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 张秀燕
英国著名学者奥尔德斯赫胥黎在《阅读的艺术》中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阅读整本书,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设置了“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有效推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形成,整本书阅读能力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读不完”“读不懂”“读不精”“读不活”是学生阅读整本书常见的问题,这往往与学生阅读只停留在“浅层”息息相关。深度阅读整本书才能领略“好书”的风光,本文以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四种阅读指导策略多维联动,解决阅读难题,深度实施“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深度落实“整本书阅读”,“读得完”是最基本的标准。“读不完”的原因很多,在《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阅读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读不完”的真实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兴趣不够,阅读动力不足;二是没有目标引领,缺乏阅读规划,时常忘记阅读。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持续性的阅读兴趣,作为阅读的内因来驱动阅读行为,通过创设阅读情境、规划阅读方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阅读目标,确保“读得完”。
兴趣是阅读的“魔杖”,能够赋予学生阅读的能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倡创设情境,营造自由阅读、快乐分析的氛围。依托文学作品的特点创造阅读情境,不仅可以感受此类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的内驱力,为“读得完”提供“阅读能量”支持。《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一书中,小精灵是经常出现的角色,也是小学生熟悉的人物形象,为此,笔者以“为小精灵讲述欧洲民间故事”作为整个阅读过程的“母”情境,勾连起学生对小精灵的印象,再现“口耳相传”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欧洲民间故事的阅读欲望。
“怎样使用小精灵的魔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初步奠定了民间故事的价值基调——传播真善美,并以讲述欧洲民间故事为仿真式的学习情境,便于开展系列阅读任务,在强烈的探究欲中开启阅读之旅。
依托书籍本身的特点来创设阅读情境,学生可以产生持续性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各种阅读学习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体验,为“读得完”打好基础色调。
没有计划的阅读行为目标感不强,往往比较随意,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其他安排时,就会读得不专心,不愿意花太多精力,阅读往往会变成看到哪儿是哪儿,断断续续,甚至忘记阅读,因此收获较少、效率较低,这也是“读不完”的一个常见原因。整体把握图书内容框架,规划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目标意识,培养阅读秩序感,打好阅读整本书的根基。把握书本整体架构,制作阅读计划,可以大幅减少学生“读不完”的焦虑。
整体把握书本内容架构可以通过观察封面、序言、目录等项目途径来实施。其中,目录高度提炼了整本书的内容,浏览目录能够把握全书主要内容。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框架,清楚地了解全书各章节,理清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揣摩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以《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为例,在导读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封面了解本书是“欧洲童话故事精选”,在浏览目录时发现每个板块故事的特点,本书共分成五个板块,即“精灵仙人等奇幻角色”“魔法的世界”“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生活状态”“动物故事”“欧洲古代英雄史诗”。各板块主题鲜明,有利于相似情节、内容故事的比较阅读。通过观察目录,学生能够对整本书阅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在把握书本内容框架后设计阅读计划,对阅读过程进行统筹安排,能够有秩序有效地实施阅读活动。阅读时间、内容、自我评价(实施情况)是阅读计划不可或缺的项目。阅读计划可以直接在目录备注时完成,也可以结合自身阅读习惯自主设计个性的计划表。总之,有了阅读计划的保驾护航,阅读行为就不会随意,可以确保整本书阅读落地完成。
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障碍之一就是“读不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阅读进程,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什么会“读不懂”呢?在学生实际阅读活动中,没有良好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素养支撑是造成“读不懂”的主要原因。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会迁移运用课内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素养,教给学生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帮助学生“读得懂”。
统编版教材“快乐读书吧”板块引导学生阅读的书籍往往与所在单元内容关联密切,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用于整本书阅读实践,辅助其读懂整本书。比如,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教材中的“小贴士”提示民间故事的文体共性,如篇章情节内容的反复、主题固定的故事类型、相同社会地位的主人公和寓意美好的结局。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多注意民间故事的共性,让阅读指向故事背后反映的民众传统心理。阅读时还可以迁移运用“快乐读书吧”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开展“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和“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讲故事”等阅读活动,使口耳相传的讲故事情境与阅读民间故事深度融合。这样的阅读活动促进了课内外融通,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又能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印象,读懂故事内容。
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建构。整本书阅读任务的最终目标是促成学生有效地自主阅读,也就是进行主动、个性、自由地阅读,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方法与整本书进行积极对话,经历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发展阅读素养,以轻松“读得懂”此类书。
例如,在《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链接已经习得的略读、精读、浏览、查资料、梳理内容等多种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唤醒学生的阅读记忆,在阅读实践中强化已经形成的阅读素养,同时以“讲不完的故事”作为引子,唤起学生更多的关于民间故事的记忆,回顾父母讲故事、编故事等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累积阅读方法,发展阅读素养,将整本书“读得懂”。
多数学生阅读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浅层,阅读量达标,阅读质量却无法保证。“读不精”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通病。精读一本书胜过泛读十本书。整本书阅读全过程的考查,要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作为依据,才能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可以依据学习任务设计阅读工具和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如阅读方法、阅读效率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元认知,提高阅读品质,确保“读得精”。
阅读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实施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品质。学习单、读书笔记、问卷调查等过程性阅读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调整阅读方式。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阅读中运用复述的阅读策略,复述需要以了解故事梗概作为基础,于是笔者设计了“情节图谱”(如图1 所示),来辅助学生梳理故事。从为情节图谱调整顺序、补充情节图谱到自主设计情节图谱,借助情节图谱这一“扶手”,学生能够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为创造性复述做好铺垫。
图1
借助阅读评价对阅读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阅读元认知的形成,使阅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评价量表应重视评价标准的设定,让学生易于对照,在反思中得到启发,助力未来的阅读活动。评价方式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拟定计划环节,教师让学生在评价量表中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对应这些标准是否达标时,就会对已有的计划进行改进。如表1所示。
表1 《聪明的牧羊人》阅读计划设计评价量表
阅读工具是有效执行阅读策略的“扶手”,阅读评价量表是改进阅读行为的“镜子”,两者在阅读指导中都不可缺少,以保证整本书“读得精”。
如果整本书阅读过程枯燥乏味,阅读体验缺乏新鲜感,阅读行为无活力,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和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阅读学习任务,建立阅读共同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让整本书阅读灵动起来,走向“读得活”。
阅读的不同阶段需要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以富有活力的阅读活动保障整本书阅读的热情。以“导读”“跟进”“分享”三课式阅读引导模式为例,“导读”课可以设计激发兴趣、引领阅读的阅读任务,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导读”课中,教师设计“猜一猜,看一看”,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应目录,从而产生通过阅读检验猜测的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欧洲文化的根源——欧洲民间故事这一线索,链接欧洲民间故事涉及的内容,如王室、城堡等,激发学生对世界民间故事探索的欲望。依据整本书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盎然。
“跟进”课可以设计思维提升的阅读任务。交流阅读方法、解决阅读困惑、探索文本表达特点、主题探讨等都可以作为“跟进”课的阅读任务。比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跟进”课,教师可以设计“探究特点,关注共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浏览故事,探索共性”和“梳理情节,中外对比”中发现民间故事的“美好结局”和“重复结构”,在“推荐阅读”“阅读评价”等的阅读任务中助推思维深入。
“分享”课设计发展阅读素养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同类书阅读、知识竞赛、表演会等分享类型的任务。比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跟进”课,教师可以通过“民间故事乐阅读”“阅读收获乐分享”“美好阅读乐延续”三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收获,在分享中将阅读活力延续到更广阔的阅读领域。
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阅读困难、阅读方法单一、阅读体验枯燥等,合作阅读、建立读书共同体,实现阅读互动,扩张阅读思维力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可以根据学生相同的阅读兴趣点,将其分成“知识竞赛”“故事情节图谱创作”“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演讲”等小组,学生在阅读小组中共享各自的阅读成果,在交流分享中帮助组员构建更完整的阅读体系。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例,学生对故事中典型动物形象的分析和梳理,不仅能够从故事中感悟到动物形象的特征,如列那狐的狡猾和贪婪,也能借助动物形象对欧洲民间故事乃至欧洲文化的符号产生初步感知。
读书共同体的建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阅读再创造活动,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故事演讲”,通过群策群力,将创造性复述策略融入演讲中,在组员集体备演中将富有创造性的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对不合理的想象进行讨论删改,这样一个集体的阅读体验过程弥补了各个组员思维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实施过程中,以“四读”开展多维度融合联动,能够确保学生“读得完”“读得懂”“读得精”“读得活”,欣赏“好书”的特点和价值,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