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建造师

2024-05-04 12:57郑泽慧韩芳席玉婷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24年16期
关键词:观众席鸟窝阳阳

文/郑泽慧 韩芳 席玉婷 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幼儿园

一、活动背景

1.缘起。

幼儿园银杏小巷里有两排银杏树,小鸟经常来此驻足。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意外发现了树上的一个鸟窝,他们猜测可能是小麻雀、小燕子、小喜鹊的窝。在倾听中教师敏锐地发现幼儿对这个鸟窝的兴趣,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讨论、安装摄像头等方式支持幼儿持续探索观察自然界中的鸟窝。鸟儿筑巢的本领深深震撼了幼儿,激发了他们想搭建一个“鸟巢”的愿望。

2.经验基础、材料提供与教师支持。

幼儿在探秘鸟窝(喜鹊窝)的过程中,发现了喜鹊窝的内部结构和材料,了解到喜鹊窝的牢固性很强。由此,教师引发幼儿对自然界中鸟窝展开进一步探究——“你见过其他小鸟的窝是什么样子的”。在游戏区,教师投放了纸杯、干草、树枝等多元游戏材料,提供了相关绘本,拓宽了幼儿对不同材料和形状的鸟窝的认知。同时,基于幼儿建构经验和对鸟窝的探究经验,在区域中提供了不同形状、大小的几何积木。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1.初步尝试搭建鸟窝。

幼儿计划在搭建区搭一个鸟窝,小鸟飞累了可以来休息。他们为小鸟设计了不同样式的鸟窝,并于搭建完成后展开充分的交流。

图1 幼儿的初步尝试

童童:我给小鸟搭建的窝里有一个大滑梯,小鸟可以坐着滑梯到地面寻找食物。

泽泽:为什么你搭建的鸟窝的房间是圆形的,但是屋顶是方形的?

童童:这是一个大大的天台,小鸟可以在上面练习飞翔。

瑞瑞:但我还是觉得它不像鸟窝,像我们人类的房子。

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和创意,并在区域中投放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凤凰中心、鸟巢温室等大量鸟巢仿生学建筑的图片供幼儿欣赏。

第二天搭建的时候,瑞瑞惊奇地发现:“国家体育场‘鸟巢’真漂亮!而且跟鸟窝的样子很像。”原来,我们人类有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向动物朋友取经的!涵涵说:“我和妈妈去过‘鸟巢’。”童童提议:“咱们也搭建一个‘鸟巢’体育馆吧!”

针对幼儿提出的搭建作品不像鸟窝而像人类房子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否定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而是在环境中提供仿生学建筑图片。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与环境产生互动,萌发搭建“鸟巢”体育馆的想法,推动搭建活动进一步发展。

2.里外两圈结构的“鸟巢”体育馆。

阳阳:我看到图片上“鸟巢”是有里外两圈,而且顶部是封闭的。

远远:那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吧!

图2 幼儿搭建的里外两圈“鸟巢”

只见他们用短一点的长方体积木搭建里圈,用长一点的长方体积木搭建外圈。用间隔垒高的方法围拢成里外两个圆圈,然后用辅助材料封顶,合作搭出了里外两圈结构的“鸟巢”体育馆,并兴奋地邀请教师和同伴来欣赏他们的作品。

这时,涵涵走过来,一句话就把他俩的成就感浇灭了:“这算什么‘鸟巢’,跟我去过的‘鸟巢’根本就不像。”同伴用“不像”这个词指出了“鸟巢特征不明显”的问题。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国家体育场不同角度的图片。通过观看里外、上下、远近多方位的视频,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鸟巢”的结构。

教师:仔细观察“鸟巢”的图片和视频,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鸟巢”啊?

童童:我看到“鸟巢”不是一个圆形,它是一个椭圆形的。

远远:“鸟巢”中间矮,两边高。

阳阳:“鸟巢”里面还有三层观众席呢!

图3 幼儿的绘画表征

图4 幼儿的身体表征

琦琦:观众席上可以看比赛,所以没有里面的一圈,里面一圈像一堵墙一样,遮挡住视线就看不到比赛了。

教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看一看我们搭建的“鸟巢”有没有这些特点呢?

“鸟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观察比较中,通过绘画、身体表征等形式,加深对体育馆外形的认知。阳阳和远远发现自己搭建的“鸟巢”跟图片中的“鸟巢”在外形上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于是决定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师在发现幼儿搭建的“鸟巢”结构不一样时,没有急于否定幼儿,而是为幼儿提供多方位视频及多角度的图片,与幼儿共同观察、表征,帮助幼儿更全面、更准确地认知国家体育场的整体结构。幼儿是有无限潜能的,但是,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实现自主建构呢?教师决定多一些观察和等待。

3.巧用立柱解决“鸟巢”顶部搭建难题。

幼儿发现“鸟巢”其实只有外层一圈,上面有一个可以遮阳的顶部,顶部内侧没有着地。而且“鸟巢”的外侧像鸟窝一样有“横七竖八”的网状结构,看上去像交叉的树枝。幼儿认为用大体积的单元积木很难呈现出这样的效果。于是他们选择了相同体积和型号的小型积木。

涵涵:顶部太难搭了,总是倒塌怎么办?

尝试一:用上层的积木压住下层的积木,每往上一层逐渐往内侧延伸一点。

结果:尝试失败。当往内侧延伸到一定的弧度时,顶部的积木就会倒塌。

幼儿反复尝试和调整,又从材料着手解决“顶部总是倒塌”的问题。他们找来几块长方体的积木,将其垒高变成“立柱”,想借助几根柱子来支撑顶部,呈现“鸟巢”顶部。

尝试二:加入立柱后,幼儿将立柱与外圈用小积木进行连接,连接后在顶部搭上纵横交错的小积木,来呈现“像树枝一样”的网状结构。

结果:尝试成功,初步呈现“鸟巢”顶部结构特点。

幼儿很兴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教师在交流讨论中和他们一起梳理了搭建过程中的好方法,肯定了幼儿“加入立柱”的想法,以及用小积木交互连接的方法,呈现“像树枝一样”的外部网状结构的创意。

图5 “像树枝一样”的外部网状结构

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顶部总是倒塌的问题,虽然第一种方法失败了,但是通过不断尝试,最终通过“加入立柱”初步解决了问题。教师在幼儿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时,扮演着观察者角色,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4.不用立柱也可以搭建“鸟巢”顶部结构。

虽然幼儿对自己目前的搭建作品比较满意,教师也及时肯定了他们的突破和创意,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教师组织幼儿观看“鸟巢”内部环境的视频,并再次引导他们对照视频、图片和模型,巩固他们对“鸟巢”结构的认知,并展开讨论。

晨晨:加入了立柱虽然能呈现顶部的特点,但是真正的鸟巢里,内侧是不着地的。

阳阳:我们一起尝试一下不用立柱,能不能搭建出鸟巢顶部内侧不着地的结构吧!

尝试一:用上层横向积木压住下层纵向积木,借助上层积木的压力与压在横向积木上的小型积木产生相互作用力,使“鸟巢”顶部不用立柱也能保持平衡与稳定,不会倒塌。

结果:尝试失败。幼儿通过调整积木位置来呈现顶部时发现,如果伸出去的积木太长,容易倒塌;伸出去的积木太短,“鸟巢”外侧又会露出一块。

图6 第一次尝试失败

尝试二:加入长而宽的长方体积木,将其在顶部架空围拢,然后用小型积木把有缝隙的地方盖上。

结果:成功探索出新的搭建顶部的好方法。这样不仅解决了尝试一中出现的“露出一块”的问题,而且长而宽的长方体积木能够加大小型积木的受力面积,这样“鸟巢”就更稳固了。

图7 第二次尝试成功

幼儿在第二阶段用加入立柱的方法搭出“鸟巢”顶部后,继续探索出了搭建顶部的第二种方法。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全方位视频、观察鸟巢模型等方式,巩固他们对“鸟巢”的结构认知,帮助他们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5.呈现上、中、下三层观众看台的内部细节。

再一次成功突破了“鸟巢”顶部搭建的难题后,幼儿开始对“鸟巢”内部的结构细节产生了好奇。在观看“鸟巢”视频及图片时,阳阳发现“鸟巢”里面有三层观众席。

晨晨:三层观众席应该怎样搭呢?

阳阳:我们可以试一试用搭顶部的方法来搭观众席。

童童:对!用上层的积木压住,它就变得更稳定了。

晨晨:这个办法虽然行得通,但是在搭观众席的时候一定要轻,有时候一用力可能周围的积木还会掉落。

图8 “鸟巢”内部的三层观众席

发现幼儿开始关注鸟巢内部细节结构特征时,教师作为倾听者和陪伴者,给予幼儿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巧妙地把搭建顶部的方法迁移过来,搭出了上、中、下三层观众席。为更好地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分享。借助“鸟巢”内部构造视频及相关绘本,引导幼儿更加具体地了解鸟巢的结构细节。

6.利用24根格构柱呈现更加科学的“鸟巢”主体结构。

从绘本里,幼儿发现了很多视频、图片和模型中看不到的小秘密,这对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呈现更加科学的“鸟巢”主体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边分享着自己发现的“鸟巢”的秘密。

泽泽:1,2,3,4,5,6…哇!原来“鸟巢”是由24根格构柱支撑着。顶部还有一些横着的架子。它们连接起来就是“鸟巢”的主体结构。

远远:我们搭的“鸟巢”是椭圆形的,中间矮两边高,而且里面还有三层观众看台呢!

幼儿对国家体育场“鸟巢”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对自己的作品又重新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在搭建24根格构柱时,幼儿又遇到了瓶颈——如何搭建24根格构柱,才能呈现中间矮、两边高的流线型外观?

阳阳:24根格构柱不能是一样高的,这样才能搭出“中间矮两边高”的效果。

涵涵:但是这些圆柱体都是一样高的呀?

远远:有办法了,我们把两边的圆柱体下边再用短一点的圆柱体垫高一下,这样就能搭出“中间矮两边高”的效果了。

经过多次尝试与记录,幼儿终于探究出通过调整高度及位置,来呈现“鸟巢”中间矮两边高的流线型外观。

泽泽:终于成功了!这跟真的“鸟巢”一样漂亮、结实。

阳阳:老师,我好想去“鸟巢”看一看呀!

晨晨:暑假的时候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看一看真正的“鸟巢”。

十几天的劳动成果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幼儿欢呼雀跃:“鸟巢”搭好啦!我们成功啦!

图9 幼儿最终的搭建成果

是啊,“鸟巢”体育馆搭好啦!“鸟巢”体育馆还有很多秘密等待幼儿去探索,随着幼儿慢慢长大,他们对“鸟巢”的认知将更加丰富。

幼儿借助绘本和不同角度的图片,科学、系统地了解了“鸟巢”的结构和功能,搭建的细节越来越丰富,反映出幼儿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计划性不断增强,空间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1.在观察倾听中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活动由幼儿发现的“一只鸟窝”引发,教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蹲下、倾听、陪伴。刚开始搭建鸟窝时,教师便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在区域中投放大量鸟巢仿生学建筑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和讨论,与环境产生互动,产生想搭建“鸟巢”的想法。在搭建过程中,教师始终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与回应,拓展了游戏深度与广度。

2.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从单元积木到相同体积和型号的小积木块,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积木材质、大小、空间等的关系;在合作搭建过程中,他们的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同时得到发展;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绘画、身体动作等方式表征自己的想法,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教师充分放手,幼儿自主寻找、选择游戏材料,大胆尝试并探究材料的不同用法,表现出了积极主动、敢于尝试的良好品质。

3.在支持中丰富幼儿的后续活动。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自然界鸟巢的探究兴趣不减,教师邀请家长参与课程,陪伴幼儿到自然中寻找、观察多种多样的鸟窝,并在“爱鸟日”活动中,用树枝、纸盒、纸杯等多元材料制作鸟窝。走进公园、社区,开展系列爱鸟、护鸟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爱鸟、护鸟行动,在游戏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经验。

猜你喜欢
观众席鸟窝阳阳
挂在墙壁上的鸟窝
视听盛宴
浅谈公开不充分的判断与审查实践
交换秘密
看电影
鸟窝
找到爱因斯坦
《鸟窝》
鸟窝
聪明de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