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审视与创新维度

2024-05-09 18:19李新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高质量时代

李新华

(盐城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盐城 224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体现了我党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1]。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简称“新学工”)高质量发展,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讨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指追求事物内在质与效的全方位提高,旨在以整体性、协调性、全面性的方式发展,促进事物本体回归本真、动态前进,从而实现事物整体外在结构的优化重组、体制机制的治理改革及内在发展潜力的综合呈现[2]。面对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应审视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前景和实践现状,对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体需求和群体“画像”,从新的视角拓展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转型升级做出实践梳理和理论思考。

1 作用机理: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特性”

1.1 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适应价值诉求与实践需求的动态化

人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第一资源,直接决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3]。高校应深刻把握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矛盾的阶段特点,重视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从教育本质特征上看,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信息技术嵌入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环节,办好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高校学生工作内容除了要将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学生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还包括家国情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以符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新学工助力形成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深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路径。

1.2 优化高校资源协同,推进结构整合与功能输出的科学化

从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把握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性功能的系统性范畴,必须将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要素质量观”转向全面的“系统质量观”,优化、重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多重要素资源,以此形成有机整体[4]。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立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拥有的教育资源,深入探索并建立横向打通、相互贯通、能够融通的新学工体系,解决好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功能要素的有效整合。具体而言,新学工与新媒体的融合受多层面互动、多主体间协同合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不同教学主体、职能部门、网络平台、技术手段等资源要素的调动和使用,合理把握高等教育领域“管”“办”“评”与社会、政府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托校内外学生工作的合作项目、学生活动的实践情景、专业课程的要素资源,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为重要抓手,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实际,共同推动形成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发展差异的科学化学生工作体系,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1.3 服务教育治理体系,实现转型升级与良性互动的全景化

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5]。新学工要在价值理念、方式方法、机制制度、实践研究等方面革故鼎新,旨在理顺新学工治理结构和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构建学生工作评价“硬约束”,聚力顶层设计、优化结构要素、夯实基层治理和实现全方位育人,推动构建系统完善、运行科学、资源重组、转型升级的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同时,要将激发活力和制度约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梳理学工系统在学生事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互动共融,协同制定“有用”和“管用”的规章制度,整合形成内容完备、层级分明、运行规范,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育人实效的现代化大学治理制度体系。因此,新学工的实践与探索势在必行,既是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又是深化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时机。

2 现实审视: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困境”

2.1 传统思维方式下学生工作教育理念的束缚与固化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内容大多由院系或职能部门承担,院系和职能部门在开展具体管理工作中又往往容易出现越位或缺位等现象,教育主体常年受固化思维的束缚,难以实现育人目标由抓重点转向精准化,难以突破管理方式由科层化转向立体化,难以延伸工作空间从“物理空间”到“虚拟世界”。与此同时,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与“学”之间界限不清,原有的相对僵化、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时俱进,致使学生在功能任务上容易陷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背离的漩涡,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2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欠缺与滞后

高校学生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等多重职责,应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随着技术的进步,提前研判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从“空想”变为“现实”,从“泛化”转向“精准”[6]。基于智能化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具备关联性、共享性等特征的“网络记忆”实现了对受众“心理特点”的精准把握和“需求信息”的精准推送。教育对象的思想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交融中受到冲击,在泛娱乐化的网络场域下年轻人的辨识力与批判力正在逐渐丧失,传统静态思维下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积极使用数字化智能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审视现实生活,正确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新时代下学生工作者要适应多重角色,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辨识力,帮助其摆脱“技术过载”与“信息茧房”双重影响下自我价值的“被动”选择和支配。高校要针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等方面,制定“高进、严管、精培、优出”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分类培养模式,全力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队伍。

2.3 高质量发展下学生工作机制系统的失衡与重构

新学工并不是只对学生工作局部结构的改革,而是对其涉及的各领域、各环节的要素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架构铺设,由此形成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工作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经验区”“深水区”,外部的社会需求和舆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形成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和制度模式明显落后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新学工建设如何精准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从人的全方位成长角度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维出发,遵循现代化教育的人本价值,转变数字化智能技术融入大学生需求导向的互联网思维,避免出现技术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衡现象和资源浪费,是明确新学工价值内涵、范式转换和优化进路的一大难题。与之对应的是,如何在完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和发挥治理新技术的优势中,避免强化专业而淡化其他课程的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和提炼“实践-认知-实践”的循环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学工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应用成果,这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寻求的“最优解”。

3 守正创新:牢牢把准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3.1 思想之维:坚持“引导有方”,打造“人本”学工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办好中国特色大学,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准。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有效地回应时代发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7]。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举办茶叙、沙龙等形式的师生见面会,采用问题情境设置、“话题”讨论、活动体验等方式,聚焦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在“需求点”中精确捕捉学生个体、群体的思想动向,发现症结、寻求路径,使“学工人”更好地成为“知心人”,推动新时代学工队伍回归聚焦主责、主业本位。二是推动“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渗透。邀请教学、财务、保卫、后勤、信息化等多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专员“入驻”QQ 群,实现“线上预约”与“线下办理”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全面提升。三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激励作用。依托“问卷星”“今日校园”等线上平台,发布学习、生活、心理、活动等满意度调研,开展“最美教师”“先进班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体师生中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以持续的质量评价反馈,实现高校思政育人。

3.2 管理之维:坚持“赋能精准”,打造“智慧”学工

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式发展,高校需加强大数据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将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充分结合,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深度融合,不断塑造教育新形态和新场景,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一是强化“规范化”日常管理。完善“大学工”学生管理系统,推进“易班”和“今日校园”共建,开放“同学圈”、请销假、健康打卡、活动报名等功能,维护学生家庭信息、学习成绩等状态数据,助力辅导员建立学生信息库,实现大数据对学生意识形态、日常管理等的实时监管。二是打造“可复制”学习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教育内容供给,围绕促立德、优读书、强生涯、重预警、创特色等方面开展学风“云”建设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邀请优秀毕业生录制学习窍门、心得体会等专题视频,形成良性循环的经验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高质量的对口就业率。三是提供“下沉式”管理服务。高校应结合学校空间规模、条件设施、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公寓选址、环境设计和项目建设,推动校院各级领导主体调动各部门管理资源,将各环节服务力量下沉到“一线”,真正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学生管理工作焕发活力。

3.3 资助之维:坚持“显隐并举”,打造“温暖”学工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教育精准扶贫最重大的任务和最紧迫的工作[8]。然而,做好此项工作最有效的“服务”,无疑是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推动新学工资助工作实现经济上“助困”、心理上“助力”、发展上“助成”。一方面,传递资助政策“好声音”。坚持“带着问题访、带着任务访、带着真情访”,利用假期组织学工人员分批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工作,全面摸清就业困难群体,分类建立贫困生、心困生与休学生家庭信息台账,同时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通过“走进社区讲”“回访母校讲”“入户精准讲”“线上线下讲”的“四讲”方式在全社会开展资助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助力贫困学生“不停”学。坚持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组织参与的混合资助体系,注重将资助工作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感恩意识、爱党和爱国意识巧妙融合,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组织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教育基地参观、企业结对实践等校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受资助学生的专业水平、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

3.4 心理之维:坚持“方式有效”,打造“心晴”学工

以认知教育为出发点,将大学生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和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期待转化为高校心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推进教育引导与预防“前置”。面向新生开展心理画像调查及心理周报表制度实施工作,构建“心理中心—各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气象员”四级工作网络,搭建起全天候咨询平台和网络“心灵树洞”,做到心理档案“一人一档”,重点关爱学生“一生一策”,以学生“成长画像”画好“心理画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与实践探索。在分层社会生态下优化环境变量,依托“3·20”“5·25”、开学季、考研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点,融合学生成长体验,开设诗歌疗法、音乐疗法、茶艺疗法等一系列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创造安全温暖的情境和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倾诉、宣泄、减压[9]。此外,在日常教研活动及教学环节中,要注重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实现“点对点”谈心谈话,量身定制“自助型”帮扶方案,提升参与个体的心理体验感,更好地适切青年学生团体的心理需求。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科学化、系统性的建设工程,把准实践进路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高校应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落实贯穿于新时代学生工作的各环节之中,及时回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之需、成才之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方位,深化“三全育人”的有力举措,打造“人本”“智慧”“温暖”“心晴”的新时代学生工作体系,全面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学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高质量时代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