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

2024-05-09 16:31宁润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沙河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宁润学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沙河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涵盖大量的立德树人资源,无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中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立足新时代背景,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形成新思维、新思路,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文化育人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有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助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如今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在其冲击下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将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家国情怀、坚韧的意志品质等鼓舞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拼搏奋斗,给一代代中华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全面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1. 氛围不浓

(1)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从教学现状来看,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对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不足的问题。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机会变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另外,部分教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较差。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被忽视,直接影响了融合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欠佳。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但是,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文化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在学校整体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校园里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浓厚,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3)评价机制欠缺。

科学的评价方式发挥着管理评估、诊断激励等作用,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诊断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标准相对模糊,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未能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社会实践、作业情况等纳入评价,评价缺乏多样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使学生难以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很难做到外化于行,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效果不佳。

2. 过程不畅

(1)教师思想观念传统守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然而,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未能认真学习与研读《标准》,对《标准》精神实质把握不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侧重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未能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

(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将是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得到落实的关键。当前,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难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有些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窄化,认为教材上出现的内容才属于传统文化,忽视了身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

3. 载体不足

(1)教学资源存在局限性。

受课程主题、教材编排等因素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能会相对零散,且教师对其的诠释局限于表层,未能深入展开探究和挖掘,也没有引入课外传统文化资源,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知识认知的层面,很难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单一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压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局限于在课堂上通过教材传授,授课方式不灵活,未能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这种将教材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地传授给学生的现象,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遥不可及,有距离感,导致教学效率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1. 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道德教材,又是法治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践行法治观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和捍卫者。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学校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由管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通过悬挂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横幅标语,制作介绍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国学经典等的墙体文化,或定期更新学校板报,或通过学校网站、广播站等阵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3)建立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是教学的风向标。评价具有导向和监督功能,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评价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和评价的联动,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作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观念,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化。除此之外,还要丰富评价主体,实现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需要多样,教学评价主体也需要多元,进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2.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综合素养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研读《标准》,转变观念。良好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领会《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还要积极实践,大胆创新,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为此,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积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要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高教学能力,激发课堂活力。为此,学校要积极搭建集体备课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加强经验互鉴,开展合作教学,深化合作研究,促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要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以利用腾讯课堂、钉钉、微信公众号等建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库,搜集道德与法治精品课程、红色教育素材等,共享教学资源,这样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使教师的交流更方便、快捷、有效。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深入研究教材,实现以研促教的目的;要坚持听课、评课互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学校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培训力度,或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或邀请道德与法治课程专家作专题报告,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研读思想政治理论专著,不断充实自己,夯实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经典著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才能敏锐地发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启发、感悟,进而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 深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1)拓宽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广博的人文精神。为此,教师要深耕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联系课内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精神品格。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学会宽容”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活动园”版块——“感谢他们的宽容”,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宽容对生活的意义,并给学生讲述“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等有关宽容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学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原谅他人,培育学生的精神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境教学,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我国历史上具有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及名言警句,并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

其次,组织实践活动,实现高效融入。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或进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或收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报告,或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等,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高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新时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联系学生实际,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深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