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留白,激活阅读课堂

2024-05-04 13:23李彩琴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李彩琴

文学上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这些“留白”都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因此,教师应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文本补白,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产生思想的火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全面挖掘中发现留白

小学统编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以单元方式编排,而单元中的文体并不统一,有诗歌,有童话,有散文,有小说。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体类型,就有不同的留白手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情感类、人物塑造类、情节类的课文中去发现留白。

首先是从情感类课文中发现留白。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整体感悟文章,感受文章传递的情感,寻找文章中情感的留白点,指导学生填补情感空白。比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对鸟儿和大树的情感变化进行体会,指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友谊和承诺的认知。《灰雀》也是一篇比较明显的情感类留白课文,文章并没有直接言明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小男孩的一抓一放也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开展补白训练,感受文章的立意,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其次是从人物塑造类课文中发现留白。教师理应不断阅读和反复推敲文章的空白之处,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对人物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进行思考,对文中人物的举动进行观察,对隐藏在文本之外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军神》突出的人物是刘伯承将军和沃克医生。刘伯承将军坚强勇敢,无私无畏;沃克医生冷静淡然,尽职尽责。文章并没有直接展现两人的美好品质,而是通过描写刘伯承将军手术时的状态和沃克医生对将军不断转变的态度来体现两人的形象和品质。从沃克医生对将军的“冷冷的”态度到“目光柔和”,可以看出人物的鲜明特性,学生补足文本中的空白,就能够了解人物的品质。

最后是从情节类课文中发现留白。教师不能在教学中直接使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而是需要让学生补全故事的过程,对文章细节进行观察。仍以《灰雀》为例,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小男孩抓走了灰雀”这个情节,而是故意通过人物语言、心理和动作等描写对此情节进行描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填补灰雀失踪这一情节,在情节补白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就能够了解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二、适时引导中巧妙补白

(一)完善情节,提升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作者留白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剖析,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如《灰雀》一课中,情节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整体的行文,反而让读者受到启发。文章并没有详细描述灰雀和小男孩,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对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解。教师要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動作、心理和语言描写进行合理补白。比如,列宁看到小男孩也喂过灰雀,或者列宁观察过小男孩异样的神态。又如,《穷人》一课中,针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为什么桑娜要把他们抱过来?如果不抱过来( ),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这样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桑娜的心理,从而感受到她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的心灵。这种读写联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虚实结合,补充背景

一些距今年代久远的作品,虽然有很深刻的教育价值和意蕴,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无法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进而难以掌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补充文本的背景资料。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课文描述了雨来的英雄事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是什么让雨来年仅十二岁就成为了爱国英雄?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战争的背景,深刻地感受人物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一些看似简单的标点符号,蕴含了作者想要传达的丰富情感。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功能。许多标点符号,往往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学生细加品味,就能体会到无穷的韵味。比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省略号进行想象:“同学们,盘古的变化仅仅只有课文中所写的吗?大家仔细想想,他身体的其他部位,又会变成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的手指变成了山脉,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玉石,有的说他的头发变成了草,还有的说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三)结尾补白,升华中心

当教学接近尾声时,许多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往往就会草草收场。其实,在学生悟透文本的同时,教师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会收到更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1.角色转换,为思想补白

角色转换,能够让学生跳出文本中的故事,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如教学《中彩那天》,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品质了然于胸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的做法与文中的主人公相反,把车留给了自己,这样行吗?”这样一来,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并且能够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又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1.走过任何一条街,我们抬头向上看,(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3.让我们看的人( );通过这样“留白”引导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样想象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迁移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留白之处就是读者和文本交流的衔接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锻炼思维能力。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留白”:伯牙和钟子期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课堂中,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多向流动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灵魂,想他所想,思他所思,产生情感共鸣。

2.交流读后感,为情感补白

读后感就是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感悟。这个“感”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让学生的思维由课文辐射到生活,进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教育。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写读后感的作业,许多学生都写到了小女孩的生活是如此悲惨,而我们的生活却是这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给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补白艺术,为学生留下了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能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空间去与文本对话,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妨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锻炼学生再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去着墨,去补白,不让留白成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