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园 张虹萍
【摘 要】海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国家想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持,而且需要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的推动。因此,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尽之责。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历史知识,采取转变观念、史料教学、巧妙设疑、渗透教学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海洋意识 高中历史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59-03
2019年,普通高中历史新编教材开始使用。与以往的专题式教材不同,新教材采用了通史的形式,并与海洋意识教育有着相互融合之处,注重传授给学生海洋历史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意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首先应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意识层次发展规律,清楚地认识到“海洋意识”的概念,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开展海洋意识的教育提供方向。然而,“海洋意识”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海洋意识”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海洋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海洋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的全面认识。它涵盖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地理学、海洋环境学等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从人文角度来看,孙志辉认为:“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人类的海洋意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1]这类海洋知识偏向于人文性,主观性较强。
历史学是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与之相融合的海洋意识应当更倾向于人文性。因此,与历史教学结合的海洋意识可以概括为个体及社会对海洋价值的认知,即海洋权益意识。其中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国家海洋领土的由来、规模、权力的认识,即海洋主权意识;二是对国家主权海域内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即海洋环境意识。
二、培养海洋意识的必要性
根据当前国际局势,要坚持走海上强国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此,国民的海洋意识需要得到提升,而在高中阶段普及海洋意识教育是必要的。
(一)新时代强国战略的需要
海洋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要想保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就不能忽略海洋的重要性。回顾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和发展,海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5世纪末,欧洲进行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其繁荣的基础;19世纪,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了殖民地,并成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美国通过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胜利,确立了大国地位。这些事例无不证明了海洋实力对于国家发展不容小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和时代发展趋势,对海洋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海洋领域的深化,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和引导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同时,就目前调查到的数据看,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写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标(MAI)研究报告(2017)》显示,在2017年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各省(区、市)平均分为63.71%,相较于2016年(60.02分)有明显的提升,说明我国国民海洋意识正在稳步增强。[2]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次在全党代表大会上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明确战略部署。由此可见,我国对海洋的重视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对海洋的关注、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发展海洋实力。中国要向“海洋强国”目标迈进,必须在中学阶段就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海洋意识的培养是必须的。历史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海洋意识。
(二)国际社会严峻形势的驱动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海洋这个连接着所有国家的“生命线”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首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因国际形势的紧张及自身海洋意识不足,部分海域遭到了外来势力的入侵。其次,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绝大部分,蕴含着大量人类需要的资源。然而部分国家为其经济发展过度开采海洋资源,如盲目围海造田、过度捕捞鱼群等,这些不当行为加重了海洋所面对的问题。最后,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见,当今世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与威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加入海洋意识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识。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了推动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在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中提到加强海洋权益的教育。这样一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有了方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依据课程标准编订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大量关于海洋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加强学生对海洋权益的认知,从而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海洋史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海洋史的内容进行分析,传授给学生,加强他们对海洋史的认识,以及培养他们的海洋意识。此外,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学习郑和、戚继光等与海洋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既能加强学生对海洋权的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策略
在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让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陆海统筹教学发展观
中国自古以农耕文明为主,同时深受儒家思想中重本思想的影响。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传统观念已经有了较大改变,但是重视陆地而忽视海洋的观念仍然存在,国民的海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学生观念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前提。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航人,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海洋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态度。缺乏海洋意识的根本原因,还是历史和传统,严重制约着民族的海洋进取精神。例如在明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我国错失成为海洋大国的良机。中国通往新时代海洋强国发展之路,需要历史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陆海观念,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把培养海洋意识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充分利用历史人文学科的教育优势,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对海洋的归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海洋史的方法
史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是了解过去的基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培养学生以史料来研究历史、看待历史的习惯。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大量海洋史的内容,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教师可以借此进行整合、引申,通过对中国古代海洋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民族海洋意识。
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代,教育和网络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资料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历史影像视频资料,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辅助资料,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网站、中国海洋网站、以海洋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电影等。历史教学过程离不开史料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史料、解释史料。此外,学生要通过积极的探究与互助学习来培养正确的海洋意识,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
以教学“两次鸦片战争”为例,中英两国在经济上,特别是海上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教师在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纪录片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中英两国在相隔甚远的情况下会发生战争?学生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分工,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再汇总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在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地了解怎样学习海洋史,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也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海洋意识。
(三)巧妙设疑,促进学生对海洋主权的理解
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把问题抽象出来,或者把类似的问题归纳出来,而不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发展出发,有步骤地设计问题。
例如在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中,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结合教材中的地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壮举?郑和在资本、设备、技术上远超欧洲,但是为何明朝不能远航,不能成为海上大国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加强学生对于海洋贸易、海洋主权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将明朝的发展放入全球视野下,让学生知道海洋蕴藏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及全球史观。又如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大部分都是在海上进行的,包括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教师可以在讲授基础知识后,提出为什么大部分侵略战争都是在海上进行的?教师向学生渗透海洋史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海洋意识,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缺乏对海洋意识的认识,由此引发国家和民族危机,从而对学生进行海洋主权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感情,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渗透教学,加强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培养
海洋环境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逐步进行的,需要教师不断渗透。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海洋环境意识的教学内容分布相对零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海洋环境意识教育时,更适合采用渗透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按照每一章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適当地加入一些关于海洋的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中,教师讲解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时,可以提及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同时将海洋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点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环境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培养。
总之,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的海洋意识观念,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能够为我国迈向海洋大国提供重要的软实力支撑。加强对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是时代的需要。历史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使命,通过历史教师在观念上重视海洋意识的价值,在行动上落实海洋意识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海洋的认识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 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2008(5):53.
[2]国民意识发展指数课题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