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度过青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认知与良好的情感态度,是初中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家校合作。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教育时空,发挥家长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家校合作的要点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思想与情感态度,让学生积极面对成长路上的挫折与困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影响其心理状态与思想观念的因素不仅有校园生活,还有家庭生活。因此,学校要依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分别明确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协作角度、教育方向与角色定位。这样,家庭与学校才能够真正落实合作,实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家校合作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想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长要从创设环境开始。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环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阐释心理健康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接受学生的咨询。但是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将家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充分接触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
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阳光心态,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例,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得失,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家校合作,将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相衔接,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积极成长空间。具体来说,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明确提出了“阳光心态,快乐成长”活动的要求,共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同时,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在家中粘贴积极向上的标语,或者在学生的卧室中放置柔和的书桌灯、具有激励作用的海报等,并让家长记录学生面对挫折时的表现。此外,教师还要求家长在学生每天放学之后,语气柔和地询问学生在学校是否遇到了困难,了解学生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并给予鼓励和认同。第二天,教师再根据家长提供的反馈,让学生解决一些小困难,为学生提供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为学生打造了全方位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了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将家庭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
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要互相配合,共同落实教育任务,以达到“1+1>
2”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的育人作用。
例如,针对初三学生,学校可以开展“坚定信仰,克服困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初三学生应对学习压力,使其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应将家庭教育纳入其中,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初中时期。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在下班之后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进入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活他们学习的内生动力;可以与孩子一起锻炼,互相鼓励,共同增强体能;可以根据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与不良心理情绪,主动为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只有将家庭教育真正纳入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才能够真正实现“1+1>2”,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三)增强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和方向上应保持一致,互相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可以为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场域支持。例如,为了向学生传递“热爱生活”的思想,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励志故事,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整理自己的房间、探索户外自然空间、捕捉生活的温馨细节等方式践行这一思想。这一过程体现出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与家庭要有共同的方向与目标。学校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家校交流活动,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
以“坚定信仰,克服困难”初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班级家长微信群等渠道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家长树立方向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标。在一致性目标的驱动下,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活动——“记录每个克服困难的瞬间”,要求学生写周记,在周记中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说说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同时,在这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家长要向孩子分享自己解决工作难题的经历。在家长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时,家长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以实现家校的一致育人目标。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家校合作的策略
在明确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育人分工与角色划分之后,学校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以确保育人实效。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以便双方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育策略。
(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构建家校合作框架
家庭与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家长与教师的态度,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情绪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如基于团体动力学的归属感相关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分析班级学生的成长影响因素、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学生自我意识要素与内在需求等。
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唤醒青春活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例,学校教师遵循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经验、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与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包括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知识,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共情启发,唤醒青春活力”。在这一主题之下,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内容分别确定下来。前者为: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认同学生的自我意识、肯定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学生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后者为:面向家长组织开展专家宣讲活动,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面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亲子活动。这样,基于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初步构建完成,教师与家长都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动开展合作,共同激活学生的成长动力。
(二)根据目标划分模块,为家校合作教育提供载体
在明确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之后,应当进一步划分不同的教育活动模块,以便家长与教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真正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
仍以“坚定信仰,克服困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例,该活动的整体目标是帮助初三学生应对学习压力,使其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将此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划分为以下四个模块:特殊情况学生成长教育模块、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模块、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提高模块、家长的教育认知与教育水平提高模块。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类别出发,分别设置以下模块:以文化滋润心灵、以课程引导态度、以实践激发活力。在“以文化滋润心灵”模块中,教师与家长可以围绕适合初中学生的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活动、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和亲子旅游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在“以课程引导态度”模块中,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在“以实践激发活力”模块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让学生用绘画、写周记等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结语
家校合作的开展能够增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全的人格提供有效支持。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深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中,明确家庭与学校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划分和教育任务,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建议,以更好地支持家长陪伴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育人优势。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昌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