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课情境设计
——以PEP《英语》中的Let’s talk板块为例

2024-05-06 11:02:16张韦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语旨语式语场

□张韦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言技能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1]这些技能也是小学英语听说课需要培养的语言技能。听说课的素材一般以语篇的形式呈现,旨在让学生通过“听”的输入过程达到“说”的输出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听说课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四至六年级18个班的学生和城区15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听说课的口语情境设计、语篇分析和课堂实践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忽视情境,不重视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对话中的语言结构、人物关系等;轻视人文性,仅从文本知识的角度罗列重难点,很少从语言沟通渠道、修辞手段、人物个性等方面理解语言的适时性、语式的适切性;漠视创新性,活动设计缺乏新颖性,忽视语言特点,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小学英语听说课的实效性?语域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方向。

语域的概念最早由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的变体。后来,Halliday提出了著名的语域(register)理论,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Halliday 将语域解释为“与某一情境组成的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集合”,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语域理论框架。他认为,支配语言变异的语境因素包括三个变项,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指伴随语言进行的社会活动、涉及的任务角色以及语言所采用的符号或修辞手段。[2]5语场即背景,包括交谈的话题及场地,也就是话题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语旨是根据双方地位和社会角色关系使用语言的正式程度和态度,也就是语言基调(tenor of discourse),表现参与者之间亲密或疏远的关系。语式又称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指语言交流所采用的具体媒介或渠道,主要分为口头(spoken)和书面(written)两种形式。[2]4传统的小学英语听说课多关注人称、时态的变化,重视语法、知识点的传授,缺少语言交流。这样的听说课既无法匹配语言的交际需求,又不能体现真实的交际功能。因此,使用语域理论指导小学英语听说课教学,对教师而言是必要的尝试。

N. Fairclough 认为任何话语都可视为一种三维概念——语篇、话题实践和社会实践,且语言描述应该与实践结合起来。听说课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是情境。在现实的交际中,说话者谈论的内容不一样(语场),使用的语言也会不一样。说话者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说话意图发生改变(语旨),所选择的语言也会随之改变。语言的交际渠道(语式)同样需要转换。[2]5听说课堂中利用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分析,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快速寻找语言逻辑点,深挖语义,对学生而言则有利于把握语言的人文性,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笔者以PEP《英语》中的Let’s talk 板块为例,开展了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从观察与分析、归纳与判断、迁移与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观察与分析:聚焦语场,挖掘语义

语场是指讲话者及其所处的环境中的人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根据对应的内容,可以把语场分为上下文、生活和文化三个层面。教师应尝试创设自然和谐的语场,让活动更加真实自然,让语义更符合逻辑,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

(一)利用情境补白,连接上下文语场

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切生活,重现情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中学习语言。[3]教师可利用情境补白,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案例1】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中的Part A Let’s talk

该部分讲述的是Miss White 宣布下周二开英语派对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对情境有更全面的认识,笔者联系主情境图,对教材进行了补白。

笔者呈现Chen Jie进入办公室与Miss White进行对话的主情境图,并出示目标语言“We’ll have an English party next Tuesday.”。学生知道了教材中人物的活动安排。接着,笔者创设Chen Jie将消息告诉其他同学的对话,并引入Let’s try板块的内容。最后,笔者呈现Miss White 走进教室的场景,此时教材中的人物已经获得了很多“小道消息”。学生猜测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发言以及Miss White的发言。经过补白的语境更丰满,人物个性也更鲜明。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学习Let’s talk 的内容,对教材中人物的认识也更深刻。

(二)利用真实情境,贴近生活语场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可以说,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自由亲切的对话、真实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在地进入主题,走入语场。

【案例2】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 中的Part A Let’s talk

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Find my friend”的活动,即教师描述喜好,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起立,如果起立,要说:“I like...,too.”。

T:I like going hiking.

S1:I like going hiking,too.

T:I like singing songs.

S2:I like singing songs,too.

T:I like riding a bike.

S3:I like riding a bike,too.

T:I like baking.

S4:I like baking,too.

T:I like playing yo-yo.

S5:I like playing yo-yo,too.

...

最后笔者利用上面提到的单词引出字母H(hiking)、O(songs)、B(bike)、B(baking)、Y(yo-yo),合成“hobby”一词,如图1所示。

图1

(三)通过问句预测,探究文化语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能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实践证明,运用启发式疑问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3】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 中的P

art A Let’s talk

笔者从主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pen pal 的含义并思考相关问题。

T: If you were Oliver, what would you want to know?

S1:What’s his name?

S2:What are his hobbies?

S3:What does he like?

S4:Where is he from?

S5:Where does he live?

S6:Is he a student in Grade Six?

S7:Is he tall?

S8:Does he like swimming?

学生打开了话匣,学习兴趣高涨。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

(四)利用VR技术,创设仿真语场

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直观的探究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利用VR技术,创设仿真语场。

【案例4】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中的Part A Let’s talk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Science museum 中的dinosaur,笔者利用VR技术把恐龙(如图2)“带进”校园,活跃了课堂氛围,突破了教学难点。

图2

二、归纳与判断:关注语式,重视人文

语式是指话语在语言本身层面上的形式,比如陈述句、疑问句等句式。PEP 教材中,Let’s talk 的内容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呈现,但由于人物的个性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使用的语式也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表达自己的感悟,让学生更具人文情怀。

(一)呈现多模态资源,关注重点语式

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向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视频等对象。综合运用多模态资源,有利于聚焦单元主题,明确重点语式,让学习更轻松。英文儿歌内容丰富,教师可利用这一材料进行教学,呈现重点语式,化解教学难点。

【案例5】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 中的Part B Let’s talk

笔者创设Wu Binbin 邀请Mike 去家里吃饭的情境,让学生代入Wu Binbin的身份,化身小主人,思考如何根据Mike 的喜好准备中式或西式菜肴,体现人文关怀。接着引导:“Wu Binbin is so happy,so he sings a song. Listen to the song and find out what do Mike and Wu Binbin like.”然后播放单元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并呈现歌词,让学生关注重点语式。这一操作不仅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还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向对方询问喜欢的食物,可谓一举多得。

(二)引导多角度分析,凸显人文语式

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是最实际、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教材中有许多感叹词,这些感叹词形式简单,但学生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同一文本语式的不同情感表达。一般而言,教材中的主情境图与对话课的内容存在关联,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整体语场对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衔接,让学生猜测文本内容。

【案例6】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中的Part A Let’s talk

笔者利用主情境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Sarah和Sam的语言及情绪变化。两人的对话如下。

S1:Hey,let’s have some popcorn.

S2:Yum!I’m so happy.

S1:Hey,where’s my popcorn?

S2:Yum!It was so good.

S1:What?!How could you eat all the popcorn?!

学生分别表达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感受。

T:When Sam eats popcorn,what does he feel?

S2:He is happy,because he can eat the popcorn.

T:What else will he say?

S2:Yum!It was so good.I like it so much.

T:How about Sarah?

S1:She is not happy and so angry.Because Sam eats all the popcorn.He is so naughty.

T:What will Sarah say?

S1:What?!How could you eat all the popcorn?!

T:What do you think of Sam?Do you like him?

S1:No.

T: Sometimes, the same thing brings different feelings. When my son eats chocolate, he is happy,but I am not happy. What makes you happy or not happy?

S1: When my dad and mom come home, I am happy.

S2:When I get gifts,I am happy.

S3:When I fail the exam,I am not happy.

接着,笔者呈现课文插图中Sarah的形象,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T:Is Sarah still not happy?

S1:No,she is happy.

T:Why?

S2:Maybe Sam says“Sorry.”

S3:Maybe they get more popcorn.

接着笔者引入Let’s try的内容,让学生边听边找Sarah 变得高兴的原因。学生根据“同一件事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这一主旨,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人物的性格、脾气,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

(三)关注文化差异,承接文化语式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背后隐藏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能与教材情境产生关联,就能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快速理解对话的基础上有效习得和运用语言。[4]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关注前后文之间的联系,补充文化知识,体现课堂的人文性。

【案例7】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 Part B中的Let’s talk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Part A 的对话,联系Mike家庭的就餐习惯,并猜测“What can he use in Wu Binbin’s home?”。学生利用信息沟进行预测,发散思维,感受try、use等词的内涵。

T: Mike is from Canada. So in his family, they use knives and forks.But today he’s in Wu Binbin’s home.If you were Mike,what could you do?

S1:I couldn’t use chopsticks.

S2:I could use a knife and a fork.

T: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学生通过教材前后文本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中西方用餐文化的差异,拓宽文化视野。

三、迁移与创新:立意语旨,综合创新

语旨是指讲话者的说话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能够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听说课的迁移与创新阶段是综合运用语言的阶段,只有强化体验、真实运用、创新实践,才能让语言更有价值。

(一)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真实语旨

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习能力形成的成长过程。贴近生活的语旨,更能体现语篇的真实性、思维性、综合性。

【案例8】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中的Part A Let’s talk

进入拓展环节,笔者先设计了以下活动:三人一小组,分别扮演家长、售货员、孩子,要求试穿衣物,完成购物。但实践下来发现,学生的表演缺少真实性,课堂效果不佳。因此,笔者重新设计了“跳蚤市场”的活动。学生学习了John 对衣物的处理方式,并将该方式迁移到自己的跳蚤市场,进一步理解了回收利用的意义。

(二)扩展VR体验,丰富创新语旨

教师应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完成语言交际活动,达到语言目的。利用VR 等技术,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交际活动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巩固单元核心句型,促使学生关注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案例9】四年级下册Unit 1 My school 中的

Part B Let’s talk

教材呈现了外国友人参观学校的场景。在迁移与创新阶段,笔者利用VR 技术,创设library、gym 等场景,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外国友人参观校园。学生戴上VR眼镜后,就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输出了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接着,学生以此为基础,通过VR技术介绍故宫、长城等古迹,让语旨更明确,让英语学习更有意义。

(三)围绕项目活动,呈现综合语旨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教学,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导正确价值取向,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围绕语篇的语旨逻辑,借助思维导图、项目化活动等方式开展综合语言活动。

【案例10】六年级下册Recycle 2

笔者出示一位学生的“About me”思维导图,并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谁。这一操作的目的是聚焦项目主题。接着,笔者提问:“We are going to the middle school. Do you want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about yourself ? ”学生用“I am/ have/ like/can ...”“My favourite...”等句型,从个性、爱好、能力等多角度介绍自己,完成了一个自我介绍的脱口秀项目,实现了语言的综合运用。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听说课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情怀,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实现了创新。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进行深入思考,锻炼了交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语旨语式语场
不讲道理,更能解决问题?
青年文摘(2022年13期)2022-12-07 12:41:20
外宣话语的社会语境要素分析和功能意义解读
民法法典德译时的功能性语式及句式特征*——以《大清民律草案》德译本为例
从语域角度浅析《雾都孤儿》
青年文学家(2017年5期)2017-03-23 20:33:54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与网络语言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青年文学家(2015年2期)2016-05-09 14:52:32
从语旨角度分析奥巴马的电台演说
语域理论在《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两个译文版本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