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十大关系》看党的初心和使命

2024-05-07 01:08:49雷桂贤周庆红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初心使命民族复兴

雷桂贤 周庆红

[摘要]中國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十种矛盾的提出和解决方法的思考,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奠定了“中国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论十大关系》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启示有:坚持实现多重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牢记党的执政宗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初心使命;人民立场;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K264.4;D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26

一、《论十大关系》所蕴含的初心和使命

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分析,《论十大关系》在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指向,即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作为工作重点;在实践上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回答“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怎么干的问题”。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状况成为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望。《论十大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党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决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十大关系实质上就是十大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就能平衡各方利益,让工人、农民、党员、非党员、汉族、少数民族等各种群体都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

粮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事情,《论十大关系》首先提出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注重农业、轻工业对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工业积累等对长远保障重工业稳固发展的意义,强调要重视粮食生产,要关注人民生活。

苏联驻中国代办利哈乔夫对《论十大关系》和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提出的十项方针,是巩固从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的高潮所取得的成绩的特别纲领,……尤其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进一步发展民主问题的方面。”[2]

(二)统筹国家经济结构布局,实现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论十大关系》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论述了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一五期间,我国重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工业的过快增长、基本建设规模增大、职工数量增加,出现了农业不能够满足工业对物质的需求,供需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在总结“一五”建设建设取得的经验教训和对苏联工业化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论十大关系》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分别从生产力的布局、产业结构布局,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和个人关系方面,论述了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思想。

(三)协调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服务经济发展需求

《论十大关系》从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领域方面,提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是非问题、中国和外国等方面的关系,提出处理每对关系应注意的方式方法,如对民主党派采取“和”的方针,以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对是非问题,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团结犯错误的人;对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该学的还是要学,一概的照搬和一概的排斥都是不对的。《论十大关系》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了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论十大关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方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走出全盘苏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十大关系,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党的八大的指导方针,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深深懂得独立自主的珍贵。朝鲜战争为中国的工业化赢得了机遇,但同时因为没有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在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全盘苏化的局面。《论十大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独立自主进行探索的典范,体现了走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决心,为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坚持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摆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工业化道路。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克服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困难,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治保障。

(二)《论十大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确立了理论基础

《论十大关系》全面反应了我国的国情,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原则方法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篇之作。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76 年12 月26 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3],反应了党把工作重点重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意志和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以史为鉴,协调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关系,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针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即《论十二大关系》,《论十二大关系》的开头提出十二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这一指导思想同《论十大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从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什么样发展的时代之问。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思想的提出,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国自信。

(三)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1957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全面撤资,以及美国和苏联的封锁,中国的工业化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严重缺乏。面对困境,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以成规模的劳动密集代替资本,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鞍钢宪法、农业学大寨、红旗渠、大庆精神等成就,一大批新型的工业基地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包括大庆和攀枝花从小村庄成长为著名的工业基地。为中国工业化和中华民族保驾护航的军事工业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从而摆脱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核威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论十大关系》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虽然《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它所讲的十大问题仍然存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环境下,研究《论十大关系》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实现多重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团结是《论十大关系》的核心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形成举国体制,充分發挥社会主义的集中优势。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国家、集体、个人、工农、党内外、国内外、中立势力、反动势力等各种社会主体,正确处理各主体之间的矛盾,调动各种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现代化是每一代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设计,先后提出了工业化、机械化、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反映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它的实现是党和人民的共同任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把不同的社会群体以不同方式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人民性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最鲜明的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虽然在《论十大关系》中没有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但对工人、农民利益的论述正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重大方针、发展战略都是围绕着人民利益的实现而布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探索经济增长的方式方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从理论上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必须始终将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我们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

20世纪60年代,美苏加剧了对中国的封锁,经济发展形势恶化。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出发,进行了“三线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奠定了国防的基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发展的条件。如今,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全球治理中重要性不断提高,面对世界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及外部环境恶化,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好国内外、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的关系成为应对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积极应对一切挑战。

四、结语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在新时期,研读这部著作中所包含的初心和使命并总结经验教训,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

[2]沈志华,主编.俄国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六卷)[M].东方出版中心,2015:318-325.

[3]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0.

基金项目:2021天水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建党百年专项(项目编号:JDZ2021—18)

作者简介:

雷桂贤(1975.1-),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研究;

周庆红(1985.9-),女,汉族,甘肃通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初心使命民族复兴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意蕴
沂蒙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
卷宗(2019年1期)2019-01-30 08:07:20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
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何在
人民论坛(2018年25期)2018-10-13 06:01:14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人民论坛(2018年36期)2018-01-16 02:43:04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学理论·下(2017年1期)2017-02-18 15:59:59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人民论坛(2016年37期)2016-12-28 11:06:19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08:17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