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林 苏丹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拒学个案逐渐增多,对个体成长、家庭稳定及社会安宁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学生拒学行为的成因,对250所中小学学校、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拒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家庭结构、父母学业期待、教养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拒学;学习压力;家庭结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1-0014-04
拒学行为是指学生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厌学、辍学、逃学、学校恐惧症、分离性焦虑症等多种类型。现在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拒学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拒学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拒学概念包括因心理压抑不上学和带着巨大压抑上学的现象,而狭义的拒学概念则仅指因心理压抑而不上学的现象[1]。拒学现象的增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增加,同时上学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和扭曲。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拒学行为可以分为七个等级,从哀求甚至威胁不上学,到完全或长期不上学。拒学行为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延长,最终可能导致学生辍学[2]。拒学行为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潜在负面影响。个体方面,拒学可能导致教育失败和不良行为。家庭方面,拒学可能导致家庭成员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方面,拒学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压力和障碍。社会层面,拒学可能导致社区管理成本的上升,并使底层群体具有反社会倾向甚至犯罪行为。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拒学现象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减少拒学现象的发生。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进行在线调查,共有250所学校参与了调研。根据拒学行为界定标准,学校邀请了850名拒学学生及其家长参与调研。部分拒学学生的双亲都参与了调研,共有925名拒学学生的家长参与了调研。剔除无效的问卷后得到225份学校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同时还得到了827份学生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此外还收集了900份家长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
通过有效问卷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拒学现象的特征和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拒学现象,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首先制定拒学纳入标准,包括四个方面:(1)中小学生;(2)排除因身体疾病或貧困导致不能上学的特殊情况;(3)主动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4)有自知力,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2.方法
(1)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专家的反复审议和精细调整,我们仔细挑选并修改了相关条目。问卷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基本资料部分和调查条目部分。基本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地,其他还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情况;调查条目部分则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等维度的调查条目,以深入了解中小学生拒学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调查方法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选择了线上调查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并确保不受他人干扰。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干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二、拒学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中小学生拒学发生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拒学表现普遍存在,占总体的0.26%(见表1)。进一步分析不同学段的情况发现,初中生拒学发生率最高,占0.45%;其次是普高,占0.42%。这些数据表明,中小学生拒学现象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拒学行为的发生率在5%至28%之间。这表明,中小学生拒学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地区差异,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生拒学行为检出率为22.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学阶段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拒学行为。北京市初中生有拒学行为倾向的占比为12.7%。另外,河南省郑州市某初中长期或间断性不能正常到校上课的学生占比为7.6%。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拒学现象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总体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拒学现象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已经普遍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以应对和解决中小学生拒学问题,从而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3]。
(二)中小学生拒学的影响因素
1.心理状态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拒学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其出现拒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调研发现,44.86%的拒学学生和42.44%的拒学学生家长报告称接受过心理诊断。抑郁和焦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诊断。这表明心理问题在拒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关于拒学的原因,学校、家长和个体都认为心理问题是导致拒学的最主要原因。学校认为心理问题占比最高,这可能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压力及学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关。
2.学业和人际状况
学校认为导致中小学生拒学行为的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拒学学生认为,导致自己拒学的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拒学学生家长认为,导致孩子拒学的个人原因中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学习态度和学业压力。因此,家长和个体都认为学习压力是导致拒学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拒学行为的出现。
3.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
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维度上,学校、家庭和个人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学校认为单亲或离异的家庭结构是影响拒学的首要原因,占66.7%。家长和学生本人都一致认为,父母的学业期待是影响学生拒学的首要因素,分别占40.2%和50.9%。学校认为的家庭原因中第二和第三分别是亲子关系和溺爱型教养方式,拒学学生本人认为的家庭原因中第二和第三分别是放任型教养方式和父母关系,拒学学生家长认为的家庭原因中第二和第三分别是溺爱型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学校认为单亲或离异的家庭结构是影响拒学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及缺乏家庭支持有关。而家长和学生则认为父母的学业期待是最重要的因素,这表明父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待过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进而导致拒学行为的出现。
4.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被认为也是影响拒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是影响拒学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可能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及教育资源的不足有关。同时,同伴关系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这可能与学生在同龄人中的社交困难及不良同伴关系的存在有关。
拒学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业和人际状况、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及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着拒学行为的发生。因此必须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改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加强家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拒学现象的成因剖析
拒学行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表现出的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其内部发生机制尚不明晰,但与个人性格特点、家庭结构和功能、亲子关系、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个人性格特点对拒学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对学习活动的厌倦和抵触情绪,或者缺乏自律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拒学行为。家庭结构和功能对拒学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家庭功能的发挥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家庭成员之间过分依赖、互动弱、与家庭外社会环境的隔离等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也是影响拒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家长过分严格要求、对孩子过度控制及教养方式不当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家庭冲突严重、家庭沟通问题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拒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考试压力、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恶化、学校体制和管理模式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过于竞争的学习环境和对学生成绩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厌学情绪[4]。
(一)学习适应困难和情绪障碍
拒学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拒学行为常常表现为躯体症状和情绪反应,可能是多种精神障碍的外显形式,尤其是焦虑和情感障碍。拒学学生常见的心理诊断包括分离焦虑障礙、广泛性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抑郁障碍、特定恐惧、社交焦虑障碍和品行障碍[5]。
社交焦虑是拒学学生常见的特征,他们对人际交往感到过分紧张和害怕。拒学学生通常具有内倾、孤独、情感封闭、情绪不稳、敏感多疑、焦虑、抑郁、敌意等神经质及精神质个性偏差[6]。他们常常表现出性格胆小、孤独离群、行为退缩或固执任性、过分要强、追求完美、敏感多疑等人格特点。拒学行为往往发生在自我评价低、自我不够接纳、成就感差、自我效能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学生身上。当遭受学业失败或人际交往失败时,拒绝上学会引发强烈的焦虑与恐惧,他们害怕再度失败因而拒绝上学[7]。
因此,理解和关注拒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用于干预拒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和家庭还应该促进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能力,克服拒学行为,重新适应学校环境。
(二)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不良
家庭是拒学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拒学行为与家庭冲突、父母情感忽视、家庭结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等有关。亲子关系不良导致学生独立性差,自主能力下降,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表现出拒绝上学的行为。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学生的拒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父母过多保护、否认、忽视、拒绝等行为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个性特征,进而引发拒学行为。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偏重智育、对孩子过度关注和焦虑也会导致孩子产生拒学行为。
家庭冲突的存在与学生的拒学行为密切相关。亲子关系疏远和冲突不断是引发拒学的家庭因素。父母之间的冲突可以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家庭中的冲突和不和谐氛围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使他们更倾向于回避学校和学习[8]。家庭结构也对拒学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可能依赖单亲家长,遭遇挫折时更脆弱、想要退避。单亲家庭缺乏双亲的支持和教育资源,使得孩子在应对学习困难时更加无力,因此更容易表现出拒学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拒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这些行为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拒绝上学的行为。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拒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预防和解决拒学问题,家庭应该注重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冲突,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管理模式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对于学校因素对拒学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学校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学生拒学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内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或应激事件是拒学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些事件包括校园暴力、欺凌、虐待等,这些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选择拒绝上学[9]。
学校环境方面,学习压力大、频繁的考试和过多的作业等是学生拒绝上学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使得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无法承受,从而产生逃避学校的念头。此外,学校的育人取向和师生互动方式也对学生的拒学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学校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者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拒绝上学。标签效应和课程设置也会导致学生拒绝上学。如果学生被贴上某种标签,例如“差生”“问题学生”等,他们可能会对学校产生自卑感和排斥感,从而拒绝上学[10]。此外,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或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减少拒学行为的发生。教师的积极关注和支持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减少拒学行为的发生。
拒学现象不仅涉及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问题,也与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机构有关。学校应该加强对拒学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机制。同时,社会机构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校经历和拒学行为,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分析拒学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个体、遗传、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学校因素对拒学行为的影响机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减少拒学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录护. 一例中学生拒学案例矫正的行动研究[J]. 青年探索,2013(5):70-77.
[2]陈群,汪玲华.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57-59.
[3]鲁泉,程洛佳,常红忠. 对中小学生拒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9):26-27.
[4]阮琳燕,蔡辰,何丽. 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潜在关联的多个案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36(2):9-20.
[5]阮琳燕,史晓宇,何丽.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拒学”概念、成因及应对策略[J]. 中华家教,2021(4):92-96.
[6]高柏慧,刘果,张园园,等.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學行为原因的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135-139.
[7]吴宝铮. 拒绝上学儿童的社交焦虑情绪与养育方式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7):1196-1198.
[8]范力夫,张燕,田浩. 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亲子三角关系及认知重评的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12):736-746.
[9]刘录护,李春丽. 西方青少年逃学与拒学现象的研究与矫正[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2):6-12.
[10]静进. 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10):865-866.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拒学行为现状、心理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202133003104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