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2024-05-07 05:28张家铱
中国新通信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互联网+

张家铱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工作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应“互联网+”的环境,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技术,使教学更加灵活与高效。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在线学习和互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其次,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进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更快,要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设计实用性强、与时俱进的课程。通过引入实践教学和项目案例,提供与职业发展更贴近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还包括开展实践教学路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必须从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等诸多方面出发,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局面,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持续性的参考和建议。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目标切实落到实处,这样有助于改变从前传统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教学形态,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向着创新性的方向发展。所以深入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路径的创新办法尤为关键,对于切实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内涵

“互联网+”主要就是指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进行融合,从而衍生出全新的发展业态。从长久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内容,从而实现了资源整合的目的,切实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内在发展驱动力以及竞争实力。简单看来,“互联网+”是整个时代得以长久发展的必然推动力,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与配置的目标,也可以加快跨界融合的步伐,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互联网+”职业教育,则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同时,也表明职业教育需要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实现变革与创新,从而开辟出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也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现阶段,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分工细致且明确,所以“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就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的发展原则,通过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也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保障,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本身、“互联网+”时代变化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运转。“互联网+”职业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职业性、教育性培养,学生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真正实现多赢的发展目标。

(二)意義

在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改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为此,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须切实符合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针对从前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简单看来,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不断渗透与应用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本身的要求。它可以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学的边界,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主体地位体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教学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行业有机结合,切实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扩大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空间与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向更广阔的方向迈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实际上是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深层次融合目标,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方向。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阻力与影响

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阻力。教师的授课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互动以及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典型的阻力表现。所以只有真正突破层层阻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目标,促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向着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从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授课阻力角度来看,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针对互联网平台的操控技术很显然并不熟练。比如在远程授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课件制作、直播授课等看作了最为主要的环节,并不能够依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以及职业院校的特点适当进行教学节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调整。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互联网技术在职业教育当中的优势无法体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经验。加之大多数学生自制力相对薄弱,一旦缺乏教师以及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就会导致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意性更强,学习的效果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必然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严重打击了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师以及学生的互动角度来看,其整体的互动性明显不佳。教师一味进行知识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反馈无法得到及时回馈,教师在反馈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这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效果,导致职业教育最终发展成为技能教育的主战场,“互联网+”对于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无法体现。

三、“互联网+”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课程设计方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由单一、静态、封闭的模式向多元化、动态、开放的模式转变,在“互联网+”环境下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方力量,将各类优质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在“互联网+”环境下,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以适应要求。最后,课程评价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并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学生个人学习方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个人学习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学习者不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自主学习。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往往难以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有效地自我管理,并丧失对自主学习的信心。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学习者能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来向教师提问,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知识,使用视频软件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等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个人学习习惯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教师求助,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答案等等。虽然“互联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它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职业院校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四、“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学优化路径

(一)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巩固

在“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呈现出了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想要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层面的巩固与完善。这也将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以CAD教学内容为例,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理论层面知识的传授。通过让学生了解 CAD制图的相关要求与技术标准,并结合实践训练的方式,合理加强对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两个方面时间比例的把控。这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化及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期则可以将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二)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有效运用和创新结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正迈向全新的发展局面,所以需要相关教师注重教学资源方面的整合。通过有效运用和创新优化校内外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的网络化转型。以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活动为例,一般来说包括会计账目教学和财务报表设计等。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可以切实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用性。通过以企业运用中的实际案例作为依托,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深度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可以满足资源建设的根本需求。同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针对目前的教学活动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职业院校争取与一些知名企业之间的长久合作,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价值。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有效性以及适应性

近些年来,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趋于广泛性。因此,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也更加需要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并重点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常见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软件、新媒體运营、财务管理、汽修技能等等。在设置这些专业课程时,需要坚持合理化设置的原则,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有价值的实效性知识和内容,切实为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奠定保障。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公众号的方式投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允许学生在下方进行评论或点赞。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和响应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更感兴趣的方式接受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从而为将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课程设计是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关键举措。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形成良好的配合模式,这样才能够在职业教育向网络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也会形成创新的思想,通过拓宽知识视野进而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切实增强教师在课程改革与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选择最适合的学习内容。这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协作的目标,也推进了职业教育不断向网络化方向转型与发展的步伐。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职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是必然的。一方面,满足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需要;另一方面,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互融合,切实发挥出互联网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稳固。通过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内外的相应资源,切实提高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以及有效性,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同时也必须充分凸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做到在新的发展局势下职业教育的网络化转型与发展。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亟待改善。例如,缺乏丰富的经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标准不够清晰、衔接不够紧密、服务不够周到等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做好线上线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必然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得职业教育更加顺应与符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切实将其推向全新的发展局面中。

参考文献

[1]苏攀,李经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基于历时的视角[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3(02):62-67.

[2]刘曜硕,郭昱莹.“互联网+职业教育”在教与学上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1):158-160.

[3]汤晓.后疫情时代化工专业课程群“互联网+教育”建设实践[J].化工管理,2022(25):28-31.

[4]唐晓艳.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5]胡桢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22(04):139-142.

[6]马婧.“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24):149-15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职业教育互联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