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千惠,盛诗淼,王富春,李 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 )
失眠主要以睡眠质量差为特征,包括频繁的入睡困难、睡眠较浅、易醒等[1-2]。研究[3-4]显示全球失眠患病率为 10%~20%,其中有半数为慢性患者,我国失眠率高达38.2%。长此以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同时还会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5]。目前,临床治疗此病以口服苯二氮䓬类药物为主,虽疗效确切,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耐受现象和戒断反应等[6]。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其中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等优势,广受推崇[7-8]。王富春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并创立了镇静安神针法,以中医整体观为理论依据,通过调神以治形的方式,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中医学与心身医学相融合的方式对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剖析如下。
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病程产生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是分析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强调了心理与躯体同样重要,提出了心身同治理论[9-10]。研究[11]证实常规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心身医学的核心理论基础与中医学整体观具有一致性。
中医整体观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辩证统一关系[12-14],主要强调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各部分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挥其内在功能,同时也说明了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15]。《素问·疏五过论》曰:“故贵脱势……身败必亡”,解释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会因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人体内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素问》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昼夜晨昏、四季等时间变化息息相关。《灵枢》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乃成为人”,强调构成一个整体的人必备的条件。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在经络系统的纵横联系下,将身体的各个器官连在一起,且各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挥其内在功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身疾病是一种与心理因素相关,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也属心身医学的一个部分[16-17]。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其归为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18]。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不得卧”,是一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时间或质量不足,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或年老病后等原因皆可以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失和、心神失养,导致失眠[19]。《景岳全书》记载:“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认为人正常睡眠主要是与“神”关系密切。因此,失眠的发生发展与“神”有关,故治疗应先治“神”。张锡纯首倡“心脑共主神明”理论,认为心与脑共为藏神之所,人的精神情志也主要依赖于二者的协调功能,心可以调神,脑可以生神,其形荣脑,其用在心。
王富春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失眠病因总结并提出了“新三因学说”,以阳不入阴,心神失守为主因;气机逆乱,营卫失和为次因;精髓不足,脑失所养为辅因。尽管失眠病因繁多,但其核心可归于“神”,即西医学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到自主神经,影响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同时也会通过下丘脑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器,使其内在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可见心理因素在躯体状态中的重要地位[20]。因此,失眠不仅仅是一类简单的症状,而现代医学仅通过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促眠药物往往难以维持疗效[21-22]。王富春在明确失眠病因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创立了镇静安神针法,并主张以调“神”治法为核心。
3.1 三部选穴,引阳入阴,养神调神 三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著:“易之为书,……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也。”将天、人、地统称为三才,并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3]。元代窦汉卿在三才思想的影响下,将其应用在针灸配穴当中,并在《标幽赋》中载:“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即按照天、人、地对应人体上(头)、中(躯干)、下(下肢)三部进行取穴,头部取头顶的百会,躯干部取胸前的璇玑,下肢取足底的涌泉。镇静安神针法配穴是以三才配穴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创新,取穴以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随症加减。四神聪位于巅顶,主气,应天;神门在手腕内侧,主神,应人;三阴交在足内踝,主精,应地,三穴分别调节人体上、中、下三部,达到引阳入阴,养神调神的目的。
3.1.1 四神聪养脑神 四神聪共四穴,左右两穴涉及膀胱经,前后两穴则处于督脉经线上,督脉“贯脊属肾,上入络脑”,膀胱经则“上额交巅入络脑”,因此两脉皆属阳经而同入络于脑。脑作为元气聚集之处,针刺此穴可达到通调督脉和膀胱经气血,引阳入阴,调脑神,共筑安神助眠之功。杨海萍[24]发现刺激四神聪穴可以有效改善脑电图的异常波形,使脑电活动更加趋于平稳化。张殿全[25]通过建立失眠大鼠模型,以不同方式刺激四神聪穴,发现此穴可有效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使其回归正常,进而调节睡眠质量。
3.1.2 神门滋心神 神门顾名思义,神之门户,为心经之原穴、输穴,也是心经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根本之穴。《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心藏神。《灵枢·本神》也认为心可以对外界事物产生思虑并对行动有一定的主导功能,故刺激此穴可起到宁心安神之效。冯思同[26]通过对睡眠剥夺患者针刺神门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可明显降低觉醒的后扣带回脑区的ReHo 值,调节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使其趋于正常,同时可以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杨宇良[27]通过探讨神门治疗失眠的机理,得出刺激此穴可特异性的激活丘脑腹前核、苍白球、丘脑网状核系统等,调节与睡眠相关的大脑中枢区域,有效平衡失眠患者丘脑的过度激活状态。
3.1.3 三阴交调脏神 三阴交为脾经腧穴,也是足三阴经即肝、脾、肾经的交会穴。脾主统血,肝藏血,肾主精血而藏元阴,即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亦需要肝血所化之精的补给,脾统摄血液行于脉中,使该穴可通调三经气血,故可滋血养神,达到调脏神而助眠之效[28]。《古今医统大全·不寐》记载:“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清代何梦瑶提出“心烦而不得卧”,并认为心火主要由肝肾二阴同制,若下元亏虚,而心火独亢,则可导致失眠。三阴交是治疗失眠的要穴,刺激此穴可达到滋养肝肾之阴以制心火助眠之效。陈文君等[29]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刺激失眠患者的三阴交穴,可激活额、顶、颞叶皮质以及丘脑等,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况。曹华等[30]发现电针三阴交可以显著延长围绝经期失眠大鼠睡眠时相中REMS 期、SWS1 期以及增加海马区5-HT1A、5-HIAA、5-HT 水平。陈星宇等[31]在总结三阴交的腧穴定位和主治演变时也得出了此穴善治失眠的结论。
以上三穴配伍,可产生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通过心神与脑神并调,肝脾肾三脏并治的方式,潜阳入阴,调神助心。蒋海琳等[32]通过观察单穴与腧穴配伍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发现单穴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和总睡眠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腧穴配伍组治疗后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及总睡眠质量评分等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随访期配伍组疗效显著,可见腧穴配伍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延长治疗效应。曹家桢等[33]验证了腧穴配伍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 评分、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并得到腧穴配伍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单穴及非经非穴的结论。
3.2 针刺治神,得气守神,形神共调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重要的学术思想,也是整体观的内涵之一,主要是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与躯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34]。明代张景岳曾在《类经·针刺类》记载:“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赖并主宰着形。概言之,形神一体不只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整体性的重要认识,也是对生理与心理统一关系的概括性总结[35-36]。腧穴作为“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当毫针刺入后,可运用手法达到调阴阳,安五脏,定神志,进而扶正祛邪的目的。《灵枢·官能》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调“神”刺法也是依照形神一体观理论和三才思想的延续,将人体腧穴部位进行“浅、中、深”三部分层,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云:“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刺至筋骨,名曰地才”,通过毫针刺激腧穴的不同层次,由形及神,达到形神共调的治疗目的。研究[37]发现,通过运针得气的患者与心理疏导的患者产生的生物反馈具有相关性,可以证实运针得气确实可以达到调“神”作用。
镇静安神针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四神聪浅刺抵天部,前后两穴逆经而刺,泻之以制阳,左右两穴则随经进针,济之以滋阴,四穴均平刺0.5 ~0.8 寸,操作以小幅度、快速捻转,以施术者手下和患者自述均有沉紧感为度;神门中刺至人部,直刺0.3 ~0.4 寸;三阴交深刺至地部,直刺0.5 ~1 寸,此二穴以平补平泻为主,采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以轻度酸麻感为度,共留针30 min,以上腧穴操作需要强刺激潜阳与深刺激育阴相结合,头部腧穴手法宜重、针感宜强,意在重镇潜阳;手足腧穴刺法宜轻、针感宜柔,意在调心滋阴,操作手法一轻一重,一阴一阳,意在潜阳育阴,安神调志。
3.3 天人相应,择时治疗,阴阳调和 子午流注针法是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将经脉气血流注与针灸的治疗时间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时间针灸医学。天人相应即人的生理同自然界相符,存在着节律性变化,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38]。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主要是根据针灸临床实践的长期总结与积累,属于中医整体观的一部分,将人体十二经脉与十二时辰相对应,不同经脉气血在不同时辰有盛有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朝则人气始生,……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明确了昼夜晨昏阴阳变化与脏腑经络气血盛衰的相关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气定乃刺之”,认为针刺时间需顺应自然。
王富春创立的镇静安神针法遵循自然变化,把握时间因素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顺应经络气血盛衰与开穴规律[39],提出失眠患者的针刺时间应选在下午15:00—17:00,并认为此时阴长阳消,针刺可助阴长,从而制阳敛阳,已助其眠;另外,此时属足太阳膀胱经当令,此经多血少气,顺时潜阳而育阴,配合取穴施术,可提高临床疗效[40]。
研究[41-43]表明,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疗效显著,且组方并运用手法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其他腧穴配伍。严兴科等[44]运用镇静安神针法与阴阳跷脉(申脉、照海)进行疗效对比,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失眠患者脑血流的变化,证实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后在改善大脑中动脉(MCD)、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效果明显优于针刺阴阳跷脉组。齐伟等[45]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镇静安神针法可有效降低全血IL-1α、IL-6 等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小鼠的抑郁状态。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因素同躯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促使心身医学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并将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及心身同治原则,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内容相符,可见中医学的前瞻意识。失眠因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相关,被作为心身疾病的代表,笔者从心身医学的视域下探讨王富春创立的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发现其将中医整体观贯穿始终,从神治形,由心及身,达到治疗目的。取穴原则结合三才理论,引阳入阴,安神益智;针刺手法秉持形神一体观,针刺凝神聚气,捻转守神得气;针刺时机遵从天人合一论,子午气血流注,提高临床疗效。大量临床试验证实腧穴配伍的优效性,尤其以应用手法结合针刺时机后的镇静安神针法可显著缓解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综上所述,镇静安神针法对提高针灸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