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扩散机制研究

2024-04-29 00:54:31崔波陈子馨
数字出版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刘慈欣三体

崔波 陈子馨

摘 要:本文以刘慈欣小说在海外平台的扩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平台为切入口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体》在海外的扩散肇始于刘慈欣本人和《三体》所获得的各种国际科幻文学奖项,受这些重要奖项的影响,“刘慈欣”和《三体》逐渐演变为象征资本,吸引着出版机构、售书商、读者,扩大了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三体》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具有三点启示价值:在创作基调上善于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内容风格上善于借鉴他国优秀作品;在传播技巧上重视作家表征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刘慈欣;科幻文学;三体;文学作品的海外扩散

DOI: 10.3969/j.issn.2097-1869.2024.01.013 文献标识码:A

著录格式:崔波,陈子馨.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扩散机制研究:基于《三体》的考察[J].数字出版研究,2024,3(1):104-112.

心理学常用“知情意行”模式分析人们对新事物的接收过程和接受程度。“知情意行”指的是人们通过认知信息、产生情感、形成意识和思维模式,进而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和表现。这一模式主要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也可以用于分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行为表现。例如,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情感体验和思考,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偏好和思维模式,进而在行为和表现上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和行为。

依照人们心理活动的四个层次,可以将中国图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分别是接触作品、关注作品、扩散作品和评价作品。

“接触作品”主要指读者是否知晓该作品、是否在书店或图书馆可以接触到该作品、是否购买或借阅该作品等,这部分数据以馆藏数据和销售数据为支撑。其中馆藏数据采用世界图书馆联机数据,销售数据来自亚马逊网站在售图书数据,主观表征为读者接触作品的意愿,客观表征为作品的可及性。

“关注作品”主要包括对该作品的评价、喜爱程度、是否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或点赞、是否在电商平台上评价或打分等。该部分数据以GoogleTrends、亚马逊的星级评价作为中国版权输出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被关注的数据作为支撑,从侧面了解图书作品被关注的情况。主观表征为读者的点赞和分享,客观表征为作品在电商平台的星级。

“扩散作品”指读者在自媒体平台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阅读体验。研究者可以通过读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阅读体验作为基础数据,分析作品在读者中的扩散程度。对于图书类作品,研究者可以在维基百科或其他知名平台上的读者留言数据为支撑,审视海外读者对中国作品的扩散意愿。其中在数字平台上的留言数可以作为衡量作品扩散情况的重要依据,读者在字里行间反映出的正面、负面或中立态度,则可以折射出读者传播作品的意愿。

“评价作品”主要指在主流媒体上发表书评或撰写专栏文章、参加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该作品的文化传播和推广作出贡献等。主观表征为读者在主流媒体发表书评的行动,客观表征为书评内容的褒贬程度。

本文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并分析其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从中窥视该作品跨国传播的“旅行”痕迹,揭示中国作品的海外扩散机制。

本文选择在海外出圈的刘慈欣作品《三体》,这部科幻小说的英文版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出版商为麦克米伦出版集团(Macmillan Publishers Ltd.)旗下的托尔图书(Tor Book),这是刘慈欣作品在全球舞台开启传播征程的起点。此后,《三体》交出了骄人的成绩单,斩获了包括“雨果奖”在内的10个国际科幻文学奖项,并翻译出版近30种语言版本,其中,仅英语、德语、日语、俄语4个语言版本的累计销量就已超过300万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史上具有开创性。由全球流媒体视频大站奈飞(Netflix)制作的《三体》电视剧在2023年播出,这意味着其作品在异域文化语境内得到认同。刘慈欣作品的成功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里程碑,且其传播过程较大程度上依赖数字平台,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传统出版及数字出版环境下中国科幻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走出去”都具有深远意义。

1 接触意愿:作品可及性

进入亚马逊购物平台(www.amazon.com)中的“Cixin Liu(刘慈欣)”作家主页,商城中共有151种刘慈欣的相关出版物;其中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德语、中英双语、中文等多种语言版本的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刊载刘慈欣作品的科幻杂志、刘慈欣和Head of Zeus出版社、Talos出版社合作创作的系列绘本小说等。本文仅研究刘慈欣作品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故选择其英译本作品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检索,在网站中共获得16种英译本出版物。由于合集绘本是将刘慈欣的系列短篇小说创作为绘本,研究中视其为一种出版物。

刘慈欣最初的英译本为2012年3月由北京青涩传媒有限公司(Beijing Guomi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推出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太阳》(Sun of China),这部小说集由五篇短篇小说组成。同年7月,该公司又推出了同为短篇小说英译文合集的《赡养上帝》(Taking Care of Gods)。上述两部小说集阅读的人数有限,并没有引起图书市场的关注,直到2014年11月美国托尔图书出版了由刘宇昆翻译的第一本《三体》英译本(The Three-Body Problem),刘慈欣的作品才受到广泛关注。此后,除2017年外,刘慈欣的作品每年都有1~3部英译本出版,其总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截至2023年3月共计16部,其中包括4部短篇小说集、3部中短篇小说、5部《三体》及其合集、2部其余长篇小说、2部系列绘本小说(见表1)。

根据在全球馆藏数据库WorldCat中的检索,《三体》已经被全球1 170家图书馆收藏,这是其在世界范围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

2 集体认知:作品关注度

《三体》三部曲——《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分别于2014、2015、2016年在美国出版发行,标志着《三体》在全球关注度的开始,之后不同语种的译本均从英文译本转译而成。

《三体》在GoogleTrends中的关注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并且在发生标志性事件(见表2)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值。根据图2和表2,第一个高峰值出现在2015年8月(《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之后的明显峰值出现在2020年9月(《三体》获得第51届日本星云奖海外长篇小说部门奖)、2020年12月(刘慈欣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上映)和2023年1月(《三体》电视剧在奈飞播出)。

《三体》英译本被读者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见表3)。

第一阶段(2012—2013年):认知萌芽期。2012年,由中国公司出版的两部刘慈欣短篇小说英译本仅在亚马逊上收到22和124条读者评论,“刘慈欣”还未形成在一定群体内共有的集体认知。同年,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教图公司”)和刘慈欣签订协议,决定开展《三体》三部曲的海外版权代理工作,确定译者,并开始积极筹备英译本出版工作,同时为《三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如开设英文网站、Twitter及Facebook等社交媒体账号。这成为《三体》及刘慈欣科幻小说走出国门的开端,也是《三体》在英语地区被关注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2014—2016年):认知形成期。在此阶段,每一年都有一部《三体》三部曲英译本出版。2014年11月,《三体》第一部英译本出版,凭借作品的高质量和译者刘宇昆、知名出版社的影响力,以及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和众多知名科幻作家等权威人士撰写书评并推荐作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三体》第一部在英语地区的读者中留下了高口碑和高人气。此时关于《三体》的记忆书写正式开始,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在亚马逊官网检索“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搜索框中自动关联了“The Three-Body Problem by Cixin Liu”,“The Three-Body Problem”既作为《三体》的英译名又作为物理学名词与刘慈欣的姓名产生关联,可见《三体》英译本是刘慈欣作品的记忆书写形成的重要部分。2014—2015年,《三体》第一部英译本陆续得到一些科幻文学奖项的提名,其热度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发酵。2015年8月,《三体2:黑暗森林》英译本出版,同时《三体》第一部英译本荣获雨果奖,这是刘慈欣的作品创作之路的里程碑,也是其作品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爆发点,亦是刘慈欣和《三体》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象征符号的标志。此前积累的人气与口碑到达一定规模,零碎的受众反馈也达到一定数量,此时获得具有权威性的科幻文学奖项,是《三体》英译本传播的“引爆点”[1]。2016年4月,《三体3:死神永生》英文版首次出版。根据表3,《三体》三部曲英译本在亚马逊平台的星级评分分别为4.30、4.60、4.60分(满分5.00分),此星级评分是亚马逊根据机器学习模型而非原始数据平均值来计算的,因此评分会考虑到评论的最新日期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平台购买了该商品,并且会分析评论以验证其可信度。因此,从亚马逊平台的商品星级评分入手来估算作品的人气和口碑,具有一定可信度。另外,《三体》三部曲英译本在亚马逊平台的书评数量远超与《三体》相关的其他出版物,《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量分别为23 927、14 802、12 017条,共计50 746条,占《三体》相关全部英译本的书评论总数(58 381条)的86.9%。书评作为读者个体与读者群体交流的媒介,与读者认知程度呈正相关。备受读者关注的《三体》作品激发了广大读者阅读的热潮,并持续引发读者点赞、评论。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认知沉淀期。《三体》英文版的出版为刘慈欣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2017年以后,刘慈欣的各种科幻作品英译本稳定出版,每一种英译本的出版都为广大读者的网络讨论增添新的素材。2019年,《流浪地球》电影上映,曾任美国总统的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参与电影客串拍摄,成为刘慈欣科幻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又一流行热点。包含《流浪地球》及其他几部短篇小说的刘慈欣小说集The Wandering Earth,被读者评论1 896条,亚马逊网站评分4.50分。刘慈欣其他科幻作品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持续推出,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三体》认知,出现了中国科幻小说热议现象。

3 情绪表达:作品扩散性

维基百科是一部融合写作编辑、多语言和自由特性的互联网百科全书,于2001年创立。有研究者发现,维基百科平台已成为观察中国作品在海外扩展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这是因为在词条的创作中,专业编辑的贡献与业余编辑的涌现形成了独特的混合体,其中业余编辑被称为“粉丝编写者”[2]。截至2023年7月,英文维基百科平台对“三体”词条的编辑已逾43 000次。由于众多编写者对“三体”词条不断拓展,维基百科平台甚至推出了若干机器人工具与人类协作生成内容。

“三体”的第一个词条诞生于2011年4月8日,内容为“Three Body i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trilogy by the Chinese writer Liu Cixin,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0”(“《三体》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部曲,于2006年至2010年在中国出版”),并在该词条下增加了一个外部链接,这构成了“三体”词条的基础。此后经过5次编辑,建立了“背景”(Setting)和“大纲”(Synopsis)两个栏目。其中“背景”栏目着重将物理学意义上的“三体”与刘慈欣的《三体》作品进行连接,而“大纲”栏目关注对《三体》三部曲的介绍,其中对情节的描写更多聚焦于前两部——《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同年,平台对《三体》三部曲的介绍文字不断增加,外部链接也随之增加至29条。2012年,“三体”词条的结构基本未发生改变。2013年,一位《三体》作品的粉丝编辑增加了“参考文献”(Reference)栏目。2014年5月5日,一位名为Mikeblas的编辑将“背景”“大纲”“参考文献”栏目的“三足鼎立”结构进行了调整,更新为“情节”(Plot)、“小说”(Novels)和“参考文献”三个栏目。2015年8月23日,维基百科平台对其增加了“外部链接”(External Link)栏目,同年10月和11月又增加了“人物”(Character)和“三部曲”(Trilogy)两个栏目,删去了之前的“小说”栏目。2016年9月22日,增加了“音乐”(Music)栏目。2017年,《三体》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受到奥巴马的关注和点评,“三体”词条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情节”“任务”“奖项”“反响”“三部曲”“其他翻译”“粉丝音乐”“电影改编”“参考文献”“外部链接”等相对固定的栏目结构[2]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揭示“三体”词条中构筑影响力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首先,主要词簇均立足于《三体》作品所传递的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小说情节;其次,次要词簇指向推动《三体》影响力拓展的关键因素,如“《科幻世界》杂志”(Science Fiction World)、“雨果奖”(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星云奖”(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译者“刘宇昆”(Ken Liu)等;最后则是关于近年来加强《三体》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2015年张番番执导拍摄的电影《三体》主演“冯绍峰”“张静初”及导演“张番番”等。

透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英文版“三体”词条发散出的词语更聚焦于《三体》作品本身,更注重讨论物理学元问题和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纳米材料、粒子、量子论、理论物理学家等;第二,英文版“三体”词条的影响力是由一系列国际大奖触发的,如雨果奖、星云奖等,这些奖项将三个词簇连接起来;第三,英文版“三体”词条不注重小说的故事情节,由《三体》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对《三体》在全球的扩散更具有推动力。

4 态度确立:作品影响力

在亚马逊书评空间,上传书评、进行星级评分的读者对作品影响力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平台会自动抓取所有书评中的高频词汇,置于书评区域的“评论高频词”(Read Reviews that Mention)中。从中可以看出读者的回忆集中在刘慈欣及其所获荣誉、中国异域历史和政治哲学问题、探究角色行为、硬科幻和英语地区知名的科幻作家上。

4.1 概念唤起对科学技术发展讨论

在读者评论中,《三体》强烈的科学色彩和大量对科学技术既翔实又精彩的描写得到了读者的赞叹,有读者评论:“我向所有科幻小说迷,尤其是硬科幻迷强烈推荐这本出色的书。”在书评关键词词云中,“硬科幻”(Hard Science)也处在较明显的区域。同时,读者也为书中涉及的大量学科知识而惊奇,评论中常提到计算机、哲学、量子物理学、博弈论、社会学、宗教、太空探索等名词。

科幻文学是基于现实的科学技术而作出的合理想象,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科学文化的水平[3]。《三体》写作于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其中对于科技的想象基于当时的科学理论框架展开,具有东方科学氛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三体》中的科学概念具有亲切感。同时,刘慈欣在传统科幻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具突破性的想象,如“地球基础科学被锁死”“多维空间”“空间曲率驱动”“宇宙归零重生”等概念展现了科学技术之美,也唤起了处于不同科技发展历程下,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对科学的憧憬和回忆。刘慈欣作为科学主义者,在《三体》中描绘了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诸多美好图景,引起同持科学乐观态度的读者共鸣。如有读者评论:“它的科学性很强,所以如果没有任何技术背景、量子物理学和更高维度的概念……人们可能会觉得它很混乱。”在阅读时,读者在科学幻想中结合现实中自己已知的科学知识,就像在虚幻又现实的世界中遨游。

4.2 书中人物引起对人性的思考

在书评中,也有读者认为《三体》因过于注重科学技术而削弱了文学性,部分读者批评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轻视,称之为“人物肤浅扁平”。《三体》中的人物被模糊,而技术成了明确的主角存在[4]。同时,也有读者指出书中角色的行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学作品为人类如何面对现实世界提供了各种预设的模式,文学作品在个人对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回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读者在阅读时,会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模式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本土文学符合本土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而西方读者在阅读东方文学时,往往会出现文化和习惯上的不适应。

《三体》就像是一本“实验小说”,它将人类置于末日危机的境地,在非同寻常的人类体验中审视人性。读者在对书中人物行为进行赞同或批判的同时,也在加深或重塑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来源于历史悠久的社会形态,一些西方读者认为书中人物的行为是“荒谬的”,如他们对《三体》第一部中众多物理学家在基础科学被三体文明封锁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感到不解。这种不解正是出于他们追寻自我实现、崇尚个人自由、尊重个性主张的集体意识。故有读者指出,这并非说明作品人物缺乏深度,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性格动机,反映了作家生长环境的文化。

《三体》中也有独特的中国式主角被读者所牢记,如汪淼、章北海和程心都是亚马逊读者书评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角色。有读者评论称章北海“在最危急的时刻想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非人道的解决方案来拯救人类”,读者在结合书中背景后,对章北海身上的人类理性一面产生共鸣,同时也对中国军人高度的使命感、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产生新的认识[6]。而程心被英语地区读者称为“该系列中最好的主角,她是最令人难忘的。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她是最容易在你的脑海中保持独特的角色。”程心在《三体》中是人类“善”的代表,读者在程心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些角色既有人性的弱点,也是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4.3 故事情节引发对科幻黄金时代的回忆

西方读者在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倾向于从自身文学传统中熟悉的作家作品开始,因此他们倾向于以自身熟悉的西方文学框架理解相对陌生的中国文学,寻找一种熟悉感和认同感,以印证他们想象中对中国的形象感知,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某些情感[7]。如许多读者在书评中将刘慈欣与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英国科幻作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等进行联系和对比,有读者评价道“刘慈欣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位达到阿西莫夫和克拉克高度的作家”“该系列就像阿西莫夫的《基地》,充满了史诗般的事件、刺激和宏伟的硬科学概念”。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是科幻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家,在西方读者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三体》让他们回忆起黄金时期的科幻风格,并在阅读刘慈欣作品时不断加入新的回忆,这也证明《三体》作为科幻文学的造诣之高,其成功跨越了文化语境的差异,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世界性的内容。

5 总结与讨论

曾有中国读者评价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其作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通过分析其作品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理,特别是在数字平台上的扩散表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5.1 世界性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刘慈欣作品是立足于中国土地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核的科幻作品,区别于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其他作品,其引发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历史,希望在阅读中更新或重构个人认知。《三体》中所流露出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化印记在英译本中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使其在异质文化土壤中获得新的质体[8]。因此,中国文学更应该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的思想,而非盲目模仿西式作品,失去中国文化的特色。

同时,刘慈欣的小说在呈现中国社会的同时,也将笔触放在更宏大的人类命题上,如《三体》提出人性和生存的终极命题,《流浪地球》呼应着人类对现实生活的逃离焦虑……刘慈欣以想象未来的文本,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省思当下,使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读者也能将个人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书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相结合,减弱难以避免的文化差异。这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全球读者认知和接受,具备了在海外传播的条件。

5.2 善于借鉴他国优秀文学作品

在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西方读者存在两种典型的思维定式:第一是求同,即寻求与自己熟悉的文学相类似的内容,追求不同文学之间的互证和互识;第二是求异,即在其他文学世界中寻求一种与自己文化迥异的、全新的东西[7]。刘慈欣曾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亚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9]刘慈欣承认受到克拉克的影响巨大,而英语地区读者在刘慈欣的作品中也看到了科幻黄金时期的影子,触动了读者的认知,这对读者阅读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共鸣有重要的作用。刘慈欣从西方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并融入了东方元素,使得他的作品独具特色。

这对我国作家群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应博采众长,从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中了解异文化的思考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适当借鉴精华,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掘自己的道路,不可闭门造车,否则不仅使作品目光狭隘,也可能丢失进军海外市场的机会。

5.3 重视作家表征资本的积累

《三体》的成功以其优质的作品为基础,其海外版权代理方中教图公司在书本译介和冲刺奖项上的付出也功不可没,包括邀请曾获雨果奖的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进行《三体》的翻译工作;为促进《三体》走出国门,公司作了大量前期宣传工作,包括开设英文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此外,公司还邀请美国知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David Brin)等权威人士为该作撰写书评……[10]这些工作为刘慈欣积累了最初的象征资本,也为后来托尔图书出版《三体》及该作获雨果奖奠定了基础。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三体》获得雨果奖是刘慈欣作品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传播扩散加强的源头,再加上《纽约时报》等知名机构的认可,“刘慈欣”开始作为一个符号关联着权威的文学评奖体系,“刘慈欣”和《三体》逐渐演变为象征资本,是吸引出版机构、售书商、读者的重要因素。

这为中国文学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应选择懂得精心布局版权代理之路的代理商,为作者在异文化环境积累象征资本,并善于使用数字平台的影响力使其迅速扩散,使得作品不被蒙尘。

作者简介

崔波,女,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体话语与传播艺术。

陈子馨,女,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届编辑出版学学生,现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参考文献

[1]袁渊.引爆点理论视域下《三体》在美译介与传播研究[J].海外英语,2022(2):199-202.

[2]崔波,马志浩.算法权力视角下的《三体》维基百科词条编辑研究[J].未来传播,2020,27(1):101-107,118.

[3]蒋思墀.刘慈欣《三体》系列与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比较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

[4]刘舸,李云.从西方解读偏好看中国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以刘慈欣《三体》在美国的接受为例[J].中国比较文学,2018(2):136-149.

[5]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7.

[6]胡丽娟. 传播学视阈下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海外接受效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7]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中的解读偏好[J].中国比较文学,2015(3):187-194.

[8]宋菁,徐惟诚.中国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以《三体》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为例[J].语言文化论坛,2023(2):117-126.

[9]深圳晚报.刘慈欣:我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科幻迷[EB/OL].(2014-08-04)[2024-01-27].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4/2014-08-04/213580.html.

[10]刘红.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和对策研究:以《三体》版权输出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7):132-137.

Research on Overseas Diffu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CUI Bo, CHEN Zixi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310018, Hangzhou

Abstract: Take the diffusion of Liu Cixins novel on overseas platforms as research object, data from different platforms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dimensions: access to the work, attention to the work, diffusion of the work and evaluation of the work.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usion of “The Three Body Problem” overseas started from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science fiction literary awards won by Liu Cixin himself and the work itself. Influenced by these awards, “Liu Cixin” and “The Three Body Problem” gradually evolved into symbolic capitals, attracting publishers, book sellers and readers, and expanding its influence overseas. The success of “The Three Body Problem” brought about three enlightening values: being global and national in style; learning from excellent work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ontent; accumulating writers symbolic capitals in communication.

Keywords: Liu Cixin; Science fiction; The Three Body Problem; Overseas diffusion of literary work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数字版权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21&ZD332)。

① Google开发的一款基于搜索数据的分析工具服务,以图表和指数的形式展示了特定关键词或话题在不同时间段、语言和地区在Google搜索中的热度和趋势,对结果标准化为范围从0~100的相对值。

② Hugo Award,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

猜你喜欢
刘慈欣三体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刘慈欣宇宙
环球人物(2023年4期)2023-02-23 08:29:49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文学教育(2018年5期)2018-05-26 06:55:04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 07:35:19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