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路径研究

2024-05-09 16:31熊廷友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坝子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细节革命历史

熊廷友 (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坝子中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中艰苦奋斗、有抱负、有理想的精神感染与熏陶,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这也是立德树人、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与革命文化相反的逆音、杂音,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此同时,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关注现象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缺失的革命文化教育问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1. 学科优势:革命文化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艰苦奋斗史。中国共产党面对外来入侵与国内封建统治的无情压迫,积极探索更适合国情的光明道路,紧密团结并依靠群众,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屈辱历史,维护了民族尊严与主权。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共产党在夺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革命文化正是在革命斗争历史中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毫无疑问,这些文化财富是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也是革命文化教育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2. 政策支持:详细规划革命文化进中小学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是首个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更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对革命文化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在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科安排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详细设计。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提出了革命文化教育的注意事项。不难看出,革命文化教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初中历史学科与革命文化教育间的内在联系,也使其成为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3. 教学需要:革命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并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尝试引入各类形式的革命文化资源。但是,由于教师并未准确把握革命文化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导致引入的资源类型单一,且未能契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存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学情况。还有部分教师将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单纯地理论讲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较差,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更无法凸显革命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另外,在多元文化与海量信息的冲击下,不同的思想文化正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他们极有可能被不良思想引导。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开展革命文化教育,领会革命精神,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

1. 历史与情境:还原历史情境,了解革命历史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一种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革命文化中包含的很多内容距离现今社会较为久远,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学生无法亲身经历,对于革命文化中的很多知识点、历史事件不能窥其全貌,有效理解。情境教学法集合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诉求与革命历史,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与领悟,如语言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都有利于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设置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结合本节课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抗日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朗诵音频和图片。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赵一曼为何要写这封家书?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猜想她是怀着何种心情写的?能够看出她怎样的情怀?一封家书引发的不同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绪回到那个战乱的年代,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抗日救国,牺牲小我。家书中“反满抗日的斗争”“为国而牺牲”等字眼,无不浸入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甘愿为祖国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通过家书教育后辈要为祖国奋斗的高尚品质。如此一来,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相较于教师平铺直叙的简单口述,学生的收获更大,感触更深。

又如,教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节课中有很多插图,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将其与革命文化教育联系起来。在“南京大屠杀”子标题下的插图分别是《战火中的南京》《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日军“杀人比赛”新闻报道》都真实再现了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借此,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影视剧中的片段(如《南京!南京!》)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日军的残暴行径,以及当时南京人民遭受的地狱般的经历,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断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原历史,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触动更大。初中历史革命文化教育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推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革命年代,看到了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体会到了家仇国恨之下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与品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激活情感。

2. 细节与探究:搭建细节支架,把握历史逻辑

在初中历史革命文化教育中,无论是教师对革命文化教育的初步尝试,还是流于形式的革命文化教育,都无法彰显革命文化的内涵,导致学生的革命文化学习体验感并不强烈。通过挖掘更多历史细节充盈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真切地贴近历史,并在革命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进一步在各类探究中把握历史逻辑,感受革命人物形象,领会革命人物精神。

例如,教材中的“中国共产党诞生”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党史教育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党史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通过总体把握学情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只是略知一二,知识都是零碎的、片断的,认识并不全面,不成体系。为了顺利推进教学,渗透革命文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更多历史细节,带领学生在理性探究中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

细节1:毛泽东、李大钊与陈独秀三人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处境。

教师通过播放纪录片《重生》的节选片段,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下了解19岁的列兵毛泽东、23岁的学生李大钊与33岁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在同样的历史节点做出的选择,激发他们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兴趣。三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他们焦虑、茫然,不知动荡不安的日子如何结束,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社会的困境?教师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

细节2:毛泽东在夜校给工人讲课。

教师通过呈现《建党伟业》片段,还原工人夜校上课的情境。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为什么工人们要来夜校上课?他们白天的工作很劳累,又为何还愿意来听课呢?毛泽东讲了什么?所讲内容在当时有何影响?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有何关联?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广泛响应。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认知难点。

细节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教师呈现影片《开天辟地》中李大钊与陈独秀在马车中的对话片段。通过观察与聆听,学生仿佛在两人身边,听到了他们对政治局势的分析,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与实践。

细节4: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年龄、身份、经历。

教师通过挖掘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年龄、身份、经历等信息,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让他们思考中共一大代表的年龄、身份、经历有怎样的特征,感受他们的青春热血,紧扣主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细节5:两个一百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会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28年的不懈奋斗,那批满怀激情热血的人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中重生,并让学生畅想2049年的中国,再次重申: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此时,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已悄然生成。

教师以细节为支架,通过对细节的剖析,带领学生围绕“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主线,囊括重要的历史史实、重要人物补充细节,帮助学生厘清历史时间线,搭建体系化的知识脉络,由零碎到整体、由模糊到具体、由理解到完成,在细节处把握历史逻辑,感知历史温度,增强学习体验,革命文化教育水到渠成。

3. 故事与分享:讲好革命故事,激活学生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枯燥难学,这也阻碍了革命文化教育的进程,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革命精神,了解革命事件的始末与重要意义。究其原因,教师在革命文化教育中应当选取更符合初中生心理的教学方式。相较于枯燥的文字解说,讲好革命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在课堂导入环节还是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革命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忘却知识性的历史内容,领会故事要义。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革命元素挖掘并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教材中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节课作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并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教学更具体、简单。与长征有关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如《丰碑》《金色的鱼钩》《鸡毛信》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分享交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渗透革命文化教育,活跃历史课堂氛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学习任务,总结历史知识。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还可以呈现一些影视片段,如《四渡赤水》,这是一部以长征为背景的影片,其中激烈的战争场面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顺势导入教学,让学生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同时有效进行了革命文化教育。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革命历史故事进行简要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就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继续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思考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革命故事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推进教学。由此可见,讲好革命故事对落实革命文化教育有重要助力。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呼吁革命文化教育,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精神力量,使其拥有更纯粹、更丰富、更理想的精神世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刻把握与钻研教材中隐含的革命因素,从而设计更符合初中生认知、更契合初中历史教学的落实路径,让学生感受革命文化、理解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细节革命历史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细节取胜
新历史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