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涵的重塑——以自然元素“山”为例

2024-05-07 17:55高攀侯嘉祺韩京
设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高攀 侯嘉祺 韩京

摘要:当下信息化的发展使设计元素的意涵表达与表现形式日趋同质化,自然元素表达的连贯性不足,经常演变成简单的复制与仿制手法。本文借助符号学设计方法探索“元素意向”“符号意涵”与“叙事逻辑”建构自然文脉的意境。以文化史观思考方式,在设计语境中建构自然元素的表征形态、衍生品牌意涵与符号叙事性。实践探索自然符号发展、文化衍生、设计理念与输出形式在多领域中的表达。

关键词:自然元素;“山”文化符号;重新语境化;设计意涵;元素建构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067-03

Abstract: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has made the meaning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form of design elements increasingly homogeneous,and the coherence of natural element expression is insufficient,which often evolves into simple copying and imitation methods. Case practic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ymbols,cultural derivation,and the expression of design concepts and output forms in multiple fields.

Keywords:Natural elements;"Mountain" symbol culture;Re-contextualization;Design implication;Brand construction

引言

對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充斥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在设计语境中,自然元素是灵感思路并提供美的效用与创新的符号价值。如何延续其文化意涵并利于传承成为议题,其符号的创新不断产生新理念并重塑对自然新的认知,凝练美的创造,让设计内容的表达更具自然浪漫气息与和谐美。

符号学综述:符号代表了物与意义的结合,符号学语汇旨在厘清能指、所指互相联系或分离的各种方式,也就提供了古今意涵的多样化表达方式。本文基于索绪尔(1916)符号间的差异研究,着重突出自然元素在符号化后更广阔的意义系统即指涉系统(referent systems);因为自然是文化最初的指涉。巴尔和布列逊(1991)指出符号学的重释(reinterpretation)是一个“二度揭露”符号重新语境化的过程。符号学透过自身中的符号运作清楚的表现其预设,不仅专注于图像本身,同样也注重图像本身的构成模态,以及图像意义对应产生的社会效果[1]-125即符号叙事性的社会传播,设计凝练自然意涵并透过符号进行诠释,最终达到对品牌传播的叙事性表达。

一、“山”由自然之物到文化之物的演进

(一)“山”的自然之物状态。“山”的概念在百科中是指自然界中是一堆在地面上有土石构成的高耸之物;在这个定义之下,自然界中有冰山、沙丘等不同元素结构的山且形态姿态各异。认知的拓展,为多模态创作提供了物质形态。

山的形态与意境。观山意蕴中,有群山之壮阔,孤山之空灵,蜀山之巍峨,雪山之寂静无垠;山之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师法自然,有天然之野趣,沉稳厚重的自然之感沉淀到人的情绪之中,为可视化符号演变提供苗床。

(二)“山”的字符形构及意涵初现。“山”象形字最早见于金文,由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3],金文、秦篆等山字发展,自然之物从而演化为文化之物;并发展出文学艺术创作和图样设计行为,文化历史脉络中情与景不断形构出多样化山之韵与山之形,设计行为语意建构使其意涵显性,如图1。

山之形可视化。字符与图形的意指相互演进;具象与抽象的山符号与概念形态在平面与三维空间中经由设计拓宽,文化在反哺过程中对山意涵进行更深提炼,从而在多领域中进行迭代再塑,社会文化促进自然元素的符号与图形发展,如表1。

山之韵内核。山是安静的吗,是不断变化的吗,是巍峨的吗……?在不用情绪下进行考量,设计语境的构想也更多元化,主要分为:①不同的透视法则下的山形态与意境表现各异;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中的山形态、宗教文化中的山信仰等各异的表征形式与文化体系。

二、“山”由文化之物到物质产品之物

(一)“山”由文化之物在符号意涵上的可视化。以山为例,不同的形态表征与文化内涵,迭代多元化思维呈现对山等自然元素的创新性表达。自然物的特殊性是生命的属性,产生出诗歌、艺术与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溢出发展[4]。应用比较法,对已知自然元素意涵进行解构剖析表达出更多的设计与文化思考,并使意象图式与抽象概念的形成,隐喻意象化使其具有特殊的涵义,隐喻手法在设计创作中发挥出特别的创意功能。[5]山文化符号有着重要的隐喻联系,例如阿尔法·阿尔托写道,“自然是自由的象征,自然实际上引起自由的思想,并加以继”。所以,由设计行为进行视觉与文化塑造,营创人类社会活动-环境-文化这三者关系。

自然的人化。自然作为载体让情思得到依托,情绪与意境氛围依托文化与符号的发展;提炼出山视觉印象并进行表征解构剖析,再重构山元素的文化设计符号,以此达到自然元素在设计表达中的文化反馈,提升理念深度与方案完整性与异质性,不再停留在表层之上。

人化的自然。文化发展为思想表达提供了符号,如《诗经》等作品对山韵的自我情感诠释,形成有关自然的文化体系,即人化后的自然。

(二)设计行为中的“山”元素。设计思维始终贯穿人类生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山”字表示静止养息之意,突出稳重、镇定之意。以春秋战国·三山纹青铜镜其形式以自然形态为装饰元素,与实用产品的功能相结合,匠心独运反映人们的生活特征;作用于生活中再反哺生活经验而形成文化,即群体的共有认识。图形符号的演变叙述有关自然元素的设计理念,或是山的古朴禅意、连绵不绝的莽莽动势等。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例,图画的形式尽显宋式建筑与人文、环境可居,可观,可游的自然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社群观念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构想中[6]并完善自然环境观与人类社群关系。在拟仿自然元素的设计中又遵循其结构营造的形式美,如构思精巧依山就势的山形态干栏式建筑将人居文化、自然山体与建筑文化融合一体,并凸显其形态的结构感。古人在引用山元素之时已逐步将其意境带入设计理念创作之中,营造功能美与意涵共生,反映出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人文关系,传统的中式美学观也由此而发展,其表达范式对当下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小结。由人类学家奥摩恒德罗的思考中可知,时间性问题一分为二,一半讲述历史对当下时间与观念的塑造,另一半则讲述它们转向今日形式的变迁过程。当下CG艺术文化与参数化设计等新设计形式涌现,抽象化视角透过技术对要素进行重组,突出方向性的遴选与诠释,对元素、事物与文化思想不同方面的理解,审视过往的文化与设计体系,有助于抓住当下设计变化的动向与发展。

通过对山自然元素历史文脉符号、与社会经验文化再思考,使研究方法可形成体系;从而广泛适用于其他自然元素的提炼表达,构建出简繁、虚实远近、抽象与具象等不同自然文化表现方式,设计思想与输出内容具备更完善的体系。

三、设计创作中应用符号学工具

(一)符号学方法介入自然元素设计思考与创作表达。威廉姆森(1978):符号是给予商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仔细思量符号所具有的意涵是如何针对受众进行叙事性表达,并建构品牌价值与传播,品牌是一个公司的徽标,徽标之上蕴含着价值和情感(Arvidsson,2006)。在自然元素中将情感提炼,保留内生质性,进行符号可视化形体重构。符号给予品牌某种价值或某种情感的关联(Johnson,2008:207)。通过提取自然文化中“山”的各种意涵,创造文化特殊性的元素间差异和关系,从而进行神聚而形多变的多样化情感表达。

(二)自然符号的多重功能性。自然是文化最初的指涉(Williamson,1978:103),自然是一种蛰伏在许多符号与符码下的一种指涉系统。因此,这个系统具备多重功能性,因此,自然元素的意涵符号(connotive signs)承载了一系列较为深沉的意义。且具备文化的转喻(metonymic)功能:符号有时和其他事物联结在一起,该事物又代表另一事物;以及换喻(synecdochal)功能:符号可能是某件事物的一部分,并代表整体;也可能是代言部分的整体。因此任一自然元素符号的作用方式都可能不止一种[1]-138。其多功能性与设计方法流程如图2所示:

(三)设计探索自然符号重新语境化。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sation)(托马斯,1991)。一个对象在理论上可被赋予任何意义,语境的重要性在于其既可以改变对象的价值,也决定了视觉对象可用来做什么。一个对象在漫长的社会建构中,要穿越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也会导致其意义有可能异变甚至重新定义。

总结自然元素符號化的提取层次。在人类学的启示中,可在4个意义层面来分析这类提取自然元素的设计文化。①信息中符号元素的设计转化。②在自然元素符号中表现了设计者与受众者共有经验的深度。③提供了文化内涵,即设计者想要表现的意图。④通过与其他符号元素的联结,对其文化意义进行扩容。山的自然形态作为设计原始类型(prototype)基础,意涵符号化建构作为步骤,最终为产品或品牌内生意涵进行叙事表达。

四、自然元素的设计实践-以屾山设计·品牌为例

社会符号学强调符号设计的多模态表现特征,凡·李文(2005)认为社会进程被一系列意义组织方式的惯例所改变,而这些惯例包括话语,体裁与风格。而符号被建构的核心是对受众情感的反应(Malefyt,2010)。透过对山元素的文化脉络分析及符号学设计方法整合后,以屾山·品牌实践进行探索自然文化、传统文化与符号学文化,并衔接其发展关系。

(一)从诗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山文化意境。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7]”。这是对山中寂静美的表达,通过有声反衬无声,大音则希声。诗人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8]”描述两山而立对望的神态便可自然感受到距离与尺度感,行止之间的巍峨神圣感,对立的事物让人感受到反差与冲击,两山而立的景象可感受到氛围静之极也与稳固之感。诗词呈现的幽静、沉稳与平衡之态,尝试将其意境感受注入设计创作中,以此在过往中寻找线索,保持设计的长时段视野,时间性范畴的考虑有利于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文化脉络更为清晰,突破单一思维局限,探寻启发性设计思考的方式。

(二)山文化意境中提取意涵符指,生成“屾山”。从“山”到“屾”的字形演进,上述山的字体是多峰相接,山与山的关系,随即创造出了“屾”字,表达二山并立稳重之意,最早见于《易经》之中,第五十二卦:艮,艮为山,艮上艮下;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静止,克制,沉稳、安定,止其所欲,重担坤、艮旺于四季也。明人魏校《六书精蕴》中,屾释义为:两山相峙,各止其所,静之极也[9]。也因此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然元素对传统文化的生成并接续发展。以表格形式浅析山的理念层次关系。

经过对山与屾的文字及意涵进行探索后,进行衍生思考。以屾山二字符号所延伸的文化内涵包括了静之极也、平衡与对立、厚积与沉淀、稳重但富有动势、克制与简雅。映射出设计之道亦是克己、沉静与内敛。而在其同音英译的过程发现不同文化的解读依然具有意义及趣味-“Sensation”:表达设计的多维感官与感知系统对行为的探索。

(三)屾山设计·符号与意境凝练并进行图案创作。在彼得·贝伦斯所开创的SIC系统化设计理念与上文所剖析的社会文化多领域的覆盖性异曲同工,基于自然之美让设计造物的秩序体现出系统性,将各方面放在关联的角度[7]。强调整体性设计对于品牌完整性的重要性;自然元素的设计应用能够良好适配物质创造,从根源性来讲,拥有更多传统文化根基与发展空间,是值得探索的路径。“屾山”这一具有安静、稳重、平衡对立与不断发展的文化思想,由此带来的意境不断延展并赋予系统化设计思维的想象与拓展空间,得到了良好的符号学及文化基础。

屾山意境文化的可视化VI表达方案:

1.在图案设计创作中,利用线的组织规律起伏,营造山的动势,此为动。太阳与起伏连绵的山脉形成动静结合的意境,以飞雁制造画面感,山山相峙,各止其所,静之极也;这句话将稳重、静谧的山描绘得极好,设计的旨意也应稳重且具有匠心,同时,情感化的设计方法,结合自然元素符号再语境化的美观性和功能性。[10](图3-壹)。

2.注重意境表达,用山与建筑屋檐的轮廓做形体抽离重塑,绵延之中饱含动势,奔放热烈但不失内敛与幽静。将“屾”的意境凝练。借鉴自然界的构成规律,现象结构、机能性原理与几何形态对架构空间形成转化实效。[11]以此寄语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出发的设计作品(图3-贰)。

3.将两山而立与建筑的元素提取重构,以交互的设计手法形成对立中互为一体的视觉传达。审美突出清爽简洁,寥寥几笔勾勒出设计物的形象与意境考究对元素符号想象的转喻与理解。两山形成建筑而开合之间形成空间的流动,以黑白灰的手法去表达层次,附加在山字与建筑形体中形成节奏及其独有的韵律感,厚重且朴实(图3-叁)。

4.在屾山设计·的图形创作中,不断尝试的边界与其可感知的意向中,将其像素化,模糊边界的同时也将感受模糊化,让意境更为凸显,而山山相峙,各止其所让其实体化却又消隐,用马赛克去表达山势起伏节奏正如音律一般波动。融入传统中国建筑形态,对主题进行呼应;使具有辨识度以及标识性,硬朗的山脉提供深远的意境。区别于传统山脊的表达,将山的识别度降低的同时去启发每一位观者可感知到不同的意境和形态。(图4)

小结:自然元素作为视觉对象的物质性(Materiality)有三重面向:视觉形式,材质形式与表演形式。在创作中要表现视觉对象的流动性,即符号的能指通过自身的叙述将要把观者带向哪里,体悟怎么样的社会情境与文化意涵,并将视觉对象汇在一起来诠释效果。设计对象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号组成并借由符号传递发展,并形成文化共识进行联系与演进,通过意涵符指与设计理念赋予其含义。例如山演变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在奥摩亨德罗[12]的人类学著作中提到“八角星”的符号,是一个来自阿米什人至今仍然使用的古老符号,代表东方的“孤星”或代表基督徒的希望等。

(四)從屾山图案创作到系统化设计衍生。由上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学、产品、平面与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剖析,由此可进行对山自然元素的多领域延伸,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意涵多维度植入符号创造,有利于营造多元生态,而多样性的意义可以是社会的与认知的[13],从而进行品牌传播与叙事。

牛皮纸手提袋与T恤。整体以简洁的黑白为主体关系,将图案可视化传达,以极简的设计理念对产品创作进行表达,在牛皮纸袋的设计中以两山对立概念进行纸袋底部的像素化处理,纸袋托底的稳重平衡视觉感受,在T恤的考虑中,图案位置处理偏上置于胸口处,让视觉同样以一种平衡的感受去呼应两山而立的平衡对称的感受。所以在设计创作中要强调符号意涵背后想要展示的语境,在观者心中产生的意义(米克·巴尔,1996:117-28)。

封面装帧设计。在封面装帧的设计中,将封面与封底形成的整幅页面的感受正好将其形成两山对立之态,一进一退,以中线形成渐进消隐进行过渡。突出其对称的视觉感受,并且以黑白灰进行整幅页面的设计,层次丰富的同时视觉关系却更为简洁。

灯具的产品设计。宋代极简美学“无为的不表现”以一种近似留白的手法,高超的技法描绘出极致清淡的美,留白并非空无一物,是含蓄深邃且孤远的表达[14];在将屾山图案进行灯具产品的衍生创作时,通过自然意境凝练,以简驭繁的技法而进行创作与表达。有朱砂红为色彩元素,融合宋代极简美学思想,呼应屾山系统化设计的框架,从而创作出符合两山而立,静之极也的意境与美学意境的灯具作品,以平衡之态凸现节奏韵律,这是对美的克制性设计手法。应用传统瓷文化,在创作中用极简的白瓷进行灯罩的设计,主体为黑色磨砂质感,进行点、线构成,从而表达简练与结构美。在技术层面的思考中,应用可调节调度理念与拆卸作为手电筒的多元化使用方式让产品的适用性提升,不同明度的无极调光及不同色温的调节(图5)。

小结

在自然元素意涵(connotive)的层面,我们需透过符码说明自然生活的秩序和自然文化意识形态等的秩序。讲明白这类元素符号在具体社会脉络中用不同方式在彼此连结、互动(Hodge and Kress,1988:1)。从而理解与应用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制造意义,也从而建立起符号的整个文化脉络,因此也就能更好地应用自然元素的系统化设计表达。介入自然元素符号,以“意”的洗练凝合,建构“象”的表征升华,创造和利用符号语汇。[15]对视觉传达符号进行产品周边设计延伸,并呼应山符号与基于山文化创立的品牌当中。

结语:在对自然元素进行提取与现代设计手法表达时,过程思考需对文化发展脉络探析,避免近似与表象的简单转换及流程化线性思维。即使是拟态也尽可能塑造元素的内涵品质形式,以整体性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与元素背后的意义,将文化融合通过符号学方法形成新的表征形式建构意涵。自然元素的构思也不可缺少对意境与美感的凝练以及社会惯行的思索,注重在地性的文化思考及元素表达。通过符号学工具的应用凸现对符号可视化的整体性与系统化的设计,由点及面迭代美学思想以及元素符号,并以此进行对品牌符号意涵的叙述与建构。最终不断整合纳入并且推陈出新的设计与文化价值,这对于设计及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illian Rose(英),肖伟胜 译:观看的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05).

[2]陈迩东.苏轼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199.

[3]陈政.字源谈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1(01):228-229.

[4]杭间.系统性的涵义:万物皆“设计”[J].装饰,2021,(12):016.

[5]陈薇.基于《诗经》中意象图式的隐喻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2,35(20):084.

[6]张凯悦.从千里江山图到理想环境下的人居环境探索[J].现代园艺,2016(05):145-147.

[7]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11,(11):1137-1138.

[8]彭定求.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

[9]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06).

[10]毛不凡,范旭东.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灯具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20):129.

[11]姜 程.商业空间中自然元素的表现特性研究[J].设计. 2016,(15):152-153.

[12]约翰·奥莫亨德罗(美),张经纬 等译: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06):30.

[13]伍端.凝视的快感:空间审美的具身化转向[J].装饰,2022,(06):110.

[14]物道.宋朝人的美学,叫极简[EB/OL].2020,(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61313111 8226576&wfr=spider&for=pc .

[15]葛越.符号学范畴内形态语言意象性传达解析[J].设计,2018,(20):107.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中的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