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

2024-05-08 13:30王菁菁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王菁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资源,深度挖掘有益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促进个体劳动素养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劳动文化、树立正确鲜明价值导向三维进路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核心要义。为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精神熏陶、行为指导、价值引导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该遵循契合性、创新性和典型性三重原则,进而推陈出新,以抓实课堂教学阵地,融入校园文化浸润,拓宽社会实践空间三维机制为架构,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43-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各阶段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属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兼具教育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双重功用,旨在培养“全人”并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现阶段,在融入“五育并举”理念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身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理念。孔子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荀子》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4]238,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先贤对踏实勤勉、恪尽职守的敬业态度的赞叹。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育人资源,并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劳模文化等有益的文化基因,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提升职业院校劳动者的核心劳动素养,培养新时代技术工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促进个体劳动素养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内涵,激发人们不断向前发展并提升自我。纵观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许多经典作品中都有描写劳动人民、赞美劳动的内容。《尚书·周书》提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指出成功不能只停留在树立远大志向上,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唐代的韩愈强调的“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对积极劳动观的倡导,告诫人们只有勤勉学习、精于学业才能进一步做好学问。这些教育元素有力地推进了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观点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培育以及劳动技能的形成,引领学生的成长,不断提升职业劳动素养,激发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努力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弘扬社会主义劳动文化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应坚守社会主义劳动文化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之美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充分理解、客观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文化的核心意蕴,树立正确的劳动文化观,坚守社会主义劳动文化的主阵地。

(三)树立正确鲜明价值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建立更加积极、明确的价值取向,规避不良思潮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追求激励着广大劳动者积极向上、攻坚克难,做一个道德高尚、能担大任的人。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仁义、以人为本思想,倡导正直、善良、正义、和谐、完美的道德生活,树立“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理想。有效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开阔爱人如己、豁达大度的胸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进程中,要注重以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5]。在秉承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是对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的弘扬,体现了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价值理想,为职业院校学生树立了正确鲜明的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原则

随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有助于劳动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精神熏陶、行为指导、价值引导的作用,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標。

(一)契合性原则

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育人元素,遵循契合性原则,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属性鲜明、职业体系完备、教育要素得当等文化元素。比如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农业思想、人文情怀、农业制度以及农村习俗,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集合了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节日中的宗教思想。在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融入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课程项目,建立课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通过劳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基本农业常识、掌握基本农业知识,培养学生懂农业、崇尚劳动的爱农情怀。这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度较高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吸纳更多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特质劳动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与心理期待,让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氛围更加和谐。

(二)创新性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要推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以“技能为先、职业素质为重”为核心理念,以“理论实践结合、产教融合”为基本原则,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基本方式。因此,职业院校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创新,将契合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培养理念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转化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教育资源。比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模文化,职业院校勞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特征,从传统劳模文化元素中挖掘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怀、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独特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对传统劳模文化元素进行合理转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注入现代元素。

(三)典型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合理化的整合和筛选,选取典型的教育素材。例如,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5这是对古人精益求精敬业品质的称赞。这些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有针对性地丰富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劳动品质受到熏陶,逐渐实现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养成与社会要求同步化,最终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筑牢课堂教学阵地

课堂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主场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挖掘有关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等多维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进阶挖掘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职业法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品格、事业心与责任感、心理素质、理性的批判思维等。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学生学习的支撑点,职业院校应该开发专业教材、辅助教材和实践指导手册等,并增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参与制作非遗文化作品过程中感受到“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心品质,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实施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善于“包装”和“转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育人作用,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营造文化育人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社团活动、氛围营造、网络宣传等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效果,比如:开展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教学楼里张贴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图文,劳育代表性人物的名言警句,塑名人雕像、立纪念碑,等等。此外,职业院校学生是网络的弄潮儿,学校应积极应用网络资源,营造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路径展示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劳动教育宣传片、影视作品或微作品等,宣传弘扬“劳动之美”,通过网络传播动态、双向互动的形式呈现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三)拓宽劳动实践场域

陶行知在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教育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的手脑相长,劳动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只有既会动手又能动脑的人才能获得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7]。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注重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劳动中成长,突出实际操作和真实体验。因此,劳动教育最终落脚点都是在劳动教育实践上,只有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综合教育模式,才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检验和提升,让学生通过劳动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职业院校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元素,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满足学校多样化的实践要求和学生全方位的实践需求。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科研力量和育人功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例如在农耕文化里,将二十四节气的元素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遵循古人时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农作物种植的过程,观察、记录、总结特殊节点农作物的变化,在劳动实践推进过程中深刻领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需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诉求,培养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积极打造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工坊”类劳动实践项目,拓宽劳动实践项目的类型和模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刻理解古代匠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自由意志的表达,技艺创造的表现,匠心品质的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53.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1).

[3]徐恩恕.《论语》伴我行[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186.

[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6.

[7]陈梦越,孙邦华.生活·劳动·教育: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教育,2019(6):22.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