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慧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下简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被十九届四中全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下的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2],是对制度的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政治理念,具有全局性、开放性和系统性,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过程高效化等。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宏大主题,在逻辑形态上要强调共生、集成与协同,即注重治理实践中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群体意志及个体需求差异,推动规范有序且开放包容的治理格局的形成[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具有战略性、全局性,能为高职院校的党建与思政教育这一领域提供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曾明确提出:“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因此,在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重新审视二者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论、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高职院校办学治校全过程,高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另外,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同一目标同向而行,二者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同时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软治理”方式做好“人”的工作,汇聚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可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面向党员与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可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增强思想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提升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纪律意识等,为促进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在高职院校的育人实践中,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工作,主要依托校内课堂(政治理论学习会/思政课堂+专业课堂)、校外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网络课堂(专题网站+官方微信)、文化熏陶(校本文化+区域文化)等载体阵地,这些载体阵地为二者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协同理论明确指出,宇宙万物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也意味着一个系统的变化必然会牵连到其他组织的发展[4],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特征相契合。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承、鲜亮底色和突出的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党建的伟大实践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发展的根本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国家治理稳健运行提供道路引领、舆论氛围和价值取向[6]。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治理功能,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二者协同育人,可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注入精神思想动力。
聚焦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从观念、内容、方式等层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有效推进二者融合育人实效的提升,对夯实高职院校办学治校的政治根基,积极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期”,可塑性较强,在高职扩招生源多样化、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背景下,受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和影响,高职学生群体中存在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异化等现象。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已由“层次”突破到“类型”,但是受历史惯性和机制壁垒的制约,高职教育依然存在社会认知偏差、能力价值割裂、文化积淀匮乏、自我认同消极等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以高职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育人主体上汇聚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协同合作力量,在育人手段上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打通二者相融的壁垒,在育人资源上推动二者有机整合,有效促进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教育力量与引导功能的有机融合,进而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汇聚力量,引导学生形成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人人出彩、技能强国”美好愿景的实现。
高职教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呈现出复杂的情况: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行业发展低“契合”,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保障机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矛盾。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场域、主题、供需等都应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了促进高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观念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协同育人内容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协同育人方法要跟上科技进步速度,协同育人功能要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掌握科学规律,提升化解矛盾的能力与本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7]。一方面,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革新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强势入侵,致使我国主流文化安全受到威胁,高职院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学生既担负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又肩负强技报国的责任。面对国内改革发展全局,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高职学生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决定了高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聚合力量,以更系统的观念加强统筹谋划,以更强烈的历史担当重新审视二者协同的现代化问题。党和国家需要更科学的协同策略、更精准的协同路径、更高的协同质量,实现正人心、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
当前,受主体参与度、内容质量、方法手段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
协同是指“协调多个不同主体,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地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或能力”[8]。“三全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多元主体性力量。然而,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分属不同部门且各有侧重,工作对象也不尽相同,因此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分割局面。在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责任分工不明、部门衔接不畅、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队伍结构单一、育人主体参与度不均衡等现象普遍存在。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干事等人员能够在高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持续、常态输出,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社会导师在合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发挥上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学制短、名额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数量较少,“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组织设置模式难以实施,党、团、班各组织主体力量难以聚合。
囿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接受度不高,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更是含义深刻、难以消化。立足“教”的角度,高职教师普遍存在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系统性不强、政策理论水平不高、观念更新滞后,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受“教”与“学”两方面现状的影响,高职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内容的选择及创作过程中仍存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融入和落实滞后、内容创新性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化解传统党建的枯燥无味,以党建工作的严谨规范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品质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00后”高职学生是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思想观念易受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影响,且不同学生个体间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应以整体的、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依据教育对象的阶段特征、个体特征等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然而,高职院校的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仍以单向的传授灌输为主,育人方式也大多停留在线下课堂讲授、讲座报告、会议集中学习等固定模式,未能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未能形成与高职学生能力素养特性、育人模式相适应的多元协同路径,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要。
置身新时代时空场域,直面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挑战,需要把二者的协同育人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中去考量,聚焦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等,探索符合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基本定位和发展向度的协同育人模式。
制度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成败的软实力,要想解决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如何有效运转的问题,先要从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传统党建和思政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部门化思路,通过建章立制,构建一套完备的部门间、学院间、政校间、校企间的跨界协作制度体系,以尊重差异、强调协同、注重互动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建构起整体、系统的协同育人格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最大程度地调动相关领域的多元化主体,在合法、合规、合理、合情的前提下,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跨领域、跨条线的纵横交叉协作中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各主体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岗位价值、待遇水平等的纵向流动,进而实现聚合效应和整体效果,为确保协同育人扎实有力推进奠定制度基础。
多元主体参与既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又是推动构建“大思政”“大党建”格局形成的必要因素,各主体需要以更加全面、合作和包容的态度推动协作共赢。在高职校园内,“教”与“学”两方面的关键主体作用都需充分发挥,既需要各职能部门间、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间的交互合作,又需要党组织、团组织、学生班级间紧密合作,还要各专业、平行班级间广大师生员工横向的全面合作。在明确“协同”不等于“混同”的前提下,使多元主体形成界限清晰、优势互补、平衡互动、协作支持的多主体和谐关系,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用人员队伍中多元的学科知识结构引发育人的“化学反应”。在高职校园外,受高职教育定位和育人机制的影响,在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驱动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触角需要抵达地方政府和企业,政府选树的各行业先进典型人物、企业的能工巧匠等都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力量。只有将“深化内部有序协同”和“强化校园内外配合联动”双管齐下,才能切实以多元主体协同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
破解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紧、力量分散这一客观现实,需要打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的运行方式和路径之间的壁垒,推动组织宣传部门、学工系统、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冲破各自信息孤岛,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载体,发挥资源整合的叠加效应以提升协同育人效率。一方面,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一体化育人,调动不同组织间嵌套互补的积极性,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教育力量与引导功能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让师生党员与非党员之间,党建、思政工作者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优势创造可发挥的渠道与空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为目标导向,极具思想性和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融汇于各学科中,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与学生之间建构起的良好“人际资源”,可有效化解党建工作可能存在的“距离感”和“虚浮症”。另外,要将组织建设、教育引领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例如,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党建样板支部建设、“三全育人”示范点建设等,以工程化、项目化推动多元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协同,也是调动育人积极性和执行力的可行举措。
要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久统一,必须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强有力的支撑[9]。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内容需要精准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性需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并高度契合“00后”一代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内涵和特点,与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本质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含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了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顽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10]。这些内容不仅是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内容创新的源头活水,而且能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高职院校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内容体系的价值契合点,以育人文化同源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引领,进行内容提质升级。
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多元方法和手段的协同使用。从组织层面出发,可以将班级和团支部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通过定期举行学生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联席会议,党、团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手段,化简单重复为集成优化,让党组织与班团组织的阵地建设相互嵌合,活动深度融合。在现代信息社会,为提升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呈现出的共享共治、即时互动、公开透明等技术特征,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育人方法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因此,在阵地建设和内容传播上,高职院校要以现代化手段创造性运用为导向,既要为协同育人多元主体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搭建平台,又要为打通育人内容与高职学生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开渠引流。一方面,可以通过视频化表达提升育人内容的互联网属性,在标题设置上结合热点、适当借力,在内容传播上“讲好故事”、寻找共鸣,交流语言上进行影视视听化转码,用通俗形象的内容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网络注意力。另一方面,可充分运用H5技术(HTML5的简称),制造视觉冲击,并提供流畅的交互式体验,通过巧设关卡,以任务驱动唤起学生的参与意愿,通过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走新”又“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