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中年级预习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2024-05-09 16:31徐彬彬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花钟精卫老屋

徐彬彬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在素质教育导向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得以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以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为起点,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的教学组织模式。与此同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课程实施弊端开始逐一显现。面对这种情况,要想冲破困局,实现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对教师群体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对此,笔者尝试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为切入点,推动小学语文作业体系的变革。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实践中还原真正的“语文味”,让学生重新爱上语文课程。

一、着眼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

作业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预习作业的设计,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节奏。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积累,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可以独立阅读语文材料,并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应该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他们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设计预习作业,使其与课内教学相互补充。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进行编排的。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课文篇目,解析课程中包含的语文要素,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导学任务,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有梯度、有重点地开展探究活动,做到有章可循,在预习的过程中扫除知识盲点,做好充分的准备进入语文课堂。

例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猜测与推想”,要求学生能够顺着文章情节猜测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所谓老屋,就是房龄较长、结构老化的建筑。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在课文中寻找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

任务1:你所生活的村庄里有老屋的存在吗?

所谓老屋,就是年久失修又无人居住的房子。或许是雨水的侵蚀,或许是野草的生长,又或许是房屋主人离开后,把“人气”也带走了。失去维护的老屋,常常会出现结构老化、墙体开裂等问题,从而在某一天“轰”地倒塌。说不定,还会把吓到人们。

尝试走访村中的老屋,观察那里的景象。通过询问家长、实地调研等方式,搜集关于老屋的故事。注意将以下几点写清楚:老屋之前是什么人在居住;老屋是出于什么原因被废弃的;在这栋屋子里,是否发生过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任务2:阅读课文,在下面几个节点稍作停顿,发挥想象,猜测接下来的故事。

(1)老屋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我认为接下来______;

(2)老屋告别小猫,又准备倒下的时候,又被老母鸡求助。我认为接下来______________;

(3)当小蜘蛛说要给老屋讲故事的时候,我认为接下来______________。

任务3:结合你的理解,说说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因为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还是有其他的可能呢?

正如课文中的老屋慷慨地接纳了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等动物一样,现实中的老屋也很容易成为小动物的乐园,吸引它们在此落脚。在走访村中老屋的时候,学生能够透过建筑的破损和陈旧,感受更多岁月的痕迹,从而对第1 自然段内容产生新的体会。一栋活了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没人再来居住,这种感觉该是多么孤单、多么疲惫啊!难怪老屋自己也准备倒下了……在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与课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在落实第二项导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一想二顺三归纳”的方法开展情节预测。第一步是想象,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猜想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课文提到“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学生便可以接着想象,这个小小的声音会是蜜蜂、小鸟还是蚂蚱呢?它找老屋有什么事?第二步是捋顺逻辑,沿着自己的思路往下推理,延伸出更多情节。老屋答应老母鸡再坚持二十几天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假设:如果老母鸡走了,再来一只小动物,要在这里住一年。老屋是不是也会答应呢?如果一直有小动物来,老屋是不是就永远不会倒了?第三步是归纳,学生从自己的诸多想法中挑出一个最符合事实逻辑的选项,将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借由生活化的预习任务,得以提前探知新课中的语文要素,建立一定的学习认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自然有所提升。

二、聚焦核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

语文思辨贵在“生疑”。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课前展开思考和论证,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思维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尤其是遇到有难度的语文材料时,以疑问为主导,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效果要好于直接阅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花也能做钟表”这一概念,为学生在预习单中列举以下问题。

问题1:钟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工具。设想还没发明钟表的时候,古人用什么来确定时间呢?

问题2:如果有人告诉你,自然界的动植物也能用来看时间,你会相信吗?为什么?

问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问题2的看法。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出版了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诗集一共收录了50 篇散文诗,其中有一篇《钟表》写道:一位传教士在南京郊区散步,忘记了戴表,就问旁边一个小男孩什么时间了。那孩子先是踌躇了一下,转身抱出一只肥猫,向猫眼里看了看,毫不犹疑地说:“现在还没到正午呢。”

用猫的眼睛来判断时间,这一行为看似奇怪,却并非不可能。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猫的瞳孔会随着光线变化而收缩和放大。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猫的眼睛会变成又细又窄的一条线,子夜时分则会变得又大又圆,犹如杏核。在中国和日本,都曾有将猫眼用作计时工具的记录。清代弹词《玉蜻蜓·云房产子》中也曾揭示这种规律:“子午卯酉一线光,辰戌丑未枣儿样。寅申巳亥圆如镜,猫眼之中有时光。”

问题4:阅读课文《花钟》,看看自然界中的植物是怎样计时的。

前三个问题和阅读材料的设置,都是为了向学生证实“自然界的动植物也能计时”,从而印证“花钟”的合理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回到课文中,《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写作思路,先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的新发现,即不同种类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开放,再揭示这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最后引申到“花钟”现象的运用。教师不妨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是否有和“花钟”类似的奇妙现象,如“晴时雨”,往常下雨都是在阴天,而这种特殊的雨却下在晴天。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呢?预习作业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促使他们从“花钟”出发,抱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心态,探寻各种奇妙的自然和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日常见闻。

三、配合书面作业,导向深度教学

“双减”政策主张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同时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的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统筹每一课时的学习任务,让课前的预习作业、课后的书面练习互为补充,两者共同发力,推动学生课内的深度学习,为高效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体裁的神话故事,篇幅较短。教师可以从常见的文言文知识入手,设计支架式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预先理解篇章大意。

(1)朗读课文,指出每个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如“帝”字出现在第一句话“炎帝之少女”中。每找出一个字,就用横线在下方标注出来,并多读几遍。

(2)参照提示和课文注释,将故事大意补充完整。

《精卫填海》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_________,女娃在东海_________的时候,不慎_________。因此她便_________,时常叼着西山的木头和石子,要把东海_________。

(3)注意文中的部分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例如,“女娃游于东海”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女娃于东海游”,文末的“以堙于东海”也是同样的道理。

(4)精卫鸟为什么立志要把东海填平呢?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原因。

(5)《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记载了大量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动植物、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山海经》里的故事吗?查阅相关书籍,搜集网络资料,或是询问读过这本书的人,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借助预习作业,可以快速建立阅读印象,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预习环节的铺垫,教师再去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无论是生字识记、朗读训练还是文言文翻译,都会顺利地进展。布置课后的书面作业时,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适当融入语文要素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1)梳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卫鸟一心要把东海填平。试想,如果大海有意识,会不会嘲笑她的行为?发挥你的想象,完成大海与精卫的对话。

大海:精卫呀精卫,你真是不自量力。我可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随便掀起一缕浪花,就能把你吞噬掉。你就算再叼一百年的木头和石块,也不可能填平我的!

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完,她投掷下口中衔着的石块,又头也不回地飞向西山。

(3)精卫填海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如果你见到了精卫鸟,想对它说什么呢?以“精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练笔,不超过200字。

四、及时评价反馈,生成预习策略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预习环节的“立”,不只体现在预习范围的圈定和预习方法的传授上。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反馈意识,要根据预习作业制订具体的评价和指导策略,针对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实用的解决思路。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读到第2 自然段“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句时都会产生疑惑。恐龙为什么应该长羽毛?羽毛与它们的进化有什么关系?因为课文涉及的实证思路比较复杂,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着重强调这一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并协助学生把物种演化的因果链补充完整。

假设:鸟类与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鸟类就是某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推理:小型恐龙不可能凭空变成鸟类,必须要经历一个演化过程,如骨骼中空,脑颅膨大,前肢变长,长出羽毛。

前提:羽毛是禽类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是鸟类独有的特征。

结论:羽毛作为一项有力证据,可以证明鸟类与恐龙存在亲缘关系。而且如果鸟类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那么某一代恐龙身上应该会带有羽毛。

教师可以援引一些有趣的案例进行说明。例如,科学研究表明,一种生活在4.4亿年前的有颌鱼类,很可能就是人类的祖先。学生不妨由此展开联想,从鱼进化成人类,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可能要先爬上岸,适应用肺呼吸的生活,然后慢慢长出四肢,再学会行走……用这一过程同小型恐龙与鸟类的演化进程进行对比就容易理解多了。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归纳和论证方法后,学生便可以将其运用到预习环节。

总之,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遵循“双减”政策,衡量不同学段的教学标准,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打造出最优的预习方案,以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花钟精卫老屋
精卫走到我梦中
花钟
花钟
老屋回忆
我和精卫过一天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精卫的烦恼
花钟
老屋
有趣的“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