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硕+学硕”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4-05-02 19:04陈海霞周也荻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陈海霞,周也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试点工作。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已逐渐形成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依托、注重临床实践和技能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1],以及以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术学位硕士(以下简称学硕)[2]两大类。自从2015 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来,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并轨培训”。专硕的培养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各专业临床医师的执业需求为目标,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求其完成不少于33 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科计划,轮训期间需要跟随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中通过管理患者、协助和参与门诊急诊工作等不断进行学习与实践。在读期间,需要取得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学位证和研究生毕业证,完成“四证合一”的培养目标。与专硕不同,学硕的培养着重加强科研方法和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以提升学生从事创新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及相关素养[3]。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硕研究生主要在实验室学习相关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基于临床医学各亚专业的特点,完成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如动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并据此撰写学术论文。因此,虽然同为临床医学专业,这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及相应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由于临床和科研时间冲突、系统性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不足和部分医院的临床研究资源有所欠缺等原因,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4]。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教师采用了联合组会的方式,在学生满意度、学术活动参与度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5]。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医学研究面临着缺乏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有效工作的科学家的问题,世界各国的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设置了转化医学研究硕士课程,通过十余年跨学科培训的模式,为医学研究培养了新一代研究人员[6]。加拿大Schulich 医学和牙科学院通过鼓励学生主导举办包括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含医生)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的系列研讨会,提升了医学生(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制度下,医学生的培养均为在完成大学本科阶段课程学习后才开始的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对于转化医学的认识,并积极引导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效的学术合作[7]。与此同时,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仍需进一步通过跨学科合作培养模式,并强化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促进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医学科学研究的水平[8]。

1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专硕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同时需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能力。学硕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掌握医学科研方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学硕和专硕的培养侧重点不同,但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都必不可少。

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硕教育实行的是“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临床轮转和培养具有较为统一的方案和要求,但是专硕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方案暂无统一和规范的标准。因此,到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等阶段,相较于学硕研究生,不少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及能力培养的不足就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要求,部分专硕研究生以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为由,重临床、轻科研,学习期间无法得到系统连贯的科研训练,也就无法具备开展临床科研所需具备的能力[9]。第二,在专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部分大学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将专硕培训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硕学习过程中仅进行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临床技能培训,缺乏基础而必要的科研能力训练,对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10]。第三,对于部分学硕研究生而言,由于入学后的主要任务在实验室完成,没有经历过相应的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许多学硕研究生把学习和关注的重点仅局限于基础研究上,有的学硕研究生可能对于自己所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临床用药原则等方面没有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因此,可能出现对于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认识不足,在知识体系和科研思维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当前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中,各院校主要采用单一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一名硕士生导师往往需要在繁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教学和工作压力较大[11]。由于部分医学院校专硕和学硕研究生导师的评定标准和职称要求有所不同,不少导师只能主要培养专业学位或学术学位其中的一种类型硕士研究生,且导师自身在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专长各有不同。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下,部分专硕研究生无法通过加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平台和项目得到较好的科研培养与训练,而学硕研究生也可能缺乏接触和参与较为规范化的临床研究项目的机会。这些限制不仅不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要求。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临床医学专硕和学硕这两种不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我国许多大学和医学院校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例如,有院校提出“双导师制”,即每个研究生有两名导师负责,一名科研导师(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一名临床导师(临床训练指导医师)[12]。其中,科研导师的职责重点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相关技能,而临床导师的职责重点在于教授研究生临床医学理论,并提升其临床实践技能。两名导师根据其学术背景,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12]。然而,这种培养模式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导师“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限制了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空间,而两名研究生导师因各自工作任务繁重,也可能导致权责不明确,对负责培养的研究生互相推诿的现象[13-14]。此外,为了解决专硕研究生临床工作任务重、缺乏单独整块时间进行科研培训的困难,有院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专硕研究生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工作日的晚上、周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科研相关培训与学习。然而,这种零碎的学习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难以培养系统的科研思维和规范的科研技能。针对专硕及学硕研究生不同的科研培训目标和要求,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科研基本素养及创新能力培养。例如,专硕研究生除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外,应加大诸如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等科研方法学课程和讲座的比重;还可以在临床学习与工作之余(如周末),安排部分专硕研究生去实验室观摩和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和生物医学实验方法(如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细胞培养、ELISA、Western-Blot 等),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学习和工作中更深层次地认识疾患并思考临床问题[9]。

2 临床医学“专硕+学硕”联合课题小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步构想

为了进一步探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及协作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结合教学研究型医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实际和现有条件,可以考虑在现有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以“专硕+学硕”导师组共同指导为基础、以“专硕+学硕”联合课题小组为特色的新型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现将其具体构想阐述如下。

2.1 建立临床医学专硕与学硕共同参与的联合课题小组

根据临床医学各学科、亚专科和研究方向的特点,在资源交叉互补、双向选择、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由以学硕培养为主的科研型导师和以专硕培养为主的临床型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在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下,由专硕和学硕组合建立联合课题小组,每个小组参与的研究生原则上为2~4 名,以保证联合课题小组的互补性和每一名研究生的参与度。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当今医学院校的许多科研项目也具有学科交叉性,在成立包含学硕与专硕研究生的联合课题小组时,也可以根据双向自愿的原则,采取临床医学不同学科间融合的模式。例如,眼科学导师和儿科学导师联合培养,建立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小儿眼病及全身情况的相关因素等,这样就可避免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缺失的情况。对于不同大类学科间的交叉研究问题,也可试行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课题组合作,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乃至工程相关领域学科的优势方向进行交叉融合,达到资源互补,精心设计交叉学科科研项目,获得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共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达到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2.2 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因为导师所在课题组之间的研究方向有差异,导师组需要在联合课题小组成立之初就进行全面商讨,结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兴趣,专硕、学硕研究生与导师组共同讨论,规划合理的研究方向,拟订包括临床研究及基础或应用研究在内的复合型研究计划,并就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及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文献查阅与调研。全体课题小组成员集体讨论,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氛围,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参与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对研究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研究过程中出现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等情况,特别是在科研论文和专利的署名和排序等问题上产生纠纷问题,应将具体分工落实到位,并制定符合课题组实际情况的科研进度等的相关细则和方案,针对学术成果的分配方案等问题达成共识。

2.3 联合开展学术研究

专硕及学硕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按照共同制定的研究计划,发挥全体师生各自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中,临床相关研究内容由专硕研究生主导,主要包括在临床实践中收集病例的相关资料、中长期随访、采集所需临床样本等,协助学硕开展部分应用性实验研究;学硕研究生主导开展以动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相关的基础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专硕和学硕研究生及导师组应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尤其是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定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攻克学术难关,按时保质完成所制定的研究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硕研究生可以通过参与临床患者的资料收集和随访,加深对于疾病和临床研究方法的认识;专硕研究生可以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协助学硕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并同时学习相应的基础科研实验方法。为了更好地跟进研究进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及写作能力,应定期召开师生共同参与的联合学习组会(原则上可每周或两周召开一次),对接项目研究进度,共同学习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及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师生联合学习组会的过程中,研究生可提出研究难点,导师给予引导性意见,帮助研究生寻找到解决难点的方向,同时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严谨系统的科研思维。在此过程中,专硕和学硕研究生也应充分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进度,并积极参与,共同掌握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概念。

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应在导师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科研写作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高水平学术论文或专利材料的写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共享学术成果。

因为部分导师仅招收学硕或专硕研究生,在上述方案中,由临床工作经验与阅历、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两位导师(一位临床型导师,一位学术型导师)组成联合课题指导小组进行培养,不失为一种合理且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实践价值。通过上述培养模式,专硕和学硕研究生及导师组共同参与联合课题小组的科研训练,可分别发挥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学术优势,同时相互借鉴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全过程参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探索中,培养研究生较为完整的医学科研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达到提升科研能力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3 结语

在当前医学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专硕+学硕” 联合课题小组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优化专硕和学硕这两种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使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科研理论、较高的科研素养,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