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门之美

2024-05-07 05:48陈晓娟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城门美育重庆

陈晓娟

一、课程背景

美育旨在培养学生感知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关注人文素质培养。党和国家高度重視学校美育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同时重庆市渝中区高中教育也全面进入“双新”时代,提倡“课程为本”“一校一策”,构建五育并举的特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中,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活美育课程的关键。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为美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鼓励学生发掘和表达文化独特性,增强对家国的认同。通过参与相关的艺术项目,建立起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促进学生身份认同和社区凝聚力。此外,《意见》中明确提出,美育要加强学科融合,挖掘各学科的美育资源,推进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提高综合能力。

本文以校本选修课程“探寻城门之美”为例,简述本土文化视域下跨学科美育课程教学在高中美术校本选修课程中的实践与成效。

二、设计思路

(一)重庆城门的美育资源

重庆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而城门(墙)是古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根据文献记载,重庆城在巴子国基础上,曾经历过战国、蜀汉、南宋、明初等四次大规模修筑,重庆城墙也形成了“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垣布局。

现留存的重庆古城墙遗址包括城墙、城门及与城池相关附属建筑,建筑风格上具备“战、雄、险、奇、秀、幽、古”等典型特征,是古代山地城池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和范例,是传统营城思想与山地环境、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空间物化结果。

重庆历史文化厚重,包括“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等。[1]重庆古城墙是“重庆母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符号,是研究重庆城市空间和建设沿革的重要实物,是见证重庆历史演变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科学和城市景观价值,集中展现了重庆景色壮丽的山水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军事要塞等标志性景观。

通过探索城门,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演变,串联起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拓展对城市文化的全面认识。

(二)课程介绍

“探寻城门之美”是一门以美术为基础的综合性、跨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旨在挖掘和传承重庆母城的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课程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与美术核心素养为参照,按照文化的三个不同维度和层次逐渐递进:理解文化—表现文化—延续文化。采用学科统整的方式,将三种不同类型的美,即“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传承之美”,融入课程中。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理解·人文之美”“表现·艺术之美”“延续·传承之美”。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对城门的历史、当下发展与展望的系统性研究学习,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尝试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去探索城门文化,使学生成为城门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积极传承者。

(三)课程设计模型

见“探寻城门之美”校本选修课程思维导图(图1)。

(四)课程目标

1.通过探索重庆城门,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提高艺术修养。

2.将城门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研究如何传承城门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文之美

本单元以理解重庆城门这一建筑形式背后的传统文化为主,开展探究性活动。一是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融入美育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门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是探究城门艺术形式背后的科学构造知识,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城门背后的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希望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城门的文化和科学内涵,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

问题思考:如何去理解城门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任务驱动: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思维来了解城门文化。

学生将以小组形式选择不同的城门主题,各小组深入调查研究所选城门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等,进行小组讨论,为小组负责的城门构思相关主题的美术作品,汇总后制作PPT并讲解,完成课后探究作业。

1.重庆筑城文化

不同的学科教师对城门文化进行分析和讲授(图2、表1)。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小组整合各自收集的信息,深入研究城门文化的价值,形成报告和PPT。学生在城门文化跨学科座谈会上展示PPT,上台讲解,分享他们的发现,阐释有关城门文化的美术作品的构思。

2.城门建筑特点

通过学习城门的造型、装饰、图案等元素,以及城门构造的科学知识,进行各种媒介的艺术实验(不限于平面绘图),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去完成城门模型,并在最终展示中分享他们对城门建造技术发展的理解。

如学生作品《千厮门》(图3、图4),是学生在游戏“我的世界”中建模而成的(视频截图)。

3.城门文化延伸

学生探讨关于城门的各种延伸性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包括它的历史演变和对当下的影响两大块内容。例如学生对洪崖门“前世今生”的探寻(图5至图8)。

(二)表现·艺术之美

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去表现重庆城门的文化之美,开展实践性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城门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多元化和丰富性的艺术实验和材料实验。鼓励学生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多方面探究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独立并持续地探索艺术之美。

问题思考:如何把握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如何利用现代艺术去表现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实地考察,积极寻求可以合作的本地资源;小组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对主题的深度理解,并共同创作以城门文化为载体的作品。

1.城门文化的现场探索与深度调研

学生亲自前往重庆现存的太平门、通远门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城门的建筑风格、纹饰和文化象征,记录观察笔记和素材;与当地居民互动,深入了解城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方案。

2.社区文化互动与合作

学生与当地社区居民和文化机构建立联系,例如参加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分享他们的调研成果,并讨论如何能通过社区宣传展示城门文化。通过合作学习体验社区文化的互动过程,促进城门文化的传承。

3.城门文化的艺术表达:材料探索与创意呈现

学生进行材料探索,尝试不同的艺术媒材和技术,如在传统工艺中加入现代多媒体技术,或是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流行元素(IP文化、网红文化、动漫文化等),以表达当代中学生对城门文化的独特理解,设计并制作一件表达城门文化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他们将展示对城门文化的感悟,并且传递出文化自信。

示例如下:

(1)纸雕灯作品《在纸框中印衬的东水门》

制作材料:电脑、手绘板、Painter绘图软件、Photoshop软件、纸艺材料、刻刀

制作方式:现代多媒体艺术、传统民间工艺。

制作步骤:查找资料→设计→用多媒体软件绘制、处理设计稿→打印稿件→制作雕刻。

A.学生通过电脑查询了解到重庆城门东水门的原貌(图9)。

B.学生用纸雕灯的形式表现东水门的样貌并确定设计稿,撰写设计说明书。

C.利用手绘板在电脑上分层绘制出东水门纸雕灯的设计稿(图10)。

D.分层打印出线稿,小组分工雕刻,用纸雕灯的形式还原出东水门原貌(图11、图12)。

(2)南纪门IP人物设计作品《南与纪》

制作材料:橡皮章、刻刀、平板电脑、手绘软件。

制作方式:文创产品设计。

制作步骤:设计IP形象→刻制IP橡皮章→印章为线稿→转印到平板电脑上着色,转为插画形式→制作成文创产品。

A.小组通过调研提炼出南纪门的特征,由此设计了IP人物“南”与“纪”两姐弟,撰写设计说明书。

B.先刻制人物和logo橡皮章(图13)。

C.印制出线稿(图14)。

D.将线稿扫描上传,在平板电脑上进一步绘制、着色,转绘为插画(图15)。

E.将IP设计插画变为文创产品(书签、卡贴、钥匙扣等)(图16至图18)。

(三)延续·传承之美

本单元是以延续城门文化的生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拓展性活动,主题为“城门守护者”。让学生在了解城门在当代社会中的困境后,尝试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延续传统文化。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學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艺术创作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重庆的城门文化?

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实施“城门守护者”项目。

1.思考探究城门文化在当代城市中的价值与意义

学生以批判性思考城门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讨论城门是否仍然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以及如何延续其传统价值,完成课后探究作业。

2.走出城门,探寻城门文化更多的表现形式

学生通过现场展示、网络、社区活动等方式传播自己的创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人们重新重视城门文化(图19至图21)。如学生为城门制作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校园艺术节中进行巡回展示,学生制作的视频和PPT在校园投影循环播放,并且学生为城门设计制作的文创作品以及手工艺品也在校园文创市集活动上进行展示和售卖。

3.形成“城门守护者”项目的详细报告

学生作为“城门守护者”分享研究报告以及在课程中的创作和研究心得;通过对项目报告的阐述,表达学生对城门文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转换到公众场景当中(图22、图23),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拓展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结语

城门象征着保护与抵御、开放与隔离,联结着过去与现在。该课程基于此象征意义,在课程设置中,既让学生走进城门去探索人文历史,也鼓励学生走出城门、勇于创新;将“隐性”文化遗产转化为“显性”艺术创作,发扬人文精神。

以重庆本土的城门文化为载体,通过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实践;通过与重庆城门文化的深度互动,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提升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多样化创作突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课程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因是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在教学资料和社会资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寻求更多平台的帮助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才能继续深化。过程性评价形式不足,应留意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小组角色和任务分配不平衡、小组成员意见出现分歧时的解决方案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唐辉.“渝派”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的创作方法与艺术价值解析[J].声屏世界,2021(07):67-68.

猜你喜欢
城门美育重庆
重庆客APP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在这里看重庆
城门城门几丈高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虞山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