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意义、运算等方面的敏锐感知,不仅表现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能立足学生应用的角度,从情境中提问、分析,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数感能力强,他们能迅速作答,而有的学生反应迟缓,因此教师要开展数感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以观察感知数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有序观察,形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能感受数学知识存在于周围的生活中,并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寻找数、感知数,建立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感。如在学习苏教版一上《数一数》内容时,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看看图上有些什么。鸭妈妈在数自己鸭宝宝的数量,你也帮它数一数,看看鸭宝宝有没有少一只。了解画图的内容,说说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片,准确感知内容。结合图画下的小图观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如何数数又对又快,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看小图与之下面的圆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引领学生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运用点子图表示个数,从而建立数感。
二、以计算发展数感
数学学习是基于认数与计算基础上发展的,学生通过计算,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从算法、规律的探寻中感受不同的计算方法,從而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学生通过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计算等方法,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灵活运用技巧进行计算。教师要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计算中有所感悟,并在感悟中强化自己的数感。
三、以操作习得数感
数学知识具的抽象性、概括性,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数一数、掂一掂、称一称、拼一拼等方式发现问题,寻找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学会运用数学语言符号沟通交流,从而能在亲历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调用眼、耳、口、手等感官,帮助他们感知数学问题。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基于生活背景下感知、体验、领悟数学知识,习得数感。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充分地感知、体验、积累中建立起来的,数感的形成对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操作等活动,让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