之多,这些都是横亘在城乡教育“数字鸿沟”面前难以解决的现实性难题。此外,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需要依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隐私和安全问题。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教育数据等敏感信息需要得到保护,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也需要加强隐私和安全方面的保护措施。
乡村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实现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数字化技术成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最大增量”,需要从乡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课程体系及教育主体等方面入手,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乡村教育的各个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释放强大的数字化转型动力,推动乡村教育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逐渐加大。建设乡村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教育振兴、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必然要求。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和发展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乡村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化成果为乡村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思维视角和工具起点。”[7]互联网设备及网络软件的应用成为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的必备条件。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需加快建设和更新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动态调整。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完善计算机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乡村智慧网络学习平台,促进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平台建设,支持偏远地区学校师生通过数字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虚拟化的实践场域,为偏远乡村地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空间。数字技术“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边界,实现了实体在场与虚拟在场的融合、交互和增值”[8]。通过虚拟仿真空间,学生可以低成本沉浸式地感知学习内容,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要及时为乡村学校信息网络及应用软件等设备的维护提供充足保障。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设备维护及软件更新也必不可少。近年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推进使乡村地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及应用软件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公平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及应用软件的迭代更新,网络硬件设备及各种应用软件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提高乡村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乡村学校数字化设备维护资金的投入,做好乡村学校网络硬件和应用软件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乡村学校“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
教学资源是教学体系的基石。“教育资源既是缩小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的关键一招,也是弥补乡村地区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9]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和完善,乡村教育要想实现机会均等化、资源共享化,就要将教育资源建设作为推动教学体系数字化的工作重点,通过优化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高品质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教育资源形态的转变。学校要紧密依托乡村本土教育资源,将数字化技术与本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大力挖掘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对乡村课堂资源、实践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促进乡村教育资源与数字化技术高度融合发展。此外,应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库等多样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库,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惠及范围更加广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支撑。其次,在乡村教育资源形态转变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内容升级。课堂是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打造高水平、高质量数字化课堂,需从教育资源的内容入手。面对数字时代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与碎片化呈现,教育者主体在注重教育资源形态转变的同时也要推动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生成,着力打造丰富立体的数字内容资源库。一方面,要把握数字教育内容的价值导向,促进主流优质教育内容生成,筑牢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流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数字教育内容的生动呈现,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有利于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供给,提高数字化教育内容吸引力。最后,建立数字化教学模式,优化乡村教育资源结构体系,进而延拓乡村教育资源种类与范畴。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突出优势,鼓励教育者主体探索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兴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实现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数字化。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数字化教育人才的支持,较高的数字素养是实现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首要前提。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创新乡村基础教育、提升乡村教育主体数字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因此,基于乡村教育主体的现有问题,应牢牢抓住技术融入教育的阶段趋势,紧密依托数字化技术,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教育的助力作用,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培养数字化教育人才要从增强教育主体的数字意识入手,提高乡村教师数字化应用意识,树立数字育人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运用数字资源,自觉接纳并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方法,是教育者增强技术敏感性和应用意识的必要前提”[10]。培育乡村数字化教育人才,乡村教师应树立数据学习意识和应用意识,以此引领数字技术的习得,以主体价值理性驾驭技术工具理性,强化乡村数字化应用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以县为单位,整合县级教师培训,定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乡村教师数字化培训,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以“互联网+”的常态化方式打破时空局限,在培训阶段嵌入数字化专题课程,构建县域数字化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起乡村教研的新常态,方便数字化教学课程资源的共享。其次,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研修活动,联合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适合学校学情的校本资源库,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使用的内在动力。最后,加强对乡村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的能力,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快速地走向教育信息化的融创发展阶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