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霞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进入了教学层面。通过分析多媒体动态教学给小学数学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针对劣势提高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学习兴趣;学习压力
多媒体动态化教学最先出现在大学课堂,而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学的教学模式中,这是一种趋势,并且多媒体动态化教学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作用尤为突出,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玩乐中增长知识。
一、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并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多媒体动态化教学集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将数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课程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处于这样生动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投入,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2.扩大信息传播的数量与质量
小学数学的内容会涉及很多的数字、计算、图表以及公式,利用多媒体动态化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点,转变过去传统的静态数学信息的传播形式,利用动态的展示方法,使数学知识的难点更形象直观,学生学起来也就更简单。
3.共享数学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质量
网络资源共享一直以来就是网络飞速发展的优点之一,用于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优势更显而易见。多媒体动态化教学的资源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教学的相关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教师能利用最新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在数学课堂上,从而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的劣势
1.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方式虽然能够通过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假如课件制作得太过花哨,引用过多无关的动画,难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不科学地制作教学课件,引用的动画形式又与教学内容相背离,那么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的目的不但无法实现,还会适得其反。
2.信息量传输较大,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
多媒体动态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包括了从庞大的网络系统中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但如果这些资源带来的信息太多,信息量过大,超出学生能力接受和消化的范围,那么这种好处也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提高小学数学多媒体动态化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计情境,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一堂课的教学如果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单向传授知识,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又是一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情感,培养情感需要一定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化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多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与教师合作完成这一节课。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学生具有主动性,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索未知的数学奥秘,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货币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学生在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小红去文具店买文具,其中几样文具的标价为:铅笔1元、铅笔刀1.5元、橡皮擦0.5元。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多少钱?小数点前后表示什么单位?前面的0又是什么意思?
小小的几个数字却有大大的学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货币,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这个情境中能直观地看到实物价值和整个故事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给他们1元和5角的货币让他们分别帮小红买文具,接近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认识了货币单位以及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2.借助多媒体动态化技术简化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本是枯燥乏味的,很多知识点在没有图画或者辅助道具的时候会变得抽象。而多媒体动态化教学则以多种形式形象地展现各种事物、数字、公式,使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对知识点产生更深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小学数学中涉及的“相遇问题”时,通常教师用画线段图和口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这些概念很困难,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的方式,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模拟一个两辆火车同时出发并且相向而行的情境,在两辆火车之间标注相距的距离,15点整两辆火车
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开往同一站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的含义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动态化模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利用,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靳新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苑教育,2011(2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