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接受并尊重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并且要坚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同时也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是学生建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价值导向,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角色所体现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含义。因此,教师需要策划各种教育活动,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
一、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积极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其爱国心
在初中教育中,历史被视为一门关键的基本科目。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旧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历史教育的关键在于它不只是简单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它必须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的爱国之情始终深植于内心,同时也能使他们在学业和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进一步思考如何热爱祖国,并由此转变为自我学习的驱动力,有效提升历史学习质量。
(二)有助于增加历史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以往的历史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教育内容大多来自教科书,他们通常会借助教科书里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而较少使用额外的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做出有益的扩充。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地扩大教育资源,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学习感受,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在围绕家国情怀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来实施高效的教育与指导。通过多样性的观念指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
二、围绕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教学路径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讲授课本内容,这种教育观念和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导致出现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若希望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关注教育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也应以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基础去研究教学策略。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成长特性,在利用历史教育方法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必须重视对他们感官的刺激。教育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使得当前的学科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元,而情境教学恰好符合初中生以感知刺激为主导的主观认知。因此在进行历史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各式各样的历史场景,使他们能够在真实且富有活力的环境中领悟到家国情怀的深层含义,达到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历史课程教学,一是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构建故事背景,使他们在历史故事中体验前人的爱国之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二是通过使用教育技术来构建历史背景,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和电影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的培育。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现在的学生擅长在网络教育中获取知识,并且接触到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化的教育方式提升历史课程的吸引力,并鼓励学生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工具,预先进行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科技工具,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呈現一些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爱,深入理解历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关于历史的爱国故事,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先辈对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深入研究先辈对祖国热爱产生的原因。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学习信息,从而有助于他们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将历史教育与数字化工具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使网络时代的历史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在进行历史课程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历史博物馆,或者前往那些富含特殊历史价值的场所,进一步探索与之相关的历史角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纪录片,协助学生探索历史进程的线索和原因。
在教授“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内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和成就。因为过去的经验储备有限,一些学生难以深度融入教育环境中。因此,教师应该运用智能化的课程设计,增加和完善关于家国情怀的一系列教育主题,持续提高他们在近代历史中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可以策划详细的历史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深度探索近代历史的各种遗迹。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探索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深度理解该区域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使他们能够对该区域的历史情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历史归属感,并且有决心为祖国做出贡献。在策划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真实的历史信息,并引导他们探索本地遗址的故事和特性。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学生可以对这一章节有基础的理解,并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相应的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既定的教育策略,需要运用各种灵活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到全新的知识,进而确定哪种教育策略最适合班级的学生。在进行历史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历史教育的主题精心挑选出相关的活动信息。通过最新的教学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与思想觉悟。
(三)运用英雄故事渗透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课本里可以看到许多为了国家付出生命的英雄人物,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现在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些人物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在进行历史课程讲授时,教师运用讲述教科书中英雄人物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也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增强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依照课程的要求适时地融入一些历史故事,借助学生对故事的热爱,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绪,让他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更深入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教授“抗美援朝”教学内容时,先向学生解释朝鲜战争的起源,然后引导他们了解抗美援朝的历程,胜利的理由和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他们讲述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故事。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凭借自身的力量封锁了敌人的火力范围,而邱少云则因为避免被敌人察觉而被熊熊烈火烧死。在生动而感人的历史故事讲述完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被两位战士的英勇行为所打动,点燃了爱国之心。接下来教师向学生展示魏巍这位战地作家的知名通讯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引导他们思考:为何要将这些志愿军战士誉为“最令人喜爱的人”呢?通过教师分享的故事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革命前辈为了现今的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引领学生去研究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示的国际主义精神,以此培育他们的爱国之心。
(四)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培养思考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去模仿历史角色,并且在真实的环境下重塑历史事件,创建出和历史环境一致的情形,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历史的真实性。目前的家国情怀教育面临一个挑战,即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领悟历史角色的内心世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众多的人物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恰恰是初中生应该拥有的优秀特质。由于这些人物的时间和地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很难与历史角色产生情感的共振。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入地领悟历史人物所展现出的优秀特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大有裨益。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张骞是这堂课的一个关键角色,教师对张骞通往西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张骞的西域之行和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历史,并且要理解张骞为了国家无惧困难,敢于冒险的进取精神。基于此,教师先为学生策划一个信息收集任务,让他们收集与张骞西行的相关历史故事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然后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团队,并以团队的形式来整合故事的主题。在小组整理完所有的故事之后,挑选一个最能展示张骞精神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它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在扮演的過程中不仅要突出这门课的关键学习主题,还要让学生充分展现张骞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度融入张骞的角色。教师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塑造“两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从张骞的视角去思索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探讨在连接“陆地丝绸之路”与“海洋丝绸之路”时可能遭遇的挑战,并议论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应具备的特质。
总之,培育家国情怀需要花费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的历史课程中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有效融入和传递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持续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并且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这种情感,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