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油田女工,发现清洗油井的工具又多又重,便将几种工具组合在一起,发明了“新式洗井神器”,工具重量由原来的15公斤降到了2.5公斤。使用口红时,她发现旋转口红外壳底部,口红就会露出来,灵感乍现,设计的新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每口油井日节电11千瓦时,使用寿命还增长了6倍
“油二代”女承父业,一生做好一件事
刘丽出生于1974年,父亲刘文生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建设者、黑龙江省劳模。从小,刘丽就经常听父亲给她讲大庆油田传承不息的“铁人精神”,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等等。
1993年,在父亲的鼓励下,刘丽走进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成为采油48队的一名女工。
刘文生在刘丽上班的前一天叮嘱她:“记住,贪多必失。人这一辈子,能做成功一件事就很不容易。想要成为出色的石油工人,你一定要有拼搏精神,还要懂得在工作中创新。”刘丽郑重点头,有父亲做“职业顾问”,她有信心当好一名石油工人。
抽油机的日常维护是油田的一项重要工作。做这项工作,不但要长时间在野外作业,还要有足够的体力,因此采油队很少有女工。队长为了考验刘丽,在她上班的第三天就问她敢不敢独立顶岗,她爽快答应:“好啊,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抽油机的皮带重达30公斤,男工人更换皮带都很吃力。刘丽却一个人拖着皮带爬上操作台,加盘根(一种由柔软的线状物编织而成的密封填料)、换皮带,一气呵成。老师傅们看了都夸她不简单。
伴随着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刘丽的操作技术也不断提升。参加工作仅5个月,她就在队里创造了15秒换皮带的纪录。女性常干的采油工、集输工,她都干过;女性普遍不愿干的维修工、测试工、洗井员,她也抢着干。为了练好基本功,她起早贪黑奋战在井场上。参加工作第一年,她洗井300多次,并摸索出一套洗井流量、洗井时间的合理控制方法,使全队百余口油井的平均洗井周期延长了30多天。
1995年,刘丽因业务水平拔尖,当上了主管30多口油井的井长,是采油厂为数不多的女井长之一。
她发明的井口密封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每口油井日节电11千瓦时,使用寿命还增长了6倍
1997年,刘丽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一举夺得第三名。带过她的师傅由衷地夸奖:“她用4年时间就达到了很多人需要1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真的了不起!”
在事业上崭露头角的刘丽,也迎来了爱情,与采油49队的业务骨干杜守刚成了恋人。
刘丽的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杜守刚。女儿恋爱后,有一点他们感到很不解:女儿每次跟男朋友约会,都带着笔记本出门。
原来,刘丽约会时,与男友交流最多的竟是井口操作流程、工作经验与操作技巧等。
在甜蜜爱情的助力下,刘丽和杜守刚的事业蒸蒸日上。1998年,刘丽不仅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杜守刚则当上了采油队副队长。
2000年,刘丽和杜守刚结婚。新房里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一排书架,上面是一本本被翻得有些破旧的笔记。刘丽笑言:“这是属于我们的情书,上面记录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采油的相关经验和数据……”
2001年10月,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刘丽产假还没休完,就把女儿交给公公婆婆照看,提前返回了工作岗位:“油井上一摊子事,我放心不下。”杜守刚这才意识到,自己娶回家一个“拼命三娘”。
刘丽工作中不但很拼,还特别爱琢磨。当时,洗井的工具又多又重,骑车载着工具到几公里外的井口,都让人觉得很累。刘丽仔细琢磨后,把撬杠、管钳、扳手、螺丝刀等工具组合到一起,研发出一种“新式洗井神器”,使原本重达15公斤的工具降到了2.5公斤,而且使用更加方便。2012年,这套工具在大庆油田广泛应用后,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好评。
刘丽由此体会到了搞发明的乐趣,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多年来,采油工一直沿用抠取法更换井口盘根盒(一种井口密封装置,也称井口密封盒)内的盘根。但盘根极易碎裂,更换时需要工人从狭窄的盘根盒内一点一点往外抠,耗时又费力,冬天更加辛苦,干一会儿手就会冻僵。后来,有人用铁丝做成小钩子作业,但效率仍然很低。刘丽发誓要解决这个难题。
一个周末,刘丽涂口红时发现,转动口红外壳底部,口红就从壳里露了出来。她立即将口红拆解后进行研究,发现其内部有个螺旋式结构,一下子有了灵感。当天,她就画出图纸,设计出一种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用这种盘根盒,只要转动一个手柄,就能将旧盘根一次性全部挤出来,更换盘根只需10分钟,比以前省时75%。
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大庆油田广泛推广应用后,刘丽又进行了5次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新型节能盘根盒压盖。这种压盖具有自润滑与扶正功能,可大大降低光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让一口油井日节电11千瓦时,盘根使用寿命比以前增长了6倍。这一成果,先后获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别人干不了的活儿,你能干,并且干得很专业,这就是工匠。”
刘丽总是随身带着一两本技术方面的书,上井时对照实物琢磨,下班后还要写工作笔记,记录研究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当好一名新时代石油工人。而正是创新,让她由一名普通采油工逐步成长,并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后来,在油田支持下,刘丽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与几名同事组建了技术团队,专门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刘丽还承担了帮助年轻职工提升技能的任务。就像当年老师傅帮助她一样,她对年轻人严格要求,常叮嘱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精。”
有段时间,每天下班后刘丽还要搞发明设计、编辑书稿。正放假的女儿忍不住问她:“妈,我好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你什么时候也带我去看看海啊?”刘丽歉疚地说:“等妈妈忙完这个设计,就带你去看海!”女儿听了十分开心。
可对刘丽来说,工作似乎永远忙不完,女儿开学、过生日、参加中考等重要时刻,她都在加班。女儿一直期望的“看海旅行”,一直等到19岁那年才在爸爸的陪伴下得以实现。
因为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刘丽的事业不断攀升,35岁成为集团公司最年轻的技能专家,42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3岁成为黑龙江省首席技师,44岁成为全国技术能手,45岁成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
2020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技能专家召开线上会议,并将第一场会议的组织工作交给了刘丽,她为此做了充分准备。孰料,当天下午,距会议开始仅剩几个小时,正在上班的刘丽突然接到母亲病重住院的消息。
刘丽猝不及防,立即请假赶往医院。在抢救室外一直等到下午5点,母亲才转危为安。
看母亲脸色憔悴,刘丽很心疼,但一看时间,距离会议开始只剩十几分钟了,她赶紧对丈夫和女儿交代一番后,满心不舍地离开了医院。
当晚,刘丽结合自己精心制作的PPT,成功主持了专家会议。
2020年11月,刘丽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她特意穿了一身红,在会场非常显眼。女儿发来微信鼓励她:“妈妈今天很美!你是我心中最闪耀的‘石油花’,我为你骄傲!”
2022年3月,刘丽入选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谈及工匠精神,她说:“别人干不了的活儿,你能干,并且干得很专业,这就是工匠。”
如今,刘丽的女儿从石油院校毕业后,也入职大庆油田,成为家里第三代石油人。她希望追随母亲的脚步,续写家庭“油三代”的辉煌。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