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路径

2024-04-29 23:12:44楚晰
秦智 2024年1期

[摘要]政治监督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整体合力。高校党委是政治监督的责任主体,纪检监察部门要专责监督、职能部门要职能监督、基层组织要日常监督、党员要民主监督,同时还需结合高校普通性与特殊性监督任务,探寻具体化、常态化实施政治监督的路径,方能打造利于高校持续发展的良性政治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政治监督任务进行了解分析,并立足多元监督、问责激励、教育培育、方式创新、模式调整五个方面提出了政治监督具体化与常态化开展的路径,旨在提升高校政治监督质效,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政治监督;监督任务;政治监督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19

政治监督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任务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国逐步加大了政治监督任务的部署与实施,明确了新时代政治监督的工作重点。作为基层党组织之一的高校,在政治监督工作开展中,需要认清新时代自身应担负的政治监督任务,并围绕普通任务及特殊任务,推动政治监督体系的健全发展,从而为高校政治监督工作优化开展提供清晰指向,实现政治监督工作具体化、常态化开展目标,夯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化、科学化发展的根基。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政治监督的任务解析

(一)普遍性政治监督任务

高校政治监督工作包含四个主要任务:一是“两个维护”任务。“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高校需要在政治监督实施过程中维护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并要维护根本政治规矩,在高校改革升级与运行发展全过程中有效贯彻两个维护。[1];二是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充分展现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坚持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以党委为引领的校长负责制度,确保教育相关政令的有效传达、党提出方针的全面执行,从而提升高校内部政治环境的稳定性;三是反腐斗争任务,高校应将肃清风气、优化政治生态作为政治监督的常态化任务,加强对部分重要岗位、关键教职工的监督管控,对高校内部产生的官僚作风、形式化工作行为进行肃清,要求所有部门管理人员及教师均要严格按照政治纪律开展工作,并对高校内部违反法律及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四是制度建设任务,应构建完善的政治监督制度体系,以纠正高校政治方向,把握政治原则,从而驱动高校改革发展,如完善高校监督制度、学校章程,确保制度严格规范执行,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彰显制度优势,提升政治监督成效。

(二)特殊性政治监督任务

由于人才培育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因而高校除了担负上述普通政治监督任务外,还需将立德树人过程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核心任务,此任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向正确性监督任务,高校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激发教职工及大学生对党的拥护与支持,应与党中央统一政治立场,并保持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的一致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监督任务,需要在教材编制、课堂教学实施、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要求教职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工作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纠正学生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有效稳固;三是价值引领成效监督任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发扬成效的监督,在价值引领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政治信念;四是教师队伍建设效果监督任务,要对教师道德素质及工作作风进行监督,加强教师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学术诚信三个方面的监督,从而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政教育队伍,为三全育人良性教育格局构建提供师资基础。

二、高校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与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认清当前政治监督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将找准政治方向作为重点,打造一个完善化、制度化的政治监督体系;在相关机制健全、工作要点把握的基础上,在业务工作开展中有机融入政治监督,从而通过二者共生发展、相互促进,提升高校政治监督成效,保障政治监督工作的具体化与常态化开展。

(一)打造主客体多元化的政治监督机制

由于高校治理具有特殊性,高校政治监督工作的政治监督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一是高校具备多个政治监督主体,除了校党委、纪检委之外,党的职能部门也担负政治监督职责,且院系党委、基层党支部均会参与到政治监督过程;二是具有多个不同的监督对象,由于高校内部人员结构复杂,因而政治监督的实施对象之间差异显著,除了要监督高校管理人员、重要部门负责人外,还要对教职工、专家人才进行监督,并且学生党员也在高校政治监督对象的范畴之列;三是高校具有多种不同的监督方式及监督内容,由于监督主体及客体较多,不同监督主体在针对各个监督客体展开监督时所采用的监督方式存在差异,监督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一个针对不同监督主客体、具有多样化的监督方式以及丰富性监督内容的多维度、多元化监督机制,以此创建优势互补、多方协同的高效政治监督模式[2]。应以高校党委作为政治监督的总领导,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政治监督的具体实施,由党的职能部门、院系党委、基层支部以及基层党员作为监督辅助。结合监督对象各自的特征,针对性设置政治监督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标准,合理划分监督主体工作职责,贯通监督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在多方联动配合下、集合多方合力共同开展政治监督工作,以此增强高校政治监督机制运行的顺畅性。

(二)构建按规定从严问责的监督激励机制

为扭转以往高校政治监督严格性不足的问题,高校需要秉持严格监督的原则,打造一个按规定从严问责的监督激励机制,要求所有政治监督人员遵循政治监督制度要求,按照规定的政治监督工作标准,严格化、全面化、规范化落实政治监督工作,针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立即展开调查分析,确定具体的责任主体,并对造成严重影响与损失的责任人给予严厉的惩罚,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首先,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问责的具体流程,详细列出问责事项的具体内容,并制定硬性问责指标,以此提升问责机制的实效性。其次,需要合理运用问责机制实施后所得到的问责结果,加强问责结果及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关联度,有效发挥问责机制作用,并增强问责机制的威慑力。除此之外,问责机制执行时还要做好管理及关怀之间的关系协调,需要秉持人本管理思想实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激励引导监督主体主动强化自身的政治敏锐性,针对性、前瞻性开展政治监督工作,在有效问责、严格追责、合理激励的基础上提升政治监督的具体成效。

(三)建立务实高效政治素质教育培训教育培育机制

高校属于人才培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政治素质教育是其工作的重心所在。为此,高校应将政治监督融合贯穿于各类干部培训或讲座会议召开过程,建立一个务实性、高效性的政治素质教育培训教育培育机制,针对高校干部成员展开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3];同时,还可以依托此教育培育机制,为党风廉政教育深化开展奠定基础,进而提升廉政教育实效性;另外,需要打造多元化的廉政教育基地,并有效利用各种类型的警示宣传教育资源,打造一个稳固的思想政治阵地,整体提升高校内部成员的工作作风及道德品质。针对高校内部的专家人才以及青年教师,需要针对性开展国情教育,可利用本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教育资源组织召开爱国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出教师及专家人才的爱国情怀、提升其对党的忠诚度并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展开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融合渗透政治素质教育培育工作,在各个教育主体共同努力下完善并落实政治素质教育培育机制,从而为政治监督工作具体化、常态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优化政治监督方式方法

为确保高校政治监督工作的常态化开展,高校需要严格落实巡视工作,利用此方法实现近距离监督,保障政治监督工作开展的精细性与具体性。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巡视监督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进行更新与调整,一方面,应提高政治生态研究分析力度,应于巡视前收集各部门的相关信息,了解当前高校政治生态环境发展情况,针对党政负责人、党组织,严格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管理,致力于改善党内政治生态,以此实现高校政治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前瞻性开展政治监督工作,加强日常业务的监督监管,严格排查倾向性、源头性问题,组建专门负责巡视的团队,全面负责日常政治监督工作,通过调查分析,细致排查,针对政治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整改建议。应以政治纪律作为政治监督工作的开展源头,按照制度标尺、遵循党章党纪,对违规违纪行为问题的成因展开深入挖掘,采取提级巡视、交叉巡视等多种新型监督方式,消除高校监督盲区。在常规巡视中结合运用专项巡视、机动巡视方法,由巡视机构及纪检监察机构、党的职能部门共同实施专项检查;同时还要结合高校政治监督特点,制定年度监督清单,编制日常监督操作指导手册,以此提升政治监督工作开展的具体性。

(五)贯通融合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

为提高政治监督的质量成效,高校需要对政治巡视的要求进行细化分解,应结合深化开展巡视监督及其他监督,以此提升政治监督的覆盖范围。一要加强横向联合,充分展现党组织的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由其负责与高校教职工、大学生展开深度沟通交流,打造一个政治监督与其他监督环节协同对接的新模式;同时,纪检监察机构应为监督情况通报、问题线索追踪、日常监督缺陷整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且高校人事部也要为监督工作开展中的人员调配、信息交换等工作提供辅助,其他职能部门则应给予监督政策、监督技术方面的协作,并负责延展监督渠道,从而实现巡审联动,通过巡视监督及审计监督的深度结合,共享两类监督工作取得的监督成果[4]。二要实现纵向链接,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上下级联动配合推动巡视巡察工作一体化开展,打造一个上下级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立体化监督模式;在监督成果利用方面,也要发挥联动作用,由党组织负责现有政治监督信息利用制度的改革与落实,上级部门要积极运用下级成果,关注典型问题、共性问题的关联分析,下级部门则要重点监督上级提出的问题,并强化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监管。在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联合开展下,推动政治监督的常态化开展。

三、结语

政治监督是高校稳定、长效发展的基础,是一项具体化的工作任务,既要树立起良好的政治监督意识,也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政治监督方式方法,严格落实具体化、常态化政治监督工作任务。高校应明确自身与其他单位在政治监督任务方面的不同,除了要有效执行普通性监督任务之外,还要高效开展特殊性监督任务,应从机制完善入手,打造多元化政治监督机制、构建按规定从严问责的监督激励机制、建立务实高效政治素质教育培训教育培育机制,并应创新优化政治监督方式方法、贯通融合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模式,以此构建完善化的政治监督体系,从而推进高校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开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豪伟.围绕“四个突出”推进新时代高校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J].北京教育(高教),2023(5):75-77.

[2]贺阿南,张清.以“三个聚焦”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J].企业文明,2021(11):87.

[3]李莉.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的探索与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1,31(3):99-101.

[4]苏健勇.扎实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3):26-28.

作者简介:楚晰(1985.1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生在读,一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