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需要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传授和机械计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适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参与实践操作等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由于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并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步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入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开放性、多样化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帮助学生逐步厘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中“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采用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策略。首先,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并简要解释了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接着,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小明有一根长为1米的绳子,他想把这根绳子剪成两段,一段长为x米,则另一段长为1-x米。请问,当x取什么值时,这两段绳子的长度都是有理数?当x取什么值时,这两段绳子的长度都是无理数?”这个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随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在学生讨论和回答之后,笔者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和引导,解释了学生答案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并补充了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笔者还提出了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当x取有理数时,另一段绳子的长度是什么类型的数,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推理,逐渐发现问题的规律,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分析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并识别出关键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拆解成更小的部分,再进行分析。这种分解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结构和关系。学生可以尝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子问题,然后逐步解决这些子问题。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或图形表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可以更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并解决问题。这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总结出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能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中“从问题到方程”这一节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红一起做家庭作业,小明每1分钟能写3道数学题,小红总共比小明少写2道数学题,如果他们一起写了10道数学题,他们要写多长时间?”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些无从下手。对此,笔者鼓励学生仔细阅读问题陈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笔者提出“小明每分钟能写几道数学题”“他们一起写了多少题目”等问题,引导并提醒学生用数学方程来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设小明写数学题的时间为x,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写出方程,即3x+(3x-2)=10。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方程的求解,通过移项和合并同类项,最终得出x=2。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通过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辅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些方法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思路。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应该从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开始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并明确问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或指导,让学生逐步分解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简单的子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多种解决方法。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让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培养他们的多样性思维。再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复杂或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问题应超出课本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他们相互分享解题思路,讨论解题方法,并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后习题,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高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8章中“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节时,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要计算32×33,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开始思考并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32和33的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32×33=3(2+3)。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为243。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同底数幂乘法的技巧和方法。最后,笔者设计了一道复杂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已知a2等于16,求a4是多少?”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同底数幂乘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提升了数学素养。
四、及时评价学生发展情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一,评价学生的解题过程。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评估他们是否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第二,评价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在作业和考试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第三,小组合作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并评价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项目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并呈现解决过程和结果,从而基于项目的整体完成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性来评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
除此之外,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估,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泽湖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