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和实践

2024-05-08 01:49刘婧
海南金融 2024年4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经济新常态

刘婧

摘   要: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7年颁布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试点政策。本文首先阐明了绿色金融的定义和范围,继而分析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金融的关系,指出了绿色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就绿色金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方向。通过分析表明绿色金融的创新实践使金融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到保护环境、资源节约型的产业,进而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使清洁能源、节能降碳等环保型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完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创新实践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4.006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4)04-0076-10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调整,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也是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与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结构性供需错位问题,传统的需求侧管理难以解决当前问题,因此必须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绿色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发展绿色金融。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包含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用不高、企业还款能力不足、政府的外部监管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本文基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国情,讨论“绿色金融”在当前的创新实践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分别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建议,对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金融的关系

(一)绿色金融的定义与范围

绿色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业务,其定义和范围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界定。一般而言,绿色金融是指在符合金融业基本规律和安全稳健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环境友好型和低碳经济建设,并推动绿色发展的合法、规范和创新的金融工具,如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概括来说,绿色金融主要着眼于投入方向进行定义,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热点之一。其覆盖领域包括了环境污染治理、能源和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等方面。它是一种可持续金融,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金融可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指注重能源、水资源、城市交通等领域的低碳绿色金融;二是注重自然资本、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生态脆弱性金融。在绿色金融中,有一些常见的概念,包括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投资、生态补偿等。其中,绿色债券是指融资人为了筹集资金,发行的符合绿色债券原则,专门用于支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交通等方面的项目和企业的债券;绿色贷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的企业和项目提供的贷款;绿色投资是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针对环保、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行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与监测,并对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从而减少环境损害和生态退化。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为了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促进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匹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匹配。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框架下,就是绿色金融体系必须和绿色产业结构、绿色产业政策相匹配。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经济质量,不能只关注经济数量和速度,还需提升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改善金融供给、服务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和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协调和市场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将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三)绿色金融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同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绿色金融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绿色金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者共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它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同时,绿色金融还能够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绿色金融也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同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和环境。一方面,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绿色产业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绿色金融成为绿色产业政策重要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以及实施,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产品供给改革创新,推动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提高金融供给有效性和适应性,特别是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信息传导机制、投资导向机制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服务绿色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体系服务产业体系、金融改革服务产业政策,进而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另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绿色金融创造了有利条件。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和项目,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推动了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也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蓝海,提供了新的动能。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通过改革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支持,绿色金融又进一步促使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占比不断上升,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进而又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创新改革,推动了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满足了市场对于绿色投资和融資的需求,从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力量。此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推动了金融监管的创新,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标准。

二、绿色金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实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核心是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一是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包括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二是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等;支持绿色融资,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三是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四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五是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等。近年来,我国初步探索形成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的生动案例,以推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及发展绿色金融为主要目标,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构建生态资源融资担保体系,将生态资源股权化、证券化、债券化,让绿色生态成为“钱袋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贷款的实践案例

现有的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和一些传统行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低收入群体以及高科技行业、战略新兴行业以及三农领域支持力度相对较弱。绿色贷款(green-credit policy)是解决金融供给资源结构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最基本的创新实践。绿色贷款创新产品推出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调控政策目标,主要特点是在金融领域建立环境贷款准入门槛,明确贷款投入重点,限制高污染和高耗能新建项目贷款支持,通过停止新增授信或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环境保护不友好型项目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遏制投资冲动,通过信贷手段相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与行政手段相比,绿色贷款效果更明显,不仅扩大了银行贷款项目品种,也优化了贷款投向结构,促进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国家绿色贷款主要内容包括向低碳能源项目提供的贷款,如向可再生资源新项目(如太阳能、风力、水可等)给予贷款支持,以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向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项目提供借款,如向建筑节能改造、设备改造、智能监控系统等提供借款,助力企业减少燃料成本。向环保技术自主创新借款,如助其开发和推广具备自然环境好的技术和产品,包括废弃物处理技术性、水资源保护技术性、环境监测技术等。这种绿色贷款应用案例展现了金融企业在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金融企业能够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性的经营方式,完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统计显示,2023年绿色贷款高速增长,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万亿元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①。具体来看,以武汉为例,中国工商银行武汉武昌支行坚持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发挥工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核心优势,与客户共同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绿色金融产业升级,绿色贷款客户数平均增长率达112.5%,绿色贷款总额平均增长率为36.05%,以工行绿色动能守护绿水青山。恒丰银行武汉分行营业部聚焦“双碳”目标,坚持长期主义,向园林建设、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和运营等提供绿色信贷支持,至2022年末,营业部绿色贷款余额达6.12亿元,绿色金融余额稳步增长。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光谷分行组建了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部门,创新推出专属贷款产品:减排技改贷款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真正为绿色信贷客户做到“绿色通行”,截至2022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5.99亿元②。中国建设银行武汉省直支行全国首创绿色电力证书收益权质押贷,投放能源央企首单排污权抵押贷将创新思维融入业务发展,2022年通过质押绿色电力证书收益权,为国家电投湖北公司发放国内首笔绿色电力证书收益权质押贷款,有效盘活企业绿色轻资产,释放绿色生态价值;2023年又以抵押排污权的方式为国家电投湖北公司投放全国能源央企首单排污权抵押贷款,帮助企业激活了“沉睡的资本”。虽然绿色贷款发展成效明显,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绿色信贷门槛相对较高,相比与传统信贷产品和投向,信贷投放的难度有所加大,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投向的信贷增长;绿色信贷的风险评估标准和程序不够完善,目前的评判标准多为综合性和原则性,缺乏针对性评级标准和指导目录,银行内部环保专业人才也相对欠缺,风险识别和监测有待加强。

(二)绿色债券的实践案例

传统的以银行主导的融资结构无法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融资需求,也容易因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形成相对集中的金融风险,为解决金融供给方式不平衡问题,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结构均衡,探索创设绿色债券,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相比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债务工具或固定收益证券,均为特定项目或目标汇集投资者的资金;与普通债券相比不同的是,绿色债券主要在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绿色项目的评估和选择程序、募集资金的跟踪管理以及要求出具相关年度报告等四个方面具有特殊性。从发行主体来看,绿色债券可以分为企业绿色债券和政府绿色债券,其中企业绿色债券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程序发行债券募集的用于企业自身节能技术改造或者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政府绿色债券是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募集的用于支持公益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具体实践中又可结合项目用途进行细分,如可再生资源债券,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如太阳能发电厂、风力发电项目等工程建设、设备购置和经营,以促进绿色能源的高速发展。环保节能债券,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如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绿色节能建筑、道路运输改进等。可持续城市债券主要用于支持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如公共交通系统改进、城市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规划等。碳排放權债券,用于资助碳交易市场里的节能减排新项目,如森林资源保护和修复、可再生资源发展等。绿色节能建筑债券,主要用于支持绿色节能建筑和可持续建筑新项目,如节能住宅、应用新型环保材料、水资源保护等。再比如2023年海南省在香港地区成功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3年期为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资金主要投向环境监测修复、物种资源保护及海洋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①;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澳门市场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包括2年期和3年期两个品种,发行金额均为10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2.4%和2.55%②。国家高度重视支持绿色债券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能力,2023年证监会和国资委专门出台文件,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以此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带动支持民营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债券发展态势良好,让社会大众有机会参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目标。2023年中国境内市场共发行475支绿色债券,总规模达到8359.9亿元,主要包括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债券,其中绿色金融债券4058亿元,占比高达47.5%。从募集资金投向看,新发行的绿色债券资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①。2018年以来,相对于全球债券领域的平均回报率,绿色债券的表现一直很出色。在某些情况下,绿色债券的收益率超过6%,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2%高出4个百分点。此外,61%的绿色债券的信用评级为 “A” 或更高。国家鼓励有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彰显对非金融机构绿色债券发行支持方向。

(三)绿色保险的实践案例

目前我国金融业中银行业规模和占比较大,2022年末,银行业机构总资产高达379.4万億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1倍,占到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90.4%,证券业、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分别仅约相当于银行业机构资产的3.5%、7.2%②。因此,绿色保险创设,有助于解决金融供给主体结构不平衡问题,它是对在发生污染事故后维护受害人权益的一种有效的理赔制度,我国绿色保险制度在国际上也叫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说就是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由公司对因该企业造成的环境事故受到损害并且符合投保事项的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制度。绿色保险创新最大的作用有三个,一是能够降低环境纠纷的成本,及时有效地保护公民权益;二是可以用少量确定性支出来减少未来不确定性支出,保障生产经营的稳定进行;三是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建立了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市场的完善。如一些商业保险公司推出的粮食作物商业保险可以满足洪涝灾害风险性,帮助农民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对粮食作物造成的损失。一些车险公司还提供了可再生资源新项目商业保险,为可再生资源设备保驾护航,并缓解由机械故障、洪涝灾害等因素引起的损害。绿色保险作为环境侵权的一项替代性赔偿制度,近些年受到高度关注,但绿色保险经营风险会大大高于企业商业保险,因而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法律措施的保障。目前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2008年在湖南株洲已有首例绿色保险获赔,株洲一家生产农药的化工企业在平安财险湖南分公司投保4.08万元,当年9月,企业发生氯化氢气体泄露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120多户村民找企业索赔,保险公司到现场确定损失与责任,依据相关条款与村民达成赔偿协议,10天内约150多万的赔偿款支付到位③。

(四)绿色基金的实践案例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占比较低,导致金融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风险分担能力不强以及创新动力不足,也带来了一定的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上升问题。创设绿色基金有助于促进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平衡,绿色基金是专门针对节能减排战略,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改造项目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目的在于通过资本投入促进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绿色基金投资项目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节能环保特性;二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三是具有良好的汇报前景。目前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国融信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建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为50亿元,相关银行配套200亿元人民币,总规模达到250亿元。该绿色基金兼具绿色环保特性和基金杠杠作用,同时具备资本聚合和投资放大功能,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企业项目提供直接投融资服务,是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2020年7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揭牌运营,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财政部委托上海市政府进行管理,采取公司制形式,注册资本885亿元,股东包括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基金重点投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同时,保险资金也开始开展绿色股权投资,这主要源于保险资金本身具有的几个重要特点:即资金规模大、资金周期长;负债方主要来自于保险业务;保险资金是风险偏好比较低的资金;虽然投资周期很长,但在乎期间收益。按照“双碳”目标,我国能源结构将更多向“清洁化”转型,可以说,未来清洁能源的占比将会进一步大幅提升,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广阔。为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在绿色投资方面的优势,保险资管机构必须切实锤炼投资管理业务全流程的各项能力,从顶层设计、投资决策、风险管控、成果产出、科技赋能、客户服务等角度入手,全面推动绿色投资的能力建设和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中国人寿资产公司也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优化保险资金运营模式,争当绿色低碳发展赛道上的领跑者。2018年,中国人寿以80亿元入股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现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项目。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实现了与国家电投集团的紧密合作,并共同开展了致力于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实践。2022年,中国人寿与中核集团在未上市股权投融资领域首次开展深入合作,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参与中核集团旗下最核心的非核清洁能源平台——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引战工作,投资规模20.53亿元,成为中核汇能第二大股东、第一大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以及新业务开拓、补充流动资金等。

三、绿色金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绿色金融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发展绿色金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近年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发力点。目前,绿色金融法制环境尚不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仍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支持。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高。阻碍了企业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提高了投资风险。

(一)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并未对“绿色金融”的概念给出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详细定义,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与界定存在理论冲突;对于实施绿色金融相关政策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存在制度空白,各部门之间的战略措施不够协调;对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相应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责任不明确,执行力低下;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各项绿色金融产品间的协同金融主管部门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不够充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冲突与博弈造成绿色金融建设阻碍重重,责任主体不明确。

(二)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也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其要求实施绿色金融带来的风险与取得的收益成正比,目前金融机构内部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大多数绿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但大多数银行都以利润最大化为主,承担社会责任为辅;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不高,产品种类有限,覆盖范围较小;绿色信贷刚刚起步,直接融资渠道堵塞;绿色信贷期限短,难以满足贷款需求;绿色保险险种单一,覆盖范围极其狭窄;缺乏针对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导致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限制。

(三)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追求其自身发展时往往忽略其带来的外部负向影响,没有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不顾相应的法律法规,片面追求利润,超标排污,破坏生态资源;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环保治污、节能服务、绿色制造、新能源开发、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数量不多;从事绿色经济的企业自身风险管理不到位,轻资产性不符合银行的贷款要求,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问题反映了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不足。

四、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发展绿色金融关乎国计民生,是近年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为此,需从政府层面推动并发布详细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强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和风险管控,推动绿色金融评估和认证标准,不断激励和保护社会资本投入,尽快构建形成绿色金融体系。

(一)完善政策和法规环境

政府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界定绿色金融的范畴和标准,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明确的指导。同时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这将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防止“漂绿”现象的发生,确保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确保资金真正用于绿色项目。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督和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此外,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政府通过明确界定范畴和标准、加强监管、出台激励政策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等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市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企业和金融机构应更加透明地披露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信息,包括项目的环境影响、资金使用情况等。这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绿色金融产品和项目的了解程度和信心。企业和金融机构还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评估和管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风险。这包括环境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降低潜在风险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影响。监管部门可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加强绿色金融实施情况监测评价,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同时,明确评价指标设计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通过银行绿色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做好环境风险管理。对主要银行先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将绿色银行评价范围扩大至中小商业银行。出台相关规定和标准,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加强市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还需要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和理解。

(三)推动绿色金融评估和认证标准的统一

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和绿色金融发展阶段参差不齐,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和定义也并不完全统一。为此,我国亟需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便金融机构可以更为精准地服务于绿色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评估和认证标准,确保评估和认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推动可持续金融创新、继续扩大金融开放,在引入更多国际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投融资实践中,推动可持续金融标准的跨境互认。用不断发展完善的监管和行业标准来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在推进标准统一的工作中,充分反映投资机构的诉求。规范绿色债权界定标准,开发并明确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指数标准等,这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信心。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技术涌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也将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推出系列绿色投融资举措

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投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指标认可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支持发展绿色投融资的举措,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扶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再贷款,实施“绿色建筑”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政策,发展绿色保险以及环权交易市场,鼓励地方推动绿色金融等政策举措,不断促进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升级,挖掘经济增长潜能,加速培育经济增长点。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运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了缩小数字鸿沟,助力金融机构降低服务门槛和成本,将金融服务融入绿色民生应用场景;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实现了滴灌式的精准扶持,缓解了绿色金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支持力度需要加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把握数字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机遇,加强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聚焦产品创新、场景延伸、节能降耗数字技术赋能的重点领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绿色、低碳、节能运行。同时,进一步推进智能风控体系和风险预警平台建设。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助力“双碳”目标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实现。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马中,刘青扬,谷晓明,徐湘博,昌敦虎.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环境保护,2016(16):33-37.

[2]张郁.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3,36(1):25-29.

[3]姚明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7(1):58-63.

[4]巴曙松,蔡澤栋.碳达峰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基于驱动因素及绿色金融实践视角[J].海南金融,2023(12):38-48.

[5]张执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18(3):146.

[6]高清霞,柯紫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进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5):24-26.

[7]吴崇攀.金融科技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J].海南金融,2023(11):39-53.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