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助力地方非遗数字化转型的PDCA循环探析

2024-05-04 03:15陈珊蔡简建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平调宁海数字化

陈珊 蔡简建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职业院校师生团队联合国家首批非遗项目宁海平调创新性地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至非遗“传—习—录—守”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沉浸式体验”“全方位记录”“全方位展示”的管理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文明进行融合,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和了解非遗,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数字化赋能非遗火起来并活起来,有效助力地方非遗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地方非遗;数字化转型;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41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在时间的长河里,诞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但是现在,有很多项目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和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受到严重阻碍。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更是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发展工具的协同化发展。数字化手段独特的创新性、开放性、结构性特征为不同业态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创非遗保护和传承新局面。

宁海平调是浙东地区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種之一,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地域局限性,加之此前因走市场经济线路又一度中断过演出,相比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的传承和发展之路,走得更为艰辛一些。在数字化冲击下的宁海平调,抓住了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再一次走到大众面前,焕发新生机。

在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授权下,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建的“红守艺”公益组织联合学校、企业、园区、景区等多方力量,创新性地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至非遗“传—习—录—守”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沉浸式体验”“全方位记录”“全方位展示”的管理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文明进行融合,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和了解非遗,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数字化赋能非遗火起来并活起来,有效助力地方非遗的创新发展。

1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和宣传后,获得全球普及,因此又被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4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在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2宁海平调数字化转型的PDCA循环

2.1Plan—坚持四传计划

传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红守艺团队立足于宁海平调现状,以寻觅非遗传承人为初心,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以传承守护文化,让非遗焕发生机。

传播:特指非遗文化的传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红守艺”立足于当今网络时代,给宁海平调这一非遗保护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可以使其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播。

传扬:全方位守护、激活、传扬中华文化之美。传扬平调文化是红守艺团队热血青年的使命,而“互联网+”手段则是人类迈向数字化文明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红守艺团队在探寻宁海平调文化发展的新实践。

传世:即流传于后世。“红守艺”作为公益团队,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中国特色非遗文化能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流传后世。

2.2Do—夯实数字化发展路径

2.2.1开发云平台

“红守艺”积极协助平调艺术中心搭建数字化云平台。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搭建集成系统。通过数字化模式贯彻红守艺云平台的创立初衷,实现其独立的商业运营与盈利模式。

通过对公众号进行定位,明确目标人群,确定账号的ID、名称、头像以及描述。再通过考虑覆盖用户的特征去有效的积累粉丝,例如:发布一篇主题为宁海平调周边的玩偶和手办的推文,吸引小朋友加入到非遗文化中,学习和了解非遗,从而构建“传—习—守”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朋友圈宣传转发,先吸引周边朋友的兴趣,带动一小部分人的关注。

同时参考同类的竞品视频,对抖音受众进行定位,明确目标人群,定义实质的内容跟账号的特色,吸引外围粉丝。针对性地投放抖音短视频,拉近和外围粉丝的距离和亲密度。从而促进“外围粉丝—核心粉丝”的质变。

除此之外,红守艺团队在淘宝和微店APP上创建自己的专属网店,在已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前提下,主要进行非遗衍生文创产品的售卖,如“原创宁海平调元素帆布袋”“原创宁海平调纪念T恤”。红守艺团队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在推广自身与非遗文化的同时,将售卖非遗衍生文创产品的获利反向哺育濒危非遗,拖动濒危非遗自我造血。

2.2.2开发产品业务线

数字化赋能“非遗经济”,“红守艺”创新采用“产品+服务”“线上+线下”的改进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两大业务线”直面非遗文创销售的痛点,在平台创立初期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反响,为平台实现双向哺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系列即“红手艺”系列、“红定艺”系列。“红手艺”系列包括小伢儿、香囊、香扇、牙出没(耍耍和牙牙),叶上刻画(叶伢儿),盲盒(牙冲动);“红定艺”系列包括儿童文化衫、小围裙、小头巾,演出观众文化衫、扇子、光盘。此外,将所有产品同步上架到淘宝店铺以及微店实现线上+线下的O2O服务模式。

2.2.3实施非遗走进工程

平台助推“非遗文化”进校园,带动校园艺术氛围发展的同时,在学生群体之间物色非遗艺术传承人。非遗+留学生、中小学生研学路线都有“红守艺”的身影。

“非遗”进景区,以景区公益演出带动地方社区的文化建设。同时,开设宁海平调艺术节、与红色旅游基地合作开展宁海平调文化艺术节,开设非遗特色展馆进行艺术宣传和衍生品销售。“非遗”进园区,在宣传自身的情况下,寻觅园区公益合伙人。发行沉浸式剧场演出,开展非遗艺术宣传推广。

同时结合校园、景区、园区的人流量,在特定的地点进行盲盒贩卖机的定点摆放。在盲盒的选品上,我们优先选择“红守艺”的相关文创产品以及红旅衍生品,如印制短袖、香扇、香囊、娃娃等。

2.2.4建设非遗实践基地

为社会广大人士、学生、文化传承人等实践提供良好的非遗文化体验场所,通过实践也将对学校“双高”文化、对非遗文化以及“红守艺”组织建设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非物质文化全面建设。

同时以红色旅游带动非遗发展,以非遗传承植根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景点,了解濒危非遗。当前的重点为开发宁海四大红色旅游景点(“梅花村会议”纪念馆、前童古镇、山洋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柔石故居纪念馆)为红守艺红色旅游基地,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平调,增大红色景点的人流量,实现双向哺育。

2.3Check—深化数字化转型成效

为支持平台长久发展,提高平台的专业性,平台成员在社会各界宣传该项目,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邀请各行业的顾问,提高平台的专业性,助力宣传平台项目。

联合社区、院校、媒体、当地非遗文化保护组织共建艺术传习基地等,并通过互联网上线的多频道进行宣射点,联动各方媒体资源,为“红守艺”平台进行引流。

2.4Act—坚守非遗守正创新初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是文化浙江的精神底蕴和魅力所在,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非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交给我们的时代课题和历史责任。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非遗文化面临现代文化产业的强烈冲击,但也获得了重塑活力的重大机遇。非遗文化该怎么保护、怎么传承,在人们的努力摸索与实践中,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就是要跳出传统思维和固有模式,用丰富的创造力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和产品形态进行优化升级,既保留非遗文化的传统精髓,也要积极拓展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才能火起来。老非遗要有新思路,高质量做好大融合,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是融合创新的关键。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担负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的使命任务,牢牢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以数字化赋能为手段,着力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管理体系,聚合激活数字化条件下的非遗

3数字化赋能宁海平调发展的管理启示

3.1世世延续非遗基因,代代传承修好内功

助力非遗传承,修好内功是关键。世世延续非遗基因,以寻觅非遗传承人为手段,以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为初心,肩负起“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非遗的时代责任。非遗传承、传播、传扬的终极目标就是促成非遗传世,使其能够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经久不衰,流传后世,因此代代传承修好内功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严要求、高挑战。

3.2外围关注引热潮,“四传”非遗成风尚

外围关注是助推非遗的又一利器。外围关注热潮有助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红守艺”立足于当今网络时代,给宁海平调这一非遗引来关注热潮,可以使其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方位守护、激活、传扬中华文化之美,将“四传”非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是红守艺团队在探寻宁海平调文化发展的新实践。

3.3内外兼修助非遗,线上线下共搭戏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才能火起来。老非遗要有新思路,高质量做好大融合。修好内功——传承非遗基因,代代传承;练好外功——外界持续关注,造就非遗风尚,做到内外兼修才能共同为非遗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不轻易摒弃传统的非遗“四传”手段,巧妙为其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线上线下共同配合,方能协同助力非遗传承、传扬、传播、传世。

参考文献

[1]高欣.马克思主义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2]李新潮,范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文化软实力,2020,(03).

[3]李闫如玉,朱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双创”路径新探[J].理论视野,2021,(12).

[4]贾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

猜你喜欢
平调宁海数字化
国学周周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蚂蚁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