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近代工业的发轫,促使东北地域文化在不同维度发生变化,形成具有鲜明工业气息的文化模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度将东北社会推向繁荣,东北不仅是新中国的工业中心,也是新中国的文化中心。东北有高度专业化的工业文化生产系统,向全国输出大量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中国工业文化景观。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东北;工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16
20世纪50-70年代,东北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向全国提供了数量巨大的高精尖工业产品,也向全国输出了大量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其中不仅有体现企业管理思想的五三经验、鞍钢宪法,也有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东北电影,还有展示工业城市活力的评书艺术。东北工业文化如此繁盛,得益于系统的工业文化系统与新型工人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人文化宫和职工俱乐部在东北热火朝天的工业背景中,创造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景观,承载了国家宣教、单位动员与个人娱乐的三重诉求,并在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加持下,将东北文化推向高潮。
一、五三经验与鞍钢宪法
五三经验指的是国营五三工厂的生产管理经验。国营五三工厂的前身是1920年张作霖在奉天建立的奉天军械厂。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该厂,改称为东北军区军工部五三工厂[1]。被接管之前,五三厂历经奉系军阀、日伪、国民党三个时期,一直采用旧式工厂管理模式。五三厂是重要的兵工生产基地,如果不尽快建立一套新的社会主义工厂管理体系,扭转工人态度,将拖延工厂生产进度,影响解放战争全局。于是,工厂领导班子开始积极探索改造五三厂的方法举措,不仅使工厂生产秩序迅速恢复,而且保障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做出重要贡献。1953年,五三厂被授予“模范工厂”的称号。五三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五三厂的典型也被树立起来。五三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在工厂内部党、政、工、团协调配合,党委负责思想政治领导和监督,行政部门负责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工会和青年团主要负责工人主人翁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工会作用凸显,不仅关注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福利待遇,而且保障工人在讨论生产计划、培养调动干部、评选劳模、参与技术会商等方面的权利。五三经验推广的不仅是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管理经验,更是一种社会主义劳动观和价值观。民主管理的政治氛围为工厂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劳动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劳动至上、集体主义成为工人普遍追求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五三经验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文化符号在全国推广,不仅代表了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也显示了东北在新中国文化领域领头军的地位。
如果说五三经验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观、集体观,那么鞍钢宪法体现更多的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新中国初期,鞍钢在生产管理制度方面执行的是苏联的一套管理办法,当时被称为“马钢宪法”。“马钢宪法”的特点是突出厂长个人负责制,依靠专家和程式化的规章制度指导企业生产,是一种精英管理体制。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大规模群众运动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技术革命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通过调动人们自身的精神内驱力来促进生产发展。1960年3月,鞍钢将鞍钢企业管理经验上报中央,总结起来包括:政治挂帅;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相结合;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表演比赛相结合。[2]这正契合了毛泽东尽快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工业建设框架,探索一条更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工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模式的想法。毛泽东将鞍钢的企业管理经验命名为“鞍钢宪法”,认为这是一种更能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2]此后,以政治挂帅、技术革命;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在全国推广。鞍钢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东北和鞍钢代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最典型的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力量。鞍钢宪法诞生在这里,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也表明东北不仅工业基础“硬件”好,而且工业文化“软件”也强。
二、电影摇篮与评书之乡
长春电影城的崛起,不仅揭示中国电影由近代多元混杂的市民传统向新中国以后无产阶级政权下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转换,也透露新中国初期东北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方位领先的时代气息。新中国成立后,长影推出了许多类型电影,如《中华儿女》《上甘岭》《刘三姐》《五朵金花》等,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创作标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长影能够成为新中国电影摇篮不是偶然,东北的社会基础为长影的辉煌准备了条件。新中国初期,全国最好的资源、设备、人才齐聚东北,不仅带来了东北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了东北文化的繁荣,长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成为“新中国电影摇篮”。长春电影的辉煌,不仅因为其产出的电影质量高,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电影文化输出中心,它汇聚全国电影文化元素,又将新的文化产品向全国各地输出。长影实行制作、发行一体化,并衍生出电影学校、影视刊物,为其他电影制片厂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50-70年代,东北电影工业对中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西安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都是长影援建的。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东北电影以其鲜明的工业文化特色和主旋律,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典范和标签,体现东北“共和国长子”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文化上承担了新中国各方面建设的艰巨使命和责任。
东北重工业城市鞍山不仅有“钢都”的别称,还是著名的“评书之乡”。评书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据说发端于东周,在宋代的勾栏瓦肆中逐渐盛行,元明时说书艺术传入北方,清代咸丰年间,辽宁地区的评书艺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鞍山著名评书艺人杨田荣,在茶社和电台播讲《烈火金刚》《红岩》等新派评书,将鞍山评书推向全国。70年代以后,鞍山曲艺界出现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三芳”,进一步助推了鞍山评书的辉煌。从此,评书成为鞍山这座钢铁之都的有声标识,见证了这个城市在工业时代的文化盛况。是什么机缘促成了一座工业城市与一种传统艺术的牵手?新中国之初,在全国支援鞍钢的热潮中,鞍钢汇集了众多产业工人,他们不仅为鞍山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能,也为曲艺说唱聚拢起旺盛的人气。为了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鞍钢成立许多俱乐部,举行各种演出。这就吸引了全国各地曲艺艺人到鞍山表演,一时间,鞍山的说书场名角云集。为了便于管理,同时响应国家曲艺改革的号召,鞍山市政府组建了鞍山市曲艺协会(后改组为鞍山市曲艺团)。这种已显示出组织化和现代化特点的制度建设,让曲艺人脱离了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并有了固定的组织单位,实现了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换。稳定的收入,优越的环境,日益提高的社会地位,自然就激发了说书艺人的创作热情,从此鞍山评书开始自成体系,自成一景。50、60年代,鞍山就有说书馆27家,是全国最多的。钢铁招来了工人,工人又捧红了评书,说书馆场场满员,火爆异常。不仅是鞍山,整个东北的评书演员在全国都很有名。比如评书演员袁阔成,在北京虽然小有名气,但是到了营口以后才开始名声大噪,成为评书演播领域的一面旗帜。著名评书演员田连元,最初是在天津学艺,然后到济南演出,直到后来去了本溪曲艺团才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这么多民间艺术家在1949年后集中在东北工业城市,并从这里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因为,东北不仅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地,这里既有高度专业化的文化工业系统,又因产业工人密集而具备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文化工业系统与工人文化空间交错融合,促成了东北工业文化的辉煌繁荣。
三、工人文化宫与职工俱乐部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革命文化的宣传鼓动作用。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工人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主要是办补习班、筹措消费合作社,一边帮助解决工人实际生活困难,一边辅导工人文化知识。当时安源工人罢工指挥部就设在俱乐部。和平年代,文艺活动更成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形塑价值观念,开展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手段。面向工人的各类文化宫和俱乐部,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文艺指导功能的重要场所和阵地。1950年1月12日,全国总工会常委扩大会议第二次例会对建设工人文化宫、工会俱乐部、开展职工文化工作作出具体指示,要求“在1950年内凡有两千以上职工的工厂企业,应设立一个俱乐部、图书馆及业余剧团”,“凡有五万人以上职工的城市应创设一个比较像样的全市性的工人俱乐部、工人图书馆、工人剧院”[3]。东北工业中心地位的确立,为工人文化宫的兴起奠定了条件。1960年代,东北产业工人数量急剧增加,东北的非农业人口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聚集在城市中的大批产业工人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自身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活面貌的更新使他们充满歌颂新生活,赞扬新政权的激情与冲动。经济地位的改变也使他们有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渴望。国家必须为工人群体的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以满足他们的文化娱乐要求。另一方面,工人担负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必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提高生产本领。并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了解国内外局势,接受政治教育,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就这样,伴随东北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高度发达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系统在东北各个城市迅速建立起来。仅辽宁地区为例,1952年各大城市已建立工人俱乐部1269个。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是工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兼具电影院、图书馆、游艺室等重要功能。文化宫和俱乐部还是企业职工参加文化教育、政治学习、技能培训的重要场所。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伴随东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与以文工团为主的专业文艺团体一起构成一套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这个庞大的工业文化生态系统支撑了东北工业文化的空前繁荣。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北初步建成工业规模巨大、行业齐全的现代工业基地,从此,工业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基调和底色。大工业、大生产、大开发,既是东北社会发展的主要态势,也是东北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五三经验、鞍钢宪法、电影与评书、工人文化宫与职工俱乐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工业文化景观。这其中蕴藏着工业体制、管理制度、创业精神、团队精神、都市文化等积极的文化内涵,助推了当时东北的工业文化竞争力和活力,造就了东北工业与东北文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五三工厂编纂委员会.五三工厂志[M].工人出版社,1986:4.
[2]鞍山市史志办公室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1:384-398.
[3]中华全国总工会编.工会群众文化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950—1987)[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建国前后东北地区文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L17ADJ002)
作者简介:康健(1978.2-),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