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题教学概述

2024-05-08 00:00丁文斌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4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本单元上承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时间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其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叙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从横向来看,一战后欧洲中心地位衰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纵向来看,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众的大联合是五四学生运动提供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的精彩榜样。“五四以前的中国是气息奄奄的静的中国,五四以后的中国是天机活泼的动的中国。五四运动的功劳就在使中国‘动’。”[1]中共在革命实践中逐渐由无产阶级革命到民主革命再到国民革命的转变,于是国民革命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新教材对五四运动的新叙述,即五四运动扭转了上层政治精英主导中国政局的局面,开启了社会民众革命运动。通过研读教材、学习课程标准,以“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为主题引领统摄本课教学(五四运动、中共建立与国民革命),落实核心素养,彰显历史课程育人价值。

一、从学生运动到工人运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北洋时期,北京是当时政治首都,新旧思想斗争激烈,政治敏锐,有影响全国之势;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产业工人云集,租界势力庞大。伴随20世纪初以来推广新式教育与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长壮大起来的两大新兴势力——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与从事社会生产的工人,必然要在救亡图存运动中接过接力棒。

“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指1919年5月4日的‘五四’抗议运动;广义包括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间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2]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体两面,把两者分开“不足以说明整个时代的潮流与趋势,也不能窥见整个时代的全貌”[3]。接续第六单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最后一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主要领导者北京大学的老师,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总指挥傅斯年是北大的师生。“新文化运动培养了1919年走上街头的学生,而学生运动的出现又大力推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甚至改写了新文化运动。”[4]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特别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直指帝国主义、北洋政府。从5月4日在政治中心北京开始的学生运动发展到6月5日在经济中心上海的工人运动,在“公民责任的旗帜之下,由启蒙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领衔、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5]席卷全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总指挥傅斯年说“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6],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认为“五四运动必然是爱国救国,但与以前的爱国运动不同,五四运动有其独特的精神,就是‘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7],即爱国、公民责任意识、社会制裁不可靠的政府(民族自觉、民众自觉)。学生、工人的觉悟以及大规模学生运动后扩散至工人运动以至社会运动,显示出社会底层民众觉悟的革命力量,这将表明:此后,任何政治力量的革命如不重视团结社会民众,它将必然失败,也表明,革命党派组织、发动领导社会民众形成社会运动,将成为革命党派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8]“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新教材的新内容,是史学研究与国家意志相统一在中学历史教育的体现。“‘五四运动’的功劳就在使中国‘动’”[9],民众运动兴起,“使得中国的各党派,发现了思想观念、青年学生和市民社会内在的能量,开始目光往下,注重宣传,动员民众,尤其是争取青年学生。1925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其成功的秘密,一部分乃是承受了五四运动的传统:宣传领先和动员民众”[10]。

二、从工人运动到社会运动:中共建立与国民革命

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推动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一大制定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2年中共二大结合国情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开始至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前后共计约13个月,大小罢工在100次以上,参加罢工的人数在30万人以上。”[11]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其“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12]。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13],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中共实现了由无产阶级革命到民主革命再到国民革命的转变。1925年1月中共在上海召开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5年5月15日,上海的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并伤十余人,之后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运动即五卅运动,李立三、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领导广州和香港省港大罢工支援五卅运动,历时一年有余。

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开始,到6月5日上海工人运动兴起,从1922年的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到1925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五四学生运动的身影照亮全社会,中国社会与民众“动”起来了。五四运动扭转上层政治精英主导中国政局的局面、开启了民众社会革命运动,民众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孕育后来的国民革命。“‘五四’结束了,一个新的民族主义时代到来了。”[14]

“民国初年,上层政治斗得热火朝天,社会底层却一摊死水,但到了1922年之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搅动和持续不断的社会运动,社会各个阶层都不满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各种社会力最都在暗暗云集,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的双重催化之下,国民大革命即将来临了。”[15]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广东、两湖地区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大大推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英帝国对革命行动采取敌视态度,阻碍革命,制造惨案,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工人运动,揭露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号召工农群众为收回英租界而斗争,1927年2月英国正式把汉口、九江英租界归还给中国。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权威丧失,争夺最高领导权者对中共领导的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心存疑虑与芥蒂。共产国际万里之外指导中国革命,缺乏实时信息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结语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认为:“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最后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觉悟指:独立、平等、自由)。”[16]陈独秀旨在唤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919年毛泽东发表《民众的大联合》,呼吁:“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补救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的一个方法。”[17]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五四学生运动提供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的精彩榜样。百年之后回望五四,“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18]。中共建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国民党始终是只有觉悟的革命者的孤身奋斗,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参与和斗争。虽然国民革命失败了,但共产党深入工农群众,忘我无我的奋斗精神必将和觉醒的人民大众一道扫除一切落后、腐败、反动势力。

【注释】

[1][9]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新潮》1920年第2卷第4号。

[2][5][10][14][15]许纪霖:《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第147、148、154页。

[3]周策纵:《周策纵作品集2:文史杂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第181页。

[4]罗志田:《对于广义和狭义“五四”的一点浅见》,《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6期,第32页。

[6]孟真:《中国狗和中国人》,《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6期。

[7]陈独秀:《陈独秀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申报》1920年4月22日。

[8][1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版。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75页。

[12]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长沙:岳麓书社,第82页。

[13]张海鹏、徐蓝:《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32页。

[16]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期(1916年2月15日)。

[17]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湘江评论》1919年第2期(1919年7月21日)。

[19]毛泽东:《五四运动》,《解放》1939年第70期,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