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发热这个“小毛病”还不好治吗?其实,发热可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指人体在致热原或者其他原因的作用下,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发生变化,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治疗发热,也不是简单的退热,而是要明确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发热背后的疾病“一大串”
大多数时候,我们发热的原因是上呼吸感染、肺炎这些常见的感染,而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折、广泛性皮炎等许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热,所以不明原因的发热常常让医生“抓耳挠腮”。发热的原因可以归为三类:
1. 特殊状态
比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过后、月经前和妊娠状态都有可能出现低热。有些药物也会导致发热,比如干扰素-α 等。
2. 感染性疾病
这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各种致病微生物入侵,基本都会引起发热,比如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等。我们经常遇到的发热,多数是因为感染了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等。
3. 非感染性疾病
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皮肤疾病、创伤等。还有些低热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无法找出病因。因此,出现发热除了退热处理,还需及时就医诊查。
● 发热时如何观察体温
通常测量腋下温度,水银温度计显示 37.3℃—38℃为低度发热, 38.1℃—39℃为中度发热, 39℃以上为高热及超高热。
体温变化可作为判断疾病轻重缓急的标志之一。如果体温在24小时内迅速升至39℃以上,且服用退热药物无效的,要立刻送医就诊;如果体温缓慢升至中高温度,且服用退热药物无效的,要尽早就诊;如果体温呈现数次上升、下降等周期性、频繁性、无规律的变化,要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 发热需要治标又治本
发热治疗的根本是病因治疗,同时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休息与补液。无论何种发热,足够的休息与充足的水分摄入是基本措施。
(2)退热。日常可通过物理降温,如进行温水浴、冷水擦拭等。必要时可采取药物治疗,若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将体温降到正常范围内。退热药物治疗一般 4—6 小时 / 次,注意不要过量、频繁服用。
(3)对于感染性疾病导致急性发热且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热,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根本。
(4)对于发热休克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补液治疗,并监测血流动力学,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 要想少发热,做好这几条
1. “吃”“动”平衡
坚持锻炼身体和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应对所有疾病的“良方”。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质,从而有足够的免疫力避免病原体的侵袭,或者即使遭受感染,也能快速恢复。
2. 积极接种疫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发热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易感人群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是预防发热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