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24-05-07 07:27叶词润成潇王晓磊王永强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叶词润 成潇 王晓磊 王永强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探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方向的着落点,并且通过文献法及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及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59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多样化和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需要积极探索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培养方向也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1]如何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通过对新疆理工学院2018年、2020年及2021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版本的解读和研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着手,分析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中得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可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并以期对推动其他高校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希望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帮助;也从独特的学生视角给出有益的观点及建议,虽有不足之处,但仍希望能为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重点是以社会工作通用型人才为目标

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加速推进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工作界关注的焦点。[2]在前几年,社会工作专业仍然被人称为“新兴专业”,而自2021年以来,一系列发展社会工作的国家政策相继提出,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建设水平、专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浪潮、在严峻就业压力下生存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所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3]新疆理工学院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正是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可以看到该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明确了培养社会工作通用型人才。

(一)概念解释

社会工作通用型人才:“社会工作通才型人才是掌握广泛的知识和技巧,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出发,学习社区组织等内容”[4],“能够在环境中选用系统理论的解决问题方法,运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不同层次的介入、综合不同的工作手法来达到多元化的处理效果。”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中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不仅是专业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对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乃至育人模式的创新等有着重要影响。[5]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仍属于探索阶段,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1年最新版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最终明确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以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福利、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从该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等,主要打造适应民政工作、社区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多领域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即当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的“一才多用”,能适应多种社会需求,具有应变能力的社会通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定位并打造出专业特色且课程设置应符合培养目标

在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1年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立足于南疆大地,培养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基层社会治理人才”,较于之前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呼应了当前新时代的大背景,合理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专业的重要想法。我国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众多,各高校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及其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各有不同,如不立足区域特色和需求,仍然以之前培养目标为主,极易与其他高校培养目标千篇一律即同质化,这无疑会对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和深造求学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中,则把专业人才的培养置于南疆大地这个大环境之下,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举措下为打造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赢得更大支持和发展空间,这也给其他高校社会工作进行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

层次清晰且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教学内容与质量等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不断改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储备的提升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主动参与专业知识学习和投身相关实践实务领域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也必将成为专业特色的具体表现,以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为例,其中体现了如何构建适合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框架,构建契合文化敏感的课程体系与基于边界跨越的实践教学策略的理念。对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如何转向充分寻找自身办学的优势,建立具有本地相关文化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及教育课程体系,则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课题。[6]

四、学生视角下所发现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由专业教师着手设置,而笔者在以专业学生的角度阅读过后,发现除了培养目标同质化等问题,以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在近年来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程体系过于规范化、模式化,缺乏一定的弹性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后发快生式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弊端,师资力量就是其中之一。”[7]结合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所擅长的领域来看,课程安排是随着教师能力来开展,导致一部分课程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而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还是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依然存在严重依赖西方国家经验的现象,“总体上出现核心课程相对统一,分支课程比较分散,专业实习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缺乏与本土实际情况的相符的课程体系”,这也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扰。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变动过于頻繁

笔者在研究方案时发现,由于市场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培养目标的少许变动是可理解的。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课程设置变动表现出太过频繁的特点,而课程设置变动多则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疑惑,并且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压力,这也会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学生实践机会少,假期实习缺乏专业管理制度

实践类课程或环节旨在不同情境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丰富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将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但是专业实践活动仍少之又少。

五、建议

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更好地突出专业特色以及因地制宜的特点,把握好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必要时进行微调,才能保证好大学教育周期性的特点,也更容易让教师、学生接受;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在严格遵循“国标”、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征求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以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优势为出发点,建立起适应本地文化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而在具体的实践课程设置环节,专业教师应该考虑到除了实地参观和定岗实习等方法,还可请相关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工机构及基层社区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相应实际工作流程、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指导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8年至2021年不同版本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读,发现培养方案目标重点在于将专业学生打造为社会工作通用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各种市场变化。不同于大部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最新培养方案中,新疆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明确了专业定位需结合学校特色这一可供其他高校借鉴的重要观点而对比这几年不同版本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的探讨也应引起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李璇.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初探[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2]金超然.高校社工教育与社工毕业生职业问题分析——基于结构社会工作的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3):77-84+89.

[3]王华丽,孔银焕,袁雪萍.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5-9+19.

[4]刘莹.社会工作“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刍议[J].社会工作,2007(3):14-17.

[5]樊金娥.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教育应当从边缘走向中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57-60.

[6]侯利文.“画饼”何以“充饥”高考志愿填报与社会工作专业[D].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8):88-89.

[7]王成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11).

作者简介:

叶词润(1993.2-),男,汉族,湖北蕲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成潇(1994.2-),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王晓磊(1992.9-),男,汉族,山东海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与方法;

王永强(1993.1-),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