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新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南开 300071)
李白一生,涉足有唐大半地区。有关其羁旅事迹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如安旗《李白东鲁寓家地考》、阎琦《李白二、三两次入越考》、丁放《天宝初李白入京地再考辨》、卢燕新《由〈秋浦歌〉地名书写看李白游秋浦情感的空间变化特征》等。终李白一生,其旅迹亦至商於古道,兹已散见诸家注。今欲在诸别集注本基础上,梳理其行踪、观感及古道记忆,以飨学界同仁。
据杨齐贤注、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下文称“杨《注》”)、朱谏选编《李诗选注》(下文称“朱《注》”)、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下文称“王《注》”)、瞿蜕园等《李白集校注》(下文称“瞿《注》”)、安旗笺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下文称“安《注》”)、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下文称“詹《注》”)、郁贤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下文称“郁《注》”),可搜集今存李白诗中有关商於之路诸地名,现考释如下:
商山。见李白诗《别韦少府》:“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1]743《通典》卷一七五“州郡·商州·上洛县”注:“汉旧县。有秦岭山、熊耳山、洛水、丹水。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隐。”[2]4579《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商州”:“古商於之地……上洛县,本汉旧县也……汉元鼎四年,以其地置上洛县,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此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帝王纪》:‘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商洛县,本古商国,帝喾之子卨所封之地……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3]2733-2738类似诗什,又如《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1]899-900故商山亦名商洛山、楚山、南山、地肺山、商岭、商坂等,在唐商州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南。
商州。见李白诗《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澹荡沧洲云,飘飖紫霞想……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1]935-936“商州”建置因革,《通典》卷一七五“州郡·商州”:“古商国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秦,即卫鞅所封商邑也。秦平天下,属内史地。汉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后置上洛郡。后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后周改为商州。隋炀帝复置上洛郡。大唐为商州,或为上洛郡。”[2]4579《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商州”:“古商於之地,《禹贡》梁州之域。周为豫州之境……隋大业三年为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3]2733-2734故知商州,古商国,汉属弘农郡,晋置上洛郡,西魏置洛州,后周改为商州。隋炀帝置上洛郡,唐复为商州,理上洛(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诗题“裴使君”,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考订,其为裴延庆[4]。诗中的“我来”,朱《注》卷一一注:“来,初至商州也。”[5]35下“芳节”,春天花开时节。郁《注》卷一七考释:“此诗当是天宝三载(七四四)春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来到商州时所作。”[6]2452据此,知李白至商州时在春天。
石娥溪。见李白诗《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王《注》卷二〇解题:“石娥溪,当在仙娥峰下。按:《雍胜略》《商略》《陕西通志》:仙娥峰,在商州西十里,峰之麓有西岩,洞壑幽邃,下临丹水,古称栖真之地。李白尝游此。有诗曰:‘暂出城东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云云。是石娥溪,即仙娥峰下之溪也。”[1]935瞿《注》:“《通志》……又有仙娥峰,一名吸秀峰,乱山上特起一峰,下临丹江,谓之仙娥溪,亦曰石娥溪。”[7]1385詹《注》:“石娥溪,当在仙娥峰下。《陕西通志》卷一二:‘丹水,今名州河,一名大商源河,又名麻涧河,又名仙娥溪。’”[8]2837郁《注》略同[6]2451。故知石娥溪又名仙娥溪,在仙娥峰下,东十里至商州。
西岩,即西岩山。见李白诗《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1]935瞿《注》:“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二五:西岩山在商州西十里。《通志》:与仙娥峰对,其麓有西岩洞,古称栖真之地。”[7]1385詹《注》[8]2841、郁《注》[6]2454-2455,均同。故知西岩山在石娥溪边,与仙娥峰对立,东至商州十里。
南山。即商山,李白诗用其别名。见李白诗《商山四皓》:“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1]1031前文引《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商州·上洛县”:“上洛县,本汉旧县也……《帝王纪》:‘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胏山,亦称楚山。’”[3]2734-2735杨《注》解题:“……世谓之园公……避秦入商山,世谓之四皓。”[9]詹《注》卷二〇注:“南山,即商山。”[8]3164郁《注》卷一九亦同[6]2778。李白诗“南山”即商山,诗题“商山”亦可资证之。
商洛。李白诗“商洛”有两重含义。其一指商山、洛水之间的地区,为泛称。见李白诗《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澹荡沧洲云,飘飖紫霞想。剖竹商、洛间,政成心已闲。”[1]935朱《注》卷一一:“商州在商山、洛水之间。”[5]35上其二指唐商州商洛县。见李白诗《过四皓墓》:“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1]1032-1033《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商州·商洛县”:“本古商国,帝喾之子卨所封之地也。汉为商县,属弘农郡……隋开皇四年改商县为商洛县。唐武德二年自故城移于今理。按其地接南阳郡界,汉立商县,所谓商於之地。商洛山在县南一里,一名楚山,即四皓所隐之处。”[3]2738故知唐商州有商洛县,故址在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西北。四皓墓在县南。
武关。见李白诗《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太尉杖旄钺,云骑绕彭城。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1]740武关具体位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商州·商洛县”:“本古商国……商洛山,在县南一里……武关、在县东南九十里。”[3]2738王《注》卷一五:“《史记集解》:应劭曰:武关,秦南关,通南阳。文颖曰: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太平寰宇记》: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南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左氏传》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注:少习,商县武关是也。”[1]741唐武关在今丹凤和商南两县间。兹“武关”虽非商於古道纪行诗,但李白商於之旅必经武关。
李白商於之旅,其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凭吊四皓。今存李白诗,其相关诗什中,有“四皓”“商山皓”等名称。诸多称谓,文辞形式虽然不同,但所指代均为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现据李诗梳理如下:
四皓。见李白诗《商山四皓》:“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蹇松云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一行佐明两,歘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迹。”[1]1031“四皓”之“昂藏南山侧”“汉祖升紫极”“功成身不居”“万古仰遗迹”等事迹,见《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通作“甪”,下同)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10]事亦见《高士传》卷中:“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角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释曰:“皓,白也。须发皆白的老头称为皓。四皓就是四个老头。”[11]据史典及李白诗“白发四老人”,知“四皓”指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以其年高,须眉皓白,故称。
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李白用其别称。见李白诗《别韦少府》:“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1]743“商”,一作“南”。王《注》卷一五谓之“商山四皓”[1]743,亦可资证。
南山皓。又称南山老,即商山四皓。见李白诗《金陵歌送别范宣》:“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1]409王《注》卷七释曰:“南山皓,谓汉之四皓,四皓在秦时始入蓝田山,后又入地肺山,汉时匿终南山。终南山,广八百余里,横亘关中南面,故亦谓之南山。凡蓝田、地肺诸山,亦南山之支脉矣。”[1]411地肺山、南山等,参上文考释。“南山皓”,又见李白诗《览镜书怀》:“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1]1127杨《注》卷二四:“南山皓,即商山四皓。”[12]郁《注》卷二一亦曰:“南山皓:即商山四皓。”[6]3137诸家注无异,皆可资证。
黄绮翁。见李白诗《东武吟》:“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1]311-312王《注》卷五释“黄、绮翁”有考[1]314,可参。安《注》卷六注:“黄绮翁,夏黄公、绮里季,商山四皓中人。此以代四皓。四皓隐于商山,避汉高帝而不见,及高帝欲以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代太子刘盈时,乃至,辅翼太子,事成而复去。”[13]624郁《注》卷四注亦曰:“黄绮翁:指商山四皓夏黄公、绮里季等,为汉初高士。”[6]620可见,“黄”,夏黄公;“绮”,绮里季。本诗中,“黄、绮翁”代指商山四皓。
园绮。“园”,东园公;“绮”,绮里季。见李白诗《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路逢园、绮笑向人,两君解来一何好。”[1]904王《注》卷一九注:“《汉书》:汉兴,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洛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1]906詹《注》亦曰:“商山四皓中之园公、绮里季。《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汉兴,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洛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此泛指四皓。”[8]2759可见,这首诗中,“园绮翁”代指商山四皓。
李白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王琦《李太白年谱》:“《还山留别金门知己》诗、《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诗,将去长安时所作……于是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自是浮游四方,北抵赵、魏、燕、晋,西涉邠、岐,历商於,至洛阳……”[1]1593-1594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亦云:“四月,取道上洛郡(即商州)东去。有《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过四皓墓》等诗纪其行……初夏,与杜甫初会于洛阳。”[14]可见,李白本次离长安取道商州至洛阳,诸家考述无异。
然而,前文引李白诗《别韦少府》“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安《注》卷一〇系本诗于天宝十二载,考曰:“首四句,谓出长安……李白唯本年出长安之后始有宣城之行,故知此诗作于本年。并由此可知此次出长安路线:出长安东门,东南经灞上,至蓝田,然后由商州大道东去,与二入长安离去时路线同。”[13]1066郁《注》卷一二解题谓“当是天宝十二载(七五三)在宣州作”[6]1883,复又考释曰:“此诗前段首四句回忆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情景。当时从长安的苍龙门出京东行,曾像东汉末王粲那样‘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想寻商山四皓而隐居,然心中还眷恋着皇上对自己的恩遇。”[6]1886由此可见,李白天宝十二载取道商於说,学界尚有异议。
详查《别韦少府》:“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1]743诗中有两个关键名词:其一是“苍龙门”,汉代长安宫阙名。《水经注》卷一九“渭水”:“又东过长安县北。”郦道元注:“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15]李白诗中“苍龙门”即长安东门。其二是“白鹿原”,即霸(灞)上。《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京兆府·万年县”:“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16]据此可以看出,无论李白是一次取道商州,抑或是两次途径商於之路,其商於之旅的路线都是清楚的。此综合上文考述,梳理如下:
长安苍龙门→白鹿原→蓝关→上洛→商洛→武关
出武关后,或南下至均州、襄州,或取道邓州南阳至洛阳。无论东归,抑或是南下,商於驿道是必经之路。
李白商於之旅,留下了诸多美好记忆。其中,记忆最深的是四皓。如《览镜书怀》:“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1]1127这首诗,安《注》卷一五系于广德元年(763)[13]1576。郁《注》卷二一:“此诗当是暮年之作。具体作年不详。”[6]3136南山皓,参上文考释。李白的情感,朱《注》卷一三:“吾方对镜以自照,却笑镜中之发白如霜草,乃扪心而叹息,顾影而自问曰:尔之形容何至枯槁若是耶?岂以不得长生之道致然也。默若桃李竟无所言,终为商山之老,皓然白首而已矣。此白虽自叹实而实自负也。白之豪放,虽老不衰,于此可见。”[17]李白览镜见自己“白发如霜草”,不由得慨叹“终成南山皓”。可见,诗人既是怀古,又是咏怀。
又如上文引《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所谓“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路逢园、绮笑向人,两君解来一何好。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脁望长安。”这首诗,安《注》系于天宝十四载(755)[13]1185-1186,诸家注略同。“咏芝草”,即《采芝操》,四皓所作,《乐府诗集》卷五八《采芝操》解题引《琴操》:“《采芝操》,四皓所作也。”[18]诗中的“园、绮”,见上文考。诗中的四皓记忆,郁《注》卷一六:“此诗首段自叙当年供奉翰林得到皇帝恩宠和群臣赞扬的情景,被小人进谗而离京,东出商山道,想像遇到商山四皓,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6]2378-2379由此亦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李白想到商山四皓。仕途不如意,李白也想到四皓,想学他们到山中归隐。虽然,李白这些情感的滋生,可能和其对文化典籍的熟悉有关,但据“南山”“商山道”等可以看出,他的商於古道记忆,是深刻而又清晰的。
除“四皓”以外,李白途经商於古道,其记忆深刻的,还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人事。诗人在《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中说“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1]935-936,表述其和裴使君登临宴聚后的内心感受。对此,朱《注》卷一一曰:“言游毕而归,但见露华生于翠苔之上,淹留佳境,可惜晚矣。晚而听猿声,又能断人之肠,令吾游人思故乡也。明早向东路而归矣。虽归也,今日之乐,其可忘乎?此言游毕而感物怀归也。”[5]36上可见,诗人因交游甚欢而心生挚情,从而决心不忘这段美好经历。
第二,商州美景。商於古道沿途美景,如上文引《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商山四皓》“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李白心情愉悦,忘记了仕途失意的烦恼。其《山人劝酒》说:“春风尔来为阿谁?胡蝶忽然满芳草。”[1]227可见,“胡蝶”“芳草”等美景,使诗人产生“为阿谁”“忽然”等突如其来的感受,加之又有“劝酒相欢”等乐事,便衷心发出“不知老”的慨叹。
第三,古道独特的地理地位和地貌特征。除上文引《张相公出镇荆州……余答以此诗》谓“商山老紫芝”、《商山四皓》“于焉自休息”等所云商山独特的居住环境外,在李白的古道记忆中,“武关”是值得注意的地名。上文引《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崔侍御十九韵》,安《注》卷一五系于宝应元年(762),曰:“本年秋作于金陵。”[13]1561郁《注》卷一二:“按此诗当是上元二年(七六一)秋本欲从军、半道病还离别金陵时作。”[6]1875诗谓“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郁《注》考释:“而武关地区则拥有连绵不断的军营。”[6]1879由此可见,李白曾途经武关,当他打算从军时,回忆其当年所见,以“拥连营”与“函谷”并称,讲述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