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育时代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美术课堂实践

2024-05-07 09:31耿鑫唐颖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线条美术情境

耿鑫 唐颖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将入学适应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部署的主要目标。

美术学科开展幼小衔接的实践,首先要明晰学前与小学之间美术教学的差异,找准科学衔接的契合点;其次要结合新美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分析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进落实。

一、新美育时代小学入学适应阶段美术教学应做出的转变

通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学前的美术活动具有兴趣培养优于知识技能学习的基本特点,突出游戏化,遵从儿童自主意愿,在活动场地与时间方面较为宽松。而进入小学后的美术学科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展,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科素养与能力。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美术课堂的幼小衔接,首先要从注重情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来调控衔接坡度,帮助学生适应与过渡。

通过对以往的学前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还发现衔接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学前与小学的美术教学均存在缺乏“儿童视角”的引导,致使美术活动“感受不充分、表现较为单一、创造性缺乏”。第二,部分学前儿童受“成人审美”的干扰而形成固化思维,弱化了儿童特有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第三,小学教师忽视学前活动方式的特征,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适应过渡的引导。第四,面对个性强、差异大的学生,教学中缺乏开放性的活动设计,评价方式和角度较为单一。

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入学适应阶段美术教学应体现如下的转变:

1.基于儿童绘画特征及心理,开发适宜的美术表现形式,以开放性、趣味性的多样化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突破固化、成人化的范式,释放天性表达童真童趣。

2.贴近学情探索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适当调整教学活动的时长和密度,组织教学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地推进入学适应。

3.以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多感官、多角度体验实践,丰富审美感知、情感体验,拓展学习空间,焕发学生的艺术内驱力。

4.重视个性差异,肯定和接纳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采取分层的教学方式和作业设计,循序渐进促进实际获得。

5.构建美术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存在于身边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6.重视教学评价的激励性与多元化,以发展的眼光记录、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艺术潜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立足新美育时代的幼小衔接美术课堂的特点,是以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以好奇心与想象力为驱动,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艺术表达;以开放、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为支撑,有效迁移知识技能,体现综合性。

立足新美育时代的幼小衔接美术课堂,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以游戏体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使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得以释放和表达。

二、新美育时代幼小衔接美术课堂具体实践的案例举例

下面以三节课例的教学活动片段,阐述新美育时代幼小衔接美术课堂的具体实践。

案例一:“我和画笔玩游戏”,看谁表现的花样多

(一)学情分析

刚走入校园的小学生,对美术课充满好奇,大部分孩子乐于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他们在学前都有过美术游戏的经验,有些学生曾经在课外机构学习过一些表现方法。但是,他们面对完成一幅美术作品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随心所欲,不考虑效果随意涂抹;有的小心翼翼,拘谨地描画,甚至不敢下笔,担心画不好;有的踌躇满志,将课外班学过的形象重复表现,期待老师的表扬。从这些表现能够看出,他们不仅在美术表现方法的体验实践方面需要引导,在身心、学习适应方面更需要帮助。

“涂涂画画”是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业内容,如何既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表现方法,又能让他们大胆创造?以造型游戏引导艺术实践是首选策略。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情景创设“我和画笔玩游戏”

教师提问:“请你想象一下,你手里的笔在画纸上会做什么动作?是快快跑还是慢慢走?是跳啊跳还是转啊转?”

学生回答:我想让它快快跑,我想让笔在纸上跳一跳……

教师示范: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的画纸上自由随意地用笔描画不规则的线条、造型。

教师提问:你们能带着彩笔在纸上做游戏吗?快来试试吧!

学生开始体验涂涂画画。

【活动意图】创设美术用具拟人化的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适度引导学生不盲目地表现,暗示那些着急画画的孩子动笔前也要动脑筋想想画的动作,鼓励那些不敢画的孩子放松心情,尝试想象拿笔活动的各种动作,以形象思维带动画笔在画纸上留下印迹。

活动二:情境创设“联想创意我添画”

对于前面的自由表现,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我怎么觉得这是在乱画呀?我画得一点都不好看……

教师引导:淘气的小画笔是想考验你们,能不能在游戏出的印迹上,凭借想象添画,把它变成有趣的画面?

学生回答:我画的这些线条像山峰;我在这里画上眼睛更像一张脸,我能把它变成怪兽;我画得什么也不像,但我要涂上我喜欢的颜色……

教师展示不同涂色方法和线条组合的美术作品引導欣赏:你们看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看到它们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欣赏、表达不同的感受,交流涂色方法。

学生进一步艺术实践: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中添画、涂色。

【活动意图】在自由图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调动形象思维拓展创意,在造型游戏的过程中丰富学生表现的形象,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和主观性,使他们自信地表达所感所想。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游戏化的表现活动,不仅运用画笔自由勾画富有变化的线条,并借形想象大胆创作,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小心拘谨的学生能够放松地表现,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也能够发散思维,创作丰富的形象,作业效果凸显了一年级小学生的稚拙与童真。(图1)

(三)课例点评:游戏体验引导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

在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学生得以轻松愉悦地创作表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基于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创设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自由勾画的图像展开联想,将偶然形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加工组合,让学生体验到造型的无限变化与自主表达创作的乐趣,再按照自己的喜好,以丰富多样的涂色方法选择颜色,充实画面增加美感,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对图形、色彩的认知、运用和想象,他们表现出的作品大胆稚拙、开放多元。学生在造型游戏的过程中,表達审美趣味,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特别是在对作品的相互评价中,学生间相互欣赏与启发,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视觉体验,拓宽了对美的感知,建立他们对美术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这节课使学生在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了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学习,为达成入学适应教育的目标中的“喜欢上学”“积极向上”“动作灵活”等身心适应、学习适应打好了基础。

案例二:“线条涂鸦”,玩出创意画面

(一)学情分析

在学前,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主要的基本形和自然形,但一般不能通过图形观察、概括物象的方法进行实践。有些学生曾经学习过以固定的基本形组合物象的方法,但这恰恰有可能使他们进入影响观察力培养,固化形象思维的误区。学生自身具备对事物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并且具有独特的视角,在美术课上应该有效地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创作表现。

“找妈妈”一课在小动物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表达方面,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记忆达成“共情”,但是表现动物造型是个难点。以往采用的基本形组合概括动物造型的方法,不仅刻板,而且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表现力。因此,本课采用“线条涂鸦”的方法,对于建立学生自信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起到促进作用。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情境创设“线条跳舞”游戏

教师示范(线条涂鸦),提问:你们发现老师的线条是怎样跳舞的?

学生回答:转着圈跳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让线条怎样跳舞?用你的小手模仿一下。

学生用手在空中比画各种线条舞动的样态。

教师贴出范画、播放课件中“线条跳舞”动图,启发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形象。

学生在彩纸上玩“线条跳舞”游戏。(图2)

【活动意图】依据学生已有的涂鸦经验,调动兴趣以游戏的形式热身,鼓励学生表现与老师不一样的“线条舞蹈”,教师的“示范+范画+动态课件”,启发学生大胆表现,搭建学习脚手架,也为能力弱的学生提供参考。

活动二:情境创设“变身”游戏

学生相互观摩各自表现的“线条跳舞”的画面。

提问:你们看看线条跳出的图形像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动物吗?

学生想象、交流。

教师示范:在涂鸦出的圆形上添画眼睛、嘴、脚,变成小鸡造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变身”游戏,在自己画出的线条图形上添画变动物。(图3)

【活动意图】利用学生涂鸦的图形进行想象添画,将难度分解,看似随意简单,但是立足于学生自己的探究体验,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发散思维,同时通过活动中学生的创意表现,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减少教师教的痕迹。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会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如圈画线条不紧密、图形不清晰,指导其加重线条,如添画造型不明确的,指导其如何调整修改,初步解决学生的“真问题”。特别是在教师修改问题作业时,由学生之间互相提出修改建议,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想象力的提升。

活动三:情境创设 “小剧场”扮演游戏

出示图片:小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场景。

教师引导:小动物为什么要找妈妈?看到它们找妈妈的图片,你们能否通过想象表演一下它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同座位两个学生共同创编画面情境,并表演。

教师出示教具:请你拼摆小鸡找妈妈的情境。

学生拼摆不同的画面构图,讲述“找妈妈”的故事。(图4)

【活动意图】角色扮演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游戏,借助这一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创编找妈妈的故事情境,同时在活动中自然引导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与合作意识。在拼摆创编的游戏中,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画面构图的组织形式,为他们后面的创作表现做好铺垫。

(三)教学效果

情境化学习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表现潜能,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迁移到创作中,不断地拓展构思,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动物母子情境的画面。(图5)

(四)课例点评:适宜的方法能够拓展表现空间,突出情感表达

基于幼小科学衔接的理念,努力创设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乐学情境,融合学前教育的形式,凸显游戏化的学习活动,以“玩中学”的形式开展分层教学,由一个个小游戏串联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游戏中表现。本课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发适宜学生年龄阶段的美术表现方法,以“线条涂鸦”游戏调动学生自由大胆地进行表现,这种涂鸦形式非常符合幼小阶段的儿童,作品形成的富有肌理变化的线条、色彩效果,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童真童趣。

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美术表现过程,潜在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了激发,完成的作品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这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建立审美趣味,并让他们学会以美来表达认知与情感,自然渗透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落实以美育人的目标。

案例三:“请来我家做客”,带你走进可爱的家

(一)学情分析

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是儿童的天性,在自主状态下他们表现事物通常都有独特的视角。在美术课堂上,有些学生更依赖教师的示范,认为按照老师的方法才能画得更好;有些学生欠缺概括表现的方法,创作的形象凌乱随意。针对这样的学情,一方面要启发、拓展学生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还要有方法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能力。

“可爱的家”一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概括的方法。但是单纯地用基本形概括表现家居物品,容易使学生的创作陷入单调、死板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触发学生进行灵活生动的表达是本课的关键。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情境创设“请你来做客”

教师引导:开学这段时间以来,大家都相互熟悉了,已经成了好朋友,你们想不想邀请好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呢?

学生:我想请班主任到我家来做客;我想讓我的同桌到我家来玩……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家画下来,就能让你想邀请的人马上看到你可爱的家了。先来说说,你的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家具、物品?

学生:我家的客厅有沙发、电视、茶几、书柜;我家有4个房间,我的卧室里有个玩具柜和衣柜,都是长方形的,还有玻璃门……

教师出示家具、家居陈设图片:请观察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和你家的物品一样吗?你家的物品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对比,交流。

【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建立友爱的人际交往意识,引导“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进而回忆、观察生活中的家居情景,尝试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图像识读、判断生活物象的造型,为后面的创作表现打下伏笔。

活动二:情境创设“走进我家看一看”

教师:你们最想让朋友走进你家哪个房间?怎样把它们画出来?

学生:我想画我的卧室,里面有床、书桌,还有我的钢琴;我想先画出房间的轮廓,然后再添加家具……

教师示范: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形象画出不同家具的造型;

在画纸上用线分割画面,构成多个房间。

教师引导: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画出在家里活动的家人。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经验,调动形象思维,回忆家里的环境,并提供多种表现形式,拓展学生对表现方法的认知体验,可表现单独房间或多个房间,还可以添加上人物活动,给予学生多样的选择。教师不做过多的示范,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画面,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记忆和美好印象。

(三)教学效果

本课以情境化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情感,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生活场景,运用独特多样的构图与形象介绍自己的家,作业生动鲜活、稚趣感人。(图6)

(四)课例点评:情境化激发创作灵感丰富审美感知

儿童创作表现的源泉就是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能够以儿童视角引导对生活的观察、记忆和表现,是获得生动感人、灵活多样美术作品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想象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源源不断,轻松稚拙富有童趣的作品能够感动每一位观者。艺术素养的形成就是从自觉的创作表现开始的,而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学生从审美感知、体验到创意实践和情感表达,自然构建了艺术素养的阶梯,这也再一次提醒教育者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三、结语

以上的三节课例,体现了教师在推进幼小衔接美术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实践。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开放、有趣、真实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艺术表现的内驱力为目标,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融汇在游戏体验、实践积累的过程中,肯定、接纳学生自主表达的独特性,对其欣赏方法和表现方式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取得了值得借鉴的教学效果,应予以推广。

这三课的教学实践,突出了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将审美、情感、表达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美育时代的特征。这三课的教学也有不足,首先应在多媒材创作表现方面做进一步拓展,另外在学科融合方面还需做深入挖掘,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多样化方面得以更好地体验,并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美术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儿童转化身份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课堂就要为他们铺设开放、乐学、向美的阶梯,引导他们走向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未来。

猜你喜欢
线条美术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线条之美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