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晖 黄永生
摘要 目的:應用数据挖掘系统古今云医案平台探讨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使用古今云医案平台系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原始病例资料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中药属性分析等方法对用药、组方等进行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方剂684首,高频药物为砂仁、制附子、炒酸枣仁、丹参、磁石、桂枝、炙甘草、生牡蛎等21味,中药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辛、甘、咸、酸为主;归经以脾、肝、胃、心、肾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僵蚕-水蛭-蝉蜕、黄芪-白术-苍术等。结论:通过古今云医案平台总结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即分阶段辨证论治,以益气活血为基础,随着病情发生发展兼具温补心肾阳气及敛阴回阳固脱治其本,利水消肿治其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古今云医案平台;用药规律;黄永生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5.005
Medication Rules of Professor Huang Yongshen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Based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loud Medical Case Platform
FAN Chunhui, HUANG Yongshe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Jili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Yongsheng, E-mail: fanshishuyou2014@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professor Huang Yongshen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loud medical case platform of data mining system.Methods:The ancient and modern cloud medical record platform system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original case dat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to establish a database,and analyze drug use and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by association rul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tribut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so as to summarize drug medication rules.Results:A total of 684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and the high frequency drugs were amomum kernel,aconite,salvia miltiorrhiza,sauted jujube kernel,magnet,cinnamon twigs,grilled licorice,and raw oyster.The four 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mainly warm,flat,and cold.The five flavors were mainly pungent,sweet,salty and sour.The main channel entry were spleen,liver,stomach,heart and kidney.Common drug combinations were silkworm-leech-cicada moulting radix astragali-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rhizoma atractylodis and so on.Conclusion: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loud medical case platform,Professor Huang Yongsheng′s medication rule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wa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ges,to perform supplement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ith warm and tonify the heart and kidney Yang Qi and consolidating Yin and restoring Yang to treat its root,and removing water and eliminating swelling.
Key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loud Medical Case Platform; medication rules; Huang Yongsheng
作者單位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通讯作者 黄永生,E-mail:fanshishuyou2014@163.com
引用信息 樊春晖,黄永生.基于古今云医案平台分析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5):799-805.
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改变,引起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复杂临床综合征[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0.9%,其中女性约为1.0%,男性约为0.7%,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病死率为5.3%[2]。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传统心力衰竭治疗强调强心、利尿、扩血管。洋地黄类、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是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临床研究显示,以呋塞米为代表的袢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3]。正性肌力药以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为代表,临床应用发现,服用地高辛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死亡风险与血清地高辛浓度独立相关,地高辛浓度≥1.2 ng/mL的病人死亡风险最高,无论心力衰竭如何,起始地高辛与心房颤动病人较高的死亡率独立相关[4]。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些相关问题得到相应改善,提出了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思路,如神经内分泌激素拮抗剂、基因重组人B型利钠肽、窦房结If电流选择特异性抑制剂、脑啡肽酶抑制剂等临床广泛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开启了治疗心力衰竭死亡“新四联”模式[5]。虽然针对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及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力衰竭病人预后较差,5年死亡率约为20%[5]。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更具特色,创立较多的专病专方,同时具有外治特色方法,如针灸、穴位贴敷等,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作用[6]。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及顽固性利尿剂抵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7]。
黄永生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师带徒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治疗为专长,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丰富。黄永生教授认为心力衰竭是体用俱损、阳气衰弱、血瘀水结、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是病机核心,治疗以化瘀利水、温阳益气、扶正固脱等为主,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筛选黄永生教授近10年门诊中药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分析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收集2009年12月—2019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黄永生教授门诊工作室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从门诊病例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有效病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8];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9]。
1.3 纳入标准
符合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射血分数40%~49%;符合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标准;病案基本信息完整,包括姓名、就诊日期、症状、舌脉、方药齐全等。
1.4 排除标准
连续就诊次数<2次;临床疗效改善不显著的病例。
1.5 研究方法
1.5.1 病例采集
通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黄永生教授门诊工作室纸质病历及电子病历搜集整理2009年12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180例,经过整理后录入数据挖掘系统——古今云医案平台软件中。
1.5.2 数据表格建立及数据规范
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建立资料数据表格,以病人的就诊处方为研究对象,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次、临床表现、舌质、舌苔、脉象、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组合等。药物名称标准化参照《中药学》,对病历中涉及的药物名称予以规范。将焦三仙拆分成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龙牡拆分成龙骨、牡蛎;将军、川军统称为大黄;山萸肉统称为山茱萸等。
1.5.3 数据分析
应用古今云医案平台对搜集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舌苔、脉象、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等)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频数分析,挖掘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药对、药方,进而总结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
2 结 果
2.1 病例一般资料
2.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建立数据库后对180例病人情况进行统计,其中女性病人68例(37.78%);男性病人112例(62.22%),年龄分布跨度较大。详见表1、表2。
2.1.2 舌诊、脉诊统计情况
舌质分布情况显示,病人共出现10种舌质,分别为舌质青紫瘀暗、舌边尖红等10种舌质,详见图1。根据舌苔分布情况(频次≥10次)显示,病人共出现9种舌苔,分别为苔薄(223次)、苔薄浊(175次)、苔薄白(38次)等,详见表3。根据脉象分布情况(频次>15次)显示,病人共出现9种脉象,分别为脉沉弦细(177次)、脉沉弦(131次)、脉弦细(46次)等,详见表4。
2.1.3 证候分布统计
统计180例病人,筛选出居前5位的主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兼阳虚证、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兼阴虚证。详见表5。
2.2 中药使用频次
入院的18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共搜集到683首处方,筛选出药方中出现百分比>30%的中药共21味,分别是砂仁、制附子、炒酸枣仁、丹参、磁石、桂枝、炙甘草、生牡蛎、山茱萸、生龙骨、干姜、降香等,详见表6。可见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用药比较集中、规范。
2.3 四气、五味及归经
中药以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余依次为平性、寒性等,详见表7。中药辛味药使用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甘味药、苦味药、咸味药、酸味药等,详见表8。中药入脾经使用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肝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等,详见表9。
2.4 中药关联
以180例病人药物频数分析结果為研究对象,设置置信度>96%、支持度>50%、提升度>1的关联药物,详见表10。
2.5 聚类分析
对居前30位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僵蚕-蝉蜕-水蛭、黄芪-白术-苍术、青皮-枳壳-陈皮、大黄-商陆-木香、紫石英-麝香-高丽参-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降香-炙甘草-干姜-桂枝-砂仁-丹参-磁石-制附子-炒酸枣仁等。详见图2。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中医“心水”“心胀”等范畴。心力衰竭病情、病因复杂,与饮食、情志、外邪等关系密切[10]。本虚标实或伴有虚实夹杂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性质。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或兼有阴虚;标实以痰饮血瘀等为主[11],常因外感或过劳等而致病情加重。心力衰竭的发展与演变取决于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关系,本虚决定了心力衰竭病情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力衰竭变化的影响条件。气虚血瘀兼阳虚是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兼有阴虚、痰、饮等[12]。
黄永生教授认为心力衰竭之疾患,是体用俱病、阳气衰弱、血瘀水结。久患心疾者,心气内虚、心阳不振、心力乏竭,以致心血瘀阻、阻滞于肝,则见右胁下痞块、阻滞于脾,则见纳呆、阻滞于肺,则见咳喘之象,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伤不能调节心血运行,使心血瘀阻不通,日久使心体受损,又因心阳虚,心肾失济而致肾阳虚,肾阳受损,命火不足、相火不发,君火失助,致心肾阳虚。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是心力衰竭的病机核心。从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分析,黄永生教授认为心力衰竭阶段A与阶段B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机体处于气虚血瘀状态,逐渐出现结构性心脏病,此阶段心力衰竭症状表现较轻微,证候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阶段C是在前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致,以气虚血瘀证为基础,出现阳虚、阴虚、水饮等兼证,证型主要以气虚血瘀兼阳虚证、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气虚血瘀兼阴虚证为主;阶段D属于心力衰竭终末期阶段,病情较阶段C更重,证型主要以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为主。
3.1 药物性味分析
本研究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显示,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药药性主要以温、平、寒、微温、微寒、热性为主,药味主要以辛、甘、苦、咸、酸、涩为主。黄永生教授从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分析,阶段A与阶段B主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症状表现较轻微,治疗目标以防止或逆转心室重构为主,发挥中医“未病先防、欲病救萌”的特色,治疗以性温、平,味辛、甘的药物为主。对气虚而言,气为阳之体,阳为气之用,用药甘温以补气不足,使气恢复帅血之职,因此,多用大剂量黄芪配伍白术、苍术、炙甘草、高丽参等温补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加心肌收缩力,防止或逆转心室重构,对延缓疾病进展具有积极作用[13]。对血瘀而言,辛者能行能散而祛瘀,且辛甘化阳,亦补阳气之不足,临床以桂枝、砂仁、降香等辛味药助阳气、通血脉;其中降香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黄永生教授认为降香性温、味辛,具有辛散温通行滞之功,对于血瘀而言,血之运行有赖气之推动,气有一息不运,血有一息不行,故多用降香,既可行气,又可化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降香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功能及心室重构的作用[14]。
黄永生教授认为心力衰竭阶段C是在气虚血瘀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变化所致,证型主要包括气虚血瘀兼阳虚证、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气虚血瘀兼阴虚证。诸证皆以气虚血瘀证为基础,故用药多有交叉,对气虚血瘀兼阳虚证,药性以温、热、平、微寒及药味以辛、甘、咸、酸涩为主。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较气虚血瘀兼阳虚证用药时酌加甘淡及苦寒药物。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用药药性以温、平、寒;药味以辛、甘、酸涩为主。黄永生教授临证时根据共有的气虚血瘀证,气虚均以甘温之黄芪、高丽参、炙甘草等温补正气,血瘀以辛温之桂枝、降香、麝香等温通血脉,同时久病入络、血滞于络,配以咸平之水蛭、僵蚕等以祛瘀消癥、活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蝉蜕、僵蚕、麝香之动物类药,血肉有情之品,具有祛瘀消癥、活血通络、止痉止痛的作用,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15-18]。
兼阳虚证时,以辛热之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通阳气,急以回阳,同时配以性微寒、味咸涩之龙骨、牡蛎及性温、味酸涩之山茱萸以潜降收敛浮阳。兼阳虚水饮证时,在阳虚证基础上添加了味甘淡、性温药物茯苓、白术,配合辛热药附子等温阳利水,同时酌加性寒、味苦的大黄、牵牛子、商陆、汉防己等药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以通利二便而去水饮之邪。兼阴虚证时,以味酸甘、性平偏寒药物之生地黄、麦冬、阿胶、五味子以滋养收敛气阴。
心力衰竭阶段D较阶段C病情更重,黄永生教授认为该阶段主要以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证为主,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证用药药性以温、热、平、微寒为主,药味以辛、甘、咸、酸涩为主。以性温热、味辛甘之附子、干姜、高丽参等益气温阳,以性平微寒、味甘酸咸涩之山茱萸、麦冬、五味子、炒酸枣仁、龙骨、牡蛎等滋阴潜阳、收涩固脱。
3.2 药物归经分析
本研究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显示,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归经以脾、肝、胃、肺、心、肾经为主。其中心力衰竭阶段A与阶段B之气虚血瘀证用药主要入心、脾、胃、肺经;阶段C气虚血瘀兼阳虚证用药主要以心、肾、脾、胃、肺、肝经为主;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用药主要以心、肾、脾、胃、肺、大肠、膀胱经为主;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用药主要以心、肾、脾、胃、肺经为主;阶段D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证用药主要以心、肾、脾、胃、肺、肝经为主。
黄永生教授在辨证用药归经上颇有规律,认为心力衰竭阶段A与阶段B病情较轻微,以本虚为主,以气虚、阳损为表现,日久可致气虚血瘀;心力衰竭主要病位在心,心属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阳气,心阳亏虚,心气内脱,心动无力,如此血行不畅,且心之阳气又与宗气相关,宗气为水谷精微之气合清气所化,水谷精微之气又为脾胃所化生,清气又为肺所吸入,故在辨证用药归经主要以心、脾、胃、肺经为主,治疗以益氣化瘀、温阳通络为主,主要药物桂枝入心经,以温通心阳;黄芪、高丽参、炙甘草、白术等入肺、脾、胃经,益气助阳;以丹参、麝香入心经,活血祛瘀,配伍降香、砂仁取丹参饮之意,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血并治、刚柔相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饮在心血管系统和疾病方面可抗心肌纤维化,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抗心肌细胞凋亡、抗凝、保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19]。
由于气虚血瘀贯穿心力衰竭发展的始终,故辨证用药时以心、脾、胃、肺经为基础,在变化兼证基础上酌情加减。心力衰竭阶段C气虚血瘀兼阳虚证是在气虚血瘀基础上,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气损及阳,出现阳虚之症,肾阳又为一身阳气之根,故在辨证用药时以心、脾、胃、肺经为基础,酌加肾、肝经用药,选用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等温通心肾阳气、急以回阳。黄永生教授在温补阳气同时注重潜阳及敛阳,选药以龙骨、牡蛎等重镇潜降之品配伍温补酸收之山茱萸以潜降收敛阳气,使命火归宅,从而使君相安位。气虚血瘀兼阳虚水饮证是在气虚血瘀兼阳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致,由于阳虚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湿内停外泛,治疗除以常规温阳利水之外,在气虚血瘀兼阳虚证辨证用药归经基础上酌加归大肠、膀胱经药物,通过“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以祛水湿之邪,选药以大黄、牵牛子、商陆等通利二便以利水湿。气虚血瘀兼阴虚是在气虚血瘀证辨证用药归经基础上酌加肾经用药。阴虚之证是由于心肺气虚日久而致阴津化生受累所致,选药以生地黄、麦冬、五味子等以滋养气阴。
心力衰竭阶段D是在阶段C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病情更重,以气虚血瘀兼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型,阴阳俱损,无以相济互生,有阴竭阳脱之势。此阶段用药针对气虚血瘀,仍以心、脾、胃、肺经为主,选药以高丽参、黄芪、炙甘草、白术之类以入脾、胃、肺经补益气血,以丹参、麝香之类活血祛瘀、通血脉。针对阴阳两虚,选药以入肝、肾经为主,以附子、干姜、炙甘草之类温阳救逆,佐以紫石英、磁石、龙骨、牡蛎重镇潜降浮阳,更以重剂山茱萸入肝经,滋补肝肾、收涩固脱。基于张锡纯“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之理论,黄永生教授认为山茱萸为救脱第一要药,临床以重剂山茱萸敛人身将散之阴阳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保护心肌及血管内皮功能、抗衰老、保护肝损伤及抑菌等作用[20-22]。有研究表明,山茱萸治疗心力衰竭通过不同靶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肌能量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压、强心、镇痛的靶点有关[23]。
3.3 中药频次及关联、聚类综合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永生教授治疗心力衰竭使用百分比>30%的中药有砂仁、制附子、炒酸枣仁、丹参、磁石、桂枝、炙甘草、生牡蛎、山茱萸、生龙骨、干姜、降香、黄芪、蝉蜕、僵蚕、白术、高丽参、苍术、水蛭、麝香、三七;综合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有僵蚕-蝉蜕-水蛭、黄芪-白术-苍术、青皮-枳壳-陈皮、大黄-商陆-木香、紫石英-麝香-高丽参-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降香-炙甘草-干姜-桂枝-砂仁-丹参-磁石-制附子-炒酸枣仁等。综合上述药物规律,大致分为丹参饮、自拟芪术饮(黄芪、白术、苍术)、四逆汤、来复汤、参附龙牡救逆汤。
黄永生教授认为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疾,初期以本虚为主,心气阳不足、血行瘀滞,故用芪术饮加高丽参等大补元气,甘温以补心气,加丹参饮以行气化瘀。中期以本虚兼挟标实之证为主,由于阳虚气化不利,阴津蓄化水湿而成邪,出现浮肿、尿少,故用四逆汤急以温阳,酌加淡渗利水之茯苓、泽泻之品,肿甚亦可加商陆、大黄、牵牛子等通利二便以峻下利水以治标。晚期有出现脱证危候之势,阳虚日久阴无所长,阴亦亏虚,心力衰竭日久,反复发病,阴亦更伤,阳无所依,外越于上,有将脱之势。故治疗以挽救垂危心阳为要,以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回阳救逆。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消除炎症反应、调节信号通道、保护缺血心肌再灌注及舒张血管等作用,治疗心力衰竭时可减少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24]。其中以制附子为最主要,其入手少阴经,通行十二经络,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阳虚欲脱时,可重用其量引补气药恢复散脱的元阳并引补血药滋补耗散的真阴[25]。以来复汤益气敛阴、收涩固脱,山茱萸、炒酸枣仁滋阴敛阳,生龙骨、生牡蛎固肾摄精、收敛元气,磁石吸纳下降,维系阴阳,使浮越于上之虚阳以下潜,而使阴阳得以平衡。
4 小 结
综上所述,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阶段A、阶段B以益气活血为主;随着病情变化,阶段C以温补心肾阳气兼益气敛阴治其本,利水消肿治其标;阶段D以温补心肾阳气兼敛阴固脱为关键,以挽救垂死病患将脱之势。通过古今云医案平台总结黄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即分阶段辨证论治,以益气活血为基础,随着病情发生发展兼具温补心肾阳气及敛阴回阳固脱治其本,利水消肿治其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安华,李娟.《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药物更新透视[J].医药导报,2019,38(5):539-543.
[2]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8.
[3] 肖幸,李珊珊,凃玲,等.托伐普坦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8):1881-1883.
[4] LOPES R D,RORDORF R,DE FERRARI G M,et al.Digoxin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8,71(10):1063-1074.
[5] 杨庭树.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历程与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2):81-86.
[6] 陈皓,徐发飞,韩景波.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22,35(6):88-92.
[7] 邓悦.中医药在诊治心力衰竭中的地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62-1163.
[8]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9] 陈可冀,吴宗贵,朱明军,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2):133-141.
[10] 张艳,礼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47-1548.
[11] 孙龙飞,安冬青,郭龙龙.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优势与特色[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452-456.
[12] 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
[13] 桑震池,徐三彬,钱俊峰,等.黄芪总皂苷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7):2114-2116.
[14] 范竹鸣,王佑华,谢瑞芳,等.降香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0):2478-2480.
[15] 黄秋阳,冷静,甘奇超,等.水蛭及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成药,2019,41(8):1915-1920.
[16] 袁荣高,王庆林.蝉蜕在内科病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4,24(6):51-52.
[17] 杨晓君.僵蚕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C].青岛:第十二届山东省药剂学术会议,2006:1-5.
[18] 刘红梅.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麝香保心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6):684-687.
[19] 孔令雷,杜冠华.丹参饮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3):197-200.
[20] 靳庆霞,常香云.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27-28.
[21] 雷小小,苏艳莹,李美云,等.山茱萸环烯醚萜苷中马钱苷和莫诺苷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醫药杂志,2018,52(1):104-108.
[22] 杨雪,季红,刘颖男,等.山茱萸多糖提取纯化方法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7):1984-1986.
[23] 戎兆赢,杨健,徐娜,等.基于系统药理学对山茱萸“救脱”原理的物质基础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9):1920-1925.
[24] 邓嘉星,李成林,张远照,等.四逆汤治疗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57-159.
[25] 严洁,施雯,洪炜纂.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7.
(收稿日期:2023-01-11)
(本文编辑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