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飞
课堂小练笔作为单元习作的重要铺垫和补充,具有方便灵活、形式丰富的特点,能够在阅读与习作之间建立起通道,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也在课文中安排了不少小练笔,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安排小练笔提供了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策略,让课堂小练笔发挥应有的作用。
紧随课文设计小练笔,强调的是以课文为根本、从课文出发,练笔点就在课文学习的关键处。这样设计的小练笔是针对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能够有效杜绝随意练笔和无效练笔活动的出现。
1.抓住课文空白点设计小练笔
每篇课文中都存在大量留白,这是作者根据创作需要留下的,不是表达上的疏漏,而是表达艺术的体现。但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需要对作者的留白进行适当补充,才能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故事,百年老屋因为很久没人住要倒下的时候,来了要住在老屋的求助者,老屋一次次答应求助者的要求,最后一直没有倒下去。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如果你是老屋,会与老母鸡进行哪些对话?关心老母鸡的什么事?老母鸡是怎样回应的?”有的学生补写老屋关心老母鸡孵的蛋有没有动静,有的学生补写老屋答应帮老母鸡看管鸡蛋,有的学生补写老母鸡许诺以后带小鸡来陪伴老屋。这样的补白,为故事结束出现老屋总也倒不了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2.抓住课文动情点设计小练笔
作者写文章总是有感而发的,只是有些文章中的感情是隐性的。读这样的文章,需要學生挖掘课文中的动情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设计小练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文字来打开作者抒发感情的大门。如教学陆游的《示儿》,诗人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看上去十分内敛,一个“但”字表达了无奈与悲伤之情;一个“无忘”在简单的嘱咐中包含着迫切的期待。教师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动情点设计小练笔:假如儿子来到病床前,陆游把绝笔诗递给儿子,会怎么说、怎么做?儿子能够从中听懂什么?这样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真切感受陆游给儿子递绝笔诗《示儿》时父子之间的真情流露:陆游用颤抖的手指着诗稿上的“九州同”, 早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儿子扑通跪下,双手接过诗稿,高声回应:“父亲,我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您,在所有的纸钱上写上‘九州同,让您把这个消息带给所有不见‘九州同的宋人!”
3.抓住课文续写点设计小练笔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具有戛然而止、余音袅袅的特点,作者以似断非断的手法进行处理,或者干脆来一个省略号,让人读起来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些都为课堂教学留下了续写点。如教学《小狗学叫》,课文在结尾处提供了三种结局,但都没有写完而是以“……”呈现的,给学生续写留下了选择的余地。教师可以设计续写小练笔:“选择一种自己认可的结局写下去,写出‘……的具体内容,写出自己觉得小狗学叫经历许多曲折后最终得到的结果。”这样的续写练笔,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结局对一个故事很重要,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句式、段落、布局谋篇等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设计课堂小练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抓住典范句式设计仿写小练笔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因而课文中在表达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句式比比皆是,如表达生动优美的句子、表达很独特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并不是具有上述特点的句子都值得教师设计仿写的小练笔。教师可以选择该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或独有的典范句式,或者选择表现力强的典范句式设计小练笔,体现仿写典范句式的价值。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中的第一个长句子就是一个典范的句式,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典范句式设计仿写练笔:“仿写课文中的第一个长句子,注意:以自己的学校为中心,看看学生从哪些路上来,是怎样来的,用‘从……从……从……写出来;来到学校的学生,你觉得可以分为哪几类,再用‘有……有……有……写出来。”这样的练笔设计抓得准,练得实,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2.抓住典范段落设计仿写小练笔
在段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概括段的内容,而且要重视学习段的结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典范的段落,先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提炼表达范式,再依照范式仿写。如教学《火烧云》,课文用4个自然段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教师可以设计仿写构段的小练笔:“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关注火烧云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火烧云形状进行仿写。”学生通过研读第4自然段,提炼出作者的构段方式“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然后选择大公鸡、老虎、龙等形状来仿写火烧云的变化,写得有模有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这一关键载体,设计课堂小练笔,可以紧贴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