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墨韵”

2024-05-07 09:31南红武徐丹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年3期
关键词:名画水墨创作

南红武 徐丹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哲学,其元素不断被运用在各个方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力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现代艺术与传统水墨元素也在不断进行结合,产生了水墨动画、水墨特效的舞台和电影、水墨元素的广告设计等新形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与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指出,要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水墨课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的重要途径。简约写意的水墨,与简单天真的儿童有着莫名的契合。画家追求的简练与意境,在孩子们那里也许就是天性。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水墨社团课程(表1),带孩子玩水墨,感受水与墨的交融贯通。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水墨元素的聚散、重复、多少、留白等视觉语言,带领学生欣赏传统水墨画的雅趣、理解水墨的理念,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将水墨与现当代视觉传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墨的文化理解。最终,孩子们在创作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传递出孩童视角下的独特叙事。

一、在趣味教学中传递水墨的艺术形式法则

初学水墨,培养兴趣是关键,教师尽量去除条条框框,给予学生宽松、自在的水墨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好水墨画,首先要带领孩子去了解水墨工具与材料特性,如毛笔的用法、墨的变化、宣纸的渗透性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注意用儿童化语言进行引导,将中国画的技法以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讲解,并增加与孩子们的互动。为此,教师设计了“黑乎乎的墨在纸上变戏法”“墨有七十二变”“带着墨线去旅行”“墨会滑滑梯”“听音乐作画”等各种水墨游戏,让学生逐渐熟悉中锋、侧锋、散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墨与色的各种有趣碰撞,让学生在水墨游戏中熟悉笔墨技法。

在水墨教学中,水墨游戏能让学生充分感知媒材的特性,但不断重复这些好玩的游戏,学生则很难有所进步。因此,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地渗透美术表现的形式法则,例如点、线、面的概念。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去解读身边的物象,如樱桃、枇杷、糖果等可被概括为“点”;龙卷风、丝瓜藤、猫头鹰等物象可以用“線”表达;南瓜、照相机、芭蕉叶则可以处理为“面”。而后,通过用水墨绘出与点、线、面相关的物象,学生建立起图像认知,懂得了用美术语言去观察、概括、表现物象(图1至图3)。教师进行点评时,则侧重在构图分析上,向学生渗透对比与和谐、疏密与虚实、对称与平衡等美的形式法则,学生收获专业的点评后往往会颇感自豪,这有助于他们对美术表现的形式法则产生更多理解和认同。此外,也要充分肯定学生“像孩子一样画画”,鼓励学生的情绪与自我表达。如尹少淳所讲:“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趣味与成熟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让学生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变通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展开主题式自主探究活动,描绘熟悉的生活

在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点线面物象创作后,学生们对美术基本语言及形式法则已有了解,接着便进入主题创作阶段。

好的艺术创作来源于每个人生活的痕迹,我们在制定课程内容时也应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虽然都在武汉土生土长,但平时的课余生活被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电子产品支配,这使他们很少有机会亲密、真实、深入地接触这座城市。为此,教师设计了为期两个月的“武汉city walk”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每周末去游玩、观察、体验武汉的某一处地方。在城市漫步中,学生“走读”武汉,深入城市肌理,感受武汉的人文、艺术底蕴。待到上社团课的时候,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周末打卡的地方,介绍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经历,可以是几句话的感受,也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议论。活动刚开始时,只有一两个同学主动分享,当活动持续一个月后,社团几乎人人都讲出了不同的发现和鲜活的体验。有同学感慨:“周末的光谷广场地铁站人实在太多了,非常拥挤。”有同学游历汉口江汉路发现:“江汉路的建筑好特别,有许多是民国时期的大使馆。”还有的同学去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对青铜器产生了兴趣。这些都可转化为宝贵的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

教师帮助梳理学生的观察发现,形成素材分类表(表2),随后结合拓印、撞色、泼墨、肌理等实验水墨技法,向学生示范如何丰富画面效果,鼓励学生大胆率真地去表达自己的体验直觉,创作出一系列“走读武汉”主题绘画作品(图4至图9)。

如作品所示,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以水墨的形式表现武汉地标建筑和典型景象,描绘我们熟悉的生活,如拥挤的车站、百货商场、公园植物景观等。

除了“走读武汉”自主探究活动,还设计有基于社团学生的真实种养体验的劳作主题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己播种、除草、浇水、收获,在劳作中感受种养的快乐,在观察中体验植物的生长,创作出一系列劳作主题的水墨作品(图10至图13)。

三、鉴赏中国传统名画,拓展审美视野与文化理解空间

中国画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墨画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到中国画,学生总会联想到“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或是语文课本上古诗词的插图“梅兰竹菊”,他们对中国画的印象大多是这类传统题材,视野比较狭窄。因此,我们以“传神的中国人物画”为切入点,设计了“溯源名画”的主题课。

在课程中,教师首先尝试从中西人物画的比较鉴赏入手,通过直观对比、感受,打破他们对中国画的刻板印象。例如在课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14),让学生感受写实的技法、传神的微笑。接着,教师展示明代肖像画《李日华像》(图15),并告诉学生,中国的古代画家一样可以画得传神、逼真,从而引导学生致敬经典,提升文化自信。

教师在鉴赏中国古代经典人物画作品时,重点不放在讲解作家作品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画并大胆想象“这个人物在干什么”(观察人物动态)、“你猜他的心情如何”(体会人物情绪)、“这个人物动态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力),充分开启学生们的脑洞。

鉴赏课后,学生以名画为蓝本绘制水墨画,并配以生动、诙谐的话语,学生作品与名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图16至图21)。这是对名画的“戏仿”而不是“模仿”,蕴含着二次创作的灵感,表达出新一代人对古画的新的理解,大大拓展了名画的阐释空间。他们的画作展现了中国人物画的魅力,脑洞清奇的话语也让观者感受到了名画的生命力以及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传统文化正在以新颖的方式复活。

四、带动新思维、新表达的自由水墨创作

在以上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也引导学生了解当代具有水墨元素的艺术形式,利用水墨进行艺术创新。一方面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名画和戏曲等进行再创作,一方面借用新媒材进行创新。

课程对《千里江山图》进行综合材料的深度创作与自由表达。学生们将平时练习的废弃宣纸利用起来以立体形式重新塑造了《千里江山图》,创新了宣纸的表现效果。而在引导学生对敦煌意象进行再创作时,我们选用PVC这一类透明的媒材以及丙烯马克笔,透明的材质很好地表现了敦煌飞天的轻盈,最后将其进行剪裁,悬挂展览(图22)。通过对敦煌壁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再创,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提出,要明确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科融合教育的导向性。对此,社团开设了戏曲主题绘画课程。学生创造性临摹关良的戏曲人物画,并做成书签等文创。学生通过听戏曲、学戏曲、绘戏曲,从画者的角度体会戏曲人物,提炼出表现戏曲人物的创作想法。学生作品中,戏曲人物天真的情态跃然纸上,别具一番风味(图23、图24)。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水墨作品、水墨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我们也将美术课堂搬到了武汉美术馆。学生不仅喜欢看画,也会被展览的布展形式所吸引。例如,在武汉美术馆的“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中,八大山人的《猫石图》以水墨动画形式呈现,并配有猫叫声效。学生们很快被新奇的形式吸引。画家笔下的猫眼神犀利,直盯前方,随时准备往山下扑去。这一场面原本是静止的,而今却在动画的演绎下瞬间生动起来,水墨的表达方式绝不止绘画这一种,学生们大开眼界。此外,展览的陈设就是水墨元素的当代視觉表达,观展为学生们带来新视野,促使他们对水墨的文化理解又近了一步。

五、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社团教学实践,学生们可以灵活运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信、大胆地进行水墨创作,并逐渐培养出一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学生以寥寥墨色表达行色匆匆的路人;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路边烧烤店,表现武汉“过早”的人间烟火;有的学生则关注到了更普遍的当代城市生活问题(图25、图26)。他们开始关注生活和艺术的关联,用笔墨去表现自己的思考与认知,他们用自己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笔墨趣味去大胆实践、传情达义、开拓创新。

“童趣墨韵”水墨系列课程,总体上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笔墨游戏中掌握了笔墨技法,在创作中体验了水墨灵动的表达、在赏评中提高了对中国水墨的认识和理解,在真实生活体验中发掘出了水墨创作新的可能。所有这些都会化作学生热爱水墨、终身学习水墨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名画水墨创作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水墨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与名画撞脸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名画变胖以后
创作随笔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