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挺,王华磊,郭雄飞
(南阳市中心医院 骨一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发病率更高,老年人为该疾病的多发群体[1-2]。随年龄增长,机体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在下肢受到直接暴力扭转后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3-4]。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常规闭合方法无法复位满意、需不同程度切开复位,但切开复位手术创伤大,对机体损害较大,易影响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不仅能达到复位效果,还具有较高稳定性,在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中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将10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收集病例展开研究,将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的10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男21例,女32例;年龄51~72岁,平均(63.97±2.35)岁;骨折分型31-A1型12例,31-A2型27例,31-A3型1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0例,跌倒伤9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23例,女30例;年龄51~72岁,平均(64.23±2.41)岁;骨折分型31-A1型13例,31-A2型25例,31-A3型1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1例,跌倒伤9例,其他3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标准[5];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单侧骨折;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存在下肢血管神经损伤;伴有精神疾病;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内科疾病;严重骨质疏松;麻醉禁忌;多发性骨折。
对照组接受切开或有限切开复位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仰卧位,蛛网膜下腔麻醉,自股骨转子顶点向近端做5 cm纵向切口,对筋膜层、肌肉层行钝性分离,复位骨折并透视确认对合满意后,置入螺钉刀片、远端锁钉,行股骨髓内钉固定。研究组接受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牵引、内收患肢,确定颈柄长度角度、受力线,在地面上对顶棒底部吸盘进行固定,松开中间螺母,支撑部件置于髋部后方,锁定中间螺母。透视确认顶棒需支撑部位,置入主钉,确认头钉孔方位,透视确认移位骨块,尖锥经皮穿刺后,改锥绕至前移骨折前方下压,透视确认对合满意后行髓内钉固定,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1)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Ⅰ级,正位片、侧位片夹角分别为160°、180°;Ⅱ级,正位片、侧位片夹角分别为155°~159°、180°;Ⅲ级,正位片夹角<155°或侧位片夹角>180°;Ⅳ级,正位片、侧位片夹角分别为≤150°、>185°。(3)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负重时间。(4)髋关节功能。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髋关节功能,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分值分别为0~44、0~47、0~4、0~5分,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5)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对比
研究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对比[n(%)]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研究组出现感染3例;对照组出现内固定物脱出3例,感染4例,髓内钉退出或断裂3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66%)较对照组(18.87%)低(χ2=4.296,P=0.038)。
随我国综合实力发展、医学水平迅速提升,医疗水平的提高极大改善了人民身体素质,延长了平均寿命,但也导致了社会老龄化问题加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和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常见性和典型性。随年龄增长,体内骨质流失、骨质疏松程度增加,一旦受到暴力损伤便易引发股骨转子间骨折[6-8]。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难治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为相近的两种骨折类型,这两种不同类型骨折术前隐性失血量相差不大,但难治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更大,多数患者需要切开辅助复位,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过程较长[9-13]。随医学研究进展,对于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研究日益深入,如何有效提高复位质量和骨折愈合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14-16]。
切开或有限切开复位作用范围小,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易存在多种移位,该方案无法达到理想复位效果。顶棒支撑法复位法为骨折复位的新型措施,能充分利用改锥或撬棒下压原理,纠正骨块移位置,恢复颈干角生理解剖部位[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和骨折复位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顶棒支撑法能矫正矢状位移位,达到完全闭合复位,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且骨折复位效果较好,且能节省切开复位时间和多次复位时间,进而能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同时,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法,置钉和改善骨块移位时,无需做较大切口,不会增加机体创伤。研究表明,研究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研究组骨折愈合、开始负重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顶棒支撑法能达到应力分散,确保复位质量,利于加快术后机体恢复。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是反映复位固定效果的常见评估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正位、侧位皮质移位<4 mm是骨折复位标准之一,切开或有限复位过程中,需辅助应用人工支撑技术,但人工支撑技术无法保障良好的稳定性,术后复位丢失风险高,骨折愈合效果不理想。顶棒支撑法复位能恢复骨块生理水平,纠正侧方皮质移位,纠正骨折情况,并能改善髋关节,恢复髋关节生理解剖结构水平,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8]。此外,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能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感染风险。并能提高复位固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避免发生内固定物脱出、髓内钉退出或断裂,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采用顶棒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轻对机体的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