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谭龙?刘锋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少涉及自然环境元素,而自然环境对人具有积极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自然联结感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作用。采用自然联结感量表、积极心理健康量表及主观幸福感自评量表对89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然联结感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这提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关注积极心理健康方面,加入更多环境体验有关的元素。
关键词:自然联结感;积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1-0009-05
一、引言
当我们漫步在校园中,看着校园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听那莺歌燕语,仿佛自身与周围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这种与自然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的主观感受,即自然联结感[1]。这种感受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独处自然环境中,可以暂时摆脱学业上的困扰,忘记与同学间的不愉快,以及恢复內心的宁静。这种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生活中调适自己的身心状态,减轻自己的压力水平,促进身心和谐。根据注意恢复理论,自然的某些特征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当中,忘记当前的烦恼,恢复认知资源等[2]。而自然环境联结感较强的人,更能在自然环境中获益,感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心理恢复效果。提升中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显得意义非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没有心理问题,另一个方面则是有积极的身心状态[3]。大多数人更加关注前者,认为学生如果不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的。后者是积极心理学更关注的,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好的愿望与动力,当一个人的积极状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即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指个体在情感、心理和社会关系上具有积极状态,对自身、社会他人具有正向的认知倾向[4]。积极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从积极事件中体验的愉悦感也更多,有助于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有学者指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当成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让学生追求并获得幸福的体验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这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一致[5]。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要意识到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探究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有许多途径可以提升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水平,其中与自然环境建立较强的联结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学生处于自然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学习,还可以促进压力应对,减少负性情绪,有益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6]。自然联结感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如抑郁作为发病率最高的精神卫生疾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而有研究表明,通过建立与自然环境更强的联结感,可以增加个体的生命意义感,降低其抑郁水平[7]。而怀有生命意义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人生目标是积极心理健康必备的要素之一。自然联结感还可以促进反思,思考自身的行为与感受,改变一些消极的想法、认知归因等,有利于身心和谐,达到幸福的状态[8]。此外,身处于自然环境时的无目的感、无压力感等因素,可以让自己有时间遐思,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明确自己的追求与人生目标,从而使自己更加幸福。这或许意味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促进中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来提升其积极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水平。
综上,自然联结感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幸福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触自然环境对于中学生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对自然环境对于中学生的效益的关注还不够,较少研究涉及自然联结感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设计中,也较少涉及自然环境相关的要素。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自然联结感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以及积极心理健康在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希望为一线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加入自然环境元素提供理论研究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西省赣州市与福建省宁德市各一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60份,剔除作答不认真、错答等得到有效数据898份,有效率为93.5%。其中,女生541人,占比60.2%;高一329人,高二473人,高三96人。年龄范围为14~19岁,平均年龄为16.44±0.88岁。
(二)研究工具
1.自然联结感量表
采用自然联结感量表(NR-6)来评估中学生的自然联结感,包含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越强[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9。
2.积极心理健康量表
使用积极心理健康量表来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一个简短、便于实施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从作者获得量表中文版及使用授权后进行本次调查[10]。该量表包含9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计分范围为0~3,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3。
3.单项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对自身内在的主观感知,故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可以用单项题目来评估[11]。本研究用一个题目“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来衡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学生在1~7之间选择符合自身幸福感水平的数字,1表示完全不幸福,7代表非常幸福。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5.0和PROCESS 3.2宏程序来整理及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分析等。
(四)研究伦理
本研究不存在可预见的风险。问卷发布前征得班主任同意并在家长群中发布调查的通知,如果班主任或家长反对则放弃调查。调查对学生不会有负性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问卷开始会告知学生调查的内容,并且学生可以自由退出。问卷最后有相关人员信息,学生如果感到不适,可以联系他们接受心理咨询。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自然联结感、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
由于常模作为参照,用量表中间值作为参照值,以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12]。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然联结感的平均得分为3.56±0.78,70.9%的人高于中间值。积极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1.97±0.66,76.7%的人高于中间值。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5.20±1.58,66.1%的人高于中间值(见表1)。从数据结果上来看,中学生的自然联结、积极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高。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自然联结感与积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自然联结感、积极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三者关系密切。(见表1)
(三)中介效应分析
使用PROCESS 3.2宏程序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以自然联结感为预测变量,积极心理健康为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為结果变量。结果显示,自然联结感可以显著预测积极心理健康(β=0.44,p<0.01)及主观幸福感(β=0.88,p<0.01)。同时,积极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的占比为72.73%,说明中学生自然联结感对于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很大一部分是由积极心理健康决定的(见表2和3)。模型见图1。
四、讨论
(一)中学生自然联结感与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
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自然联结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类演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始终相伴相随,人类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偏好,现代人依然存有对自然环境的偏好。如在疫情期间,频繁接触城市公园、小区绿化等自然环境的个体身心状态要比较少有机会接触的人更好[13]。对于中学生来说,校园有比较丰富的绿化场所,凭着对自然情境的内在偏好在这些场所中独处或者玩乐,可以增加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暂时忘记学业和生活的烦恼[14]。这提示中小学心理工作者,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
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与以往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出入,可能的原因是,以往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更关注心理问题的检出,重点放在学生有没有心理问题[15-16]。根据心理健康的双重模型,个体心理健康包括没有心理问题及含有积极的身心状态两方面,这两方面相对来说是独立的[3]。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意味着,目前的中学生既有相当水平的心理问题,又拥有较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健康。拥有较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抵消心理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提醒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要采取手段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要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来减弱心理问题的影响。
调查结果还指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的水平。一项对京沪苏浙四省市的调查却显示,中学生处于较低水平幸福感[17]。原因可能是样本的差异,本研究样本来源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城,而京沪苏浙经济发展较好,中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使得他们的幸福感水平相对更低。有调查显示,较为落后地区的中学生的幸福感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8]。这或许告诉我们,中学生较大的压力对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减轻学生压力对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意义重大。
(二)中学生自然联结感与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自然联结感可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自然环境对人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包括身心健康、幸福感及问题行为的矫正等。对于中学生来说,自然联结可以增加其对意义的追求,有助于克服学业倦怠及缓解学业压力,有利于幸福感的获得,从而使个体保持积极的状态[19]。
研究还表明,积极心理健康在自然联结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挖掘个体身上正向的情感与意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等,是提升积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自然联结感有助于沉下心来思考人生意义,沉浸在自然环境中,从喧嚣的社会关系中暂时脱离出来,反省自己,探索自我价值,从而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影响。积极心理健康被认为是一种个体理解、适应及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健康可以有效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抵御不良因素的侵扰,提升个体幸福感[20]。所以,较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健康可以帮助中学生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中学生与自然环境建立较强的联结感,有利于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五、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结论
中学生自然联结感、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总体上较为乐观,但仍有不少学生情况不尽如人意。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增进学生的自然联结感来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水平。
(二)教育建议
儿童与自然的互动正在逐渐减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也较少涉及增进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21]。由此,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
1.家校多方协作,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水平
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应当成为学校工作重心之一。教育工作者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创造更多体会积极情感的机会,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我价值,寻求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且努力追求人生的目标。
家庭对中学生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家长也应该参与到提升孩子积极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水平的行动中来。比如,在孩子取得一些小成就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他们面临失败时多鼓励,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或目标给予一定的支持,不以单纯的学习成绩指标来评价孩子等。
2.课内外齐下手,提升中学生与自然的联结感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多采用活动、游戏的形式,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加入自然环境相关的元素,比如加入自然情境的图片、视频等作为材料或者背景。
其次,中小学校园中都有绿化程度较高的场所,鉴于自然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心理教师可以用团辅小组的形式,在这些具有较高自然环境特征的区域举办教学活动,既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提高其认知兴奋度,也可以增进他们与自然情境的联结感。
最后,从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到实际体验自然环境对自身的积极效益入手,心理教师还可以设计并开展专门以提高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为目的的活动。比如以视频的形式展现自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丰富体验;在自然情景中进行冥想,感悟环境带来的安宁等。
参考文献
[1]Nisbet E K,Zelenski J M,Murphy S A. The nature relatedness scale:linking individuals'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behavior[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8,41(5):715-740.
[2]Basu A,Duvall J,Kaplan R.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Exploring the role of soft fascination and mental bandwidth[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9,51(9-10):1055-1081.
[3]Suldo S M,Shaffer E J. L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37(1):52-68.
[4]Velten J,Brailovskaia J,Margraf J.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Validation and measurement invariance across eight countries,genders,and age group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21(34).
[5]俞国良,何妍. 幸福感:新时代心理健康的新诠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9):4-8.
[6]Mason L,Ronconi A,Scrimin S,et al. Short-term exposure to nature and benefits for students' cognitive performance:a re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22,34(2):609-647.
[7]朱黎君,杨强,叶宝娟,等.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6):886-893.
[8]李娜,吴建平. 自然联结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正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5):273-277,283.
[9]Nisbet E,Zelenski J. The NR-6:A new brief measure of nature relatednes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4):813.
[10]Lukat J,Margraf J,Lutz R,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 (PMH-scale)[J]. BMC Psychology,2016,4(1):8.
[11]邢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3):336-338,342.
[12]Li M,Li J,Li H E,et al. Interpersonal distance modulat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observ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ur: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22(176):108-116.
[13]Giannotti M,Mazzoni N,Facchini M,et al. 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stress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Italy and Spain: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22,36(6):827-838.
[14]Zhang K,Zuo M,Geng L. Going into nature:Nature experience and its positive effects[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1,44(6):1469-1475.
[15]于曉琪,张亚利,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78-990.
[16]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65-977.
[17]胡琦忠,高守宝,王晶莹. 我国中学生幸福吗?——基于对PISA2018中国四省市调查结果的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22,35(2):75-79.
[18]贾萍萍.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21):66-67.
[19]付文中. 自然联结对儿童的益处及其实现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2023,9(7):9-12.
[20]丁腾云,务凯,李永鑫. 积极心理健康量表中文版测评城市成年人的效度和信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6):532-537.
[21]王潮,张秦英,王海岩. 童年自然体验的代际变化[J]. 中国城市林业,2021,19(3):37-4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