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民族要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保持理论思维、保障正确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既是我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方面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性成果,也为党不断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引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互融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16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应用和发展须融入当地环境中,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可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要回应当前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也要推动其更新发展、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持续回应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各个层面的问题中,积极解决当下的时代性难题,推动自身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实践和持续发展的开放理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基础之上,这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路径。”其中,本土化意味着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以此突显地方特色、适应不同国家的独特特点,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隨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将基本原理与当下实际相结合,展现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面貌,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解决当下重大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发展道路,既尊重了理论的丰富多样性,又保持了理论的鲜明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可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和时代化方面取得新进展,使其在当代世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将持续引领中国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强调了贯彻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化、时代化结合的重要性,为理论创新提供指导方向。在应对复杂挑战的压力下,我党积极致力于解答发展中的重要时代命题,不断探索适应当代中国特点的发展路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本土化和时代化进程,致力于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体系[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基础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党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将其具体运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基于集体学习深入研讨,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视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强调基于学习经典著作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2]。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中,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党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在不断回答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时,我党开展深刻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此指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革命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大势,回答了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在政治领域,提倡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自我革命的概念,试图跳出历史周期率寻求“第二个答案”[3];基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为推动国家发展和全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一)提出“两个结合”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两个结合”即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旨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全方位创新,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形成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是对中国精神的时代之精华的彰显,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发掘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径,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实现其真正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二)坚持“守正创新”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于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十个明确”被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支撑其基本要义和基本精神的关键;“十四个坚持”代表了该思想的基本战略,强调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独特性;“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实践成果[4]。
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关键,“人民至上”被确定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尺度。该理念要求以人民至上为基准处理时代问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领悟强调了“江山即人民、人民即江山”的理念,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至上”的根本逻辑,该精神要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党始终守住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新发展理念综合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慧,构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论体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该理念强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重要特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推动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基础、稳定社會环境等五大战略优势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在历史责任和现代化创造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三)高扬“文明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转变,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全新模式。因此,要以更广泛的视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新境界的内涵逻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明内涵和世界意义,坚定信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性而拥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应平等,唯有平等为基础才有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开拓者,在“两个大局”下积极研判世界文明走向,把握文化交流融合冲突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科技关系的新动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文明建设朝着更加多元、平等、包容的方向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凝练“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了时代精神与文明本质的统一。在中国,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变革和发展意识来活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与时俱进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活力的关键要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坚持思想路线回应时代和实践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性和文明性的理论思考。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原则被强调,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具体而言:坚持自信自立,即保持自信心和独立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原则,以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论基本观点,强调事业越伟大越需要准确把握方向、不断开拓创新,激发民族智慧,秉持守正创新、敢于向前的态度;坚持系统观念,坚守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核心观点,推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从问题出发,拒绝停留在回答问题的层面,而是要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理念;坚守真理,秉持正确的历史认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创造性贡献,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核心素养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开拓前进之路、为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动力。
四、结语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任务,是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严肃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思想和行动路线,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同时,我党须以“两个结合”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提倡“文明自信”,凝练“活的灵魂”,理解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延勤.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23,35(2):61-65.
[2]付洪,侯耀宗.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3-39.
[3]郭星海,邓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蕴涵、成就递嬗与实践要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4):272-284.
[4]袁银传.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基本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6):79-88.
作者简介:周梦(1984.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