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2024-04-29 00:44:03陈国良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国家安全制度全方位建设,健全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保障。当前要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型领域国家安全法制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实施体系、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提升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制度;非传统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05

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单独专章论述,体现党中央对国家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在报告中强调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国家安全制度和能力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领下,发扬斗争精神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安全工作的全过程。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国家安全制度建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国家安全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已有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难以应对新领域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思想指南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非传统安全观,但它不是那种只关心非传统安全问题而忽略传统安全问题的低级非传统安全观,而是一种统筹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1]。新安全格局下国家安全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其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要不断完善新领域国家安全法规提升安全监测预警能力。

(二)贯彻国家安全法治化是国家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国家安全法治化是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的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又是实现国家安全法治化的基石[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了国家安全领域立法研究,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为应对新安全挑战提供了法律支撑。

二、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完善国家安全领域的立法,已有的国家安全相关法为应对国家安全问题提供了法制保障。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激烈竞争,不仅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还要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美国、俄罗斯很早就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的立法,并且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较为完备。我国在新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尚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完善新领域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是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非传统安全成为新安全格局下国家安全最大的挑战,我国在传统安全领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新型领域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

(一)增强国家安全法律与其他法律的协调统一

《宪法》是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上位法和立法依据,根据《宪法》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彰显了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重要性[3]。在国家安全立法上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在宪法的统领下,做到宪法和国家安全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安全专门性法律在调整范围和国家安全内涵的协调统一。

我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法律层级不明确,在效力上,下位法必须遵循上位法。《国家安全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而《反分裂国家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恐怖主义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作为基本法是其他国家安全相关法的上位法,而在效力层级上与其他专门性法律效力一样,这就无法发挥国家安全法对其他专门性法律的统领作用。因此,要在国家安全法的统领下,国家安全相关法要遵循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不断完善本领域法规。

(二)完善新型领域国家安全立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国土、政治、军事等安全不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而非传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各国都在加快完善新领域国家安全法规以应对现实需求。国家安全新疆域不断扩展,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复杂严峻,在新领域国家安全立法严重不足无法应对现实需求。在太空、深海、极地、电磁、云计算、国际海底、能源等相关领域立法明显缺失。在新型领域主要还是靠党的政策、文件指导,要加快从政策、文件到立法的转向来应对新领域的国家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领域是当前国家安全立法的重要环节,尽快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为新型领域国家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三、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实施

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从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局面,国家安全法律的实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治理效能。面对日益频繁的国内外间谍的渗透,“反奸防谍”斗争形势严峻复杂,不仅需要国家安全部门发挥反间谍专门工作,还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共同防范境内外间谍渗透。

(一)中央总体统筹国家安全工作

国家安全工作需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序展开。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通盘谋划,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位。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理论和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领域国家安全法规更加完善,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制度优势是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最大的优势,坚持顶层设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推动国家安全的领导体制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统筹下我国加快了非传统安全和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健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地方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体制,做到跨部门议事、协调、咨询统筹兼顾,地方国家安全委员会各司其职、守土尽责,把国家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国家安全工作研究和制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方案推进国家法治从政策、文件到立法的转向。

(三)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国家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建立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国家安全大战略中,对各种风险信息甄别、仔细研判、监测预警的基础上,对有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做好预判,因时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和重拳出击境外势力渗透、刺探军事情报、颠覆国家政权、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始终将意识形态的管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严密防范“颜色革命”对国家政权的颠覆和破坏。对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4]。网络安全必然同太空、深海等领域深度结合,美国在加强“制网权”同“制天权”的高度结合,我国也应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高度警惕境内外间谍渗透、严密防范涉密机构人员被策反刺探军事、经济情报。

四、加强重点领域、新型领域国家安全建设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人民安全是根本目的,包括政治安全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安全以及整个国家安全,都是工具和手段[5]。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安全威胁,塑造大安全格局在国家大战略中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运用科技赋能,主动塑造有利的国家安全战略环境。

一是政治安全。政治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核心和最高层次的安全,政治安全中政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要增强忧患意识严密防范美、西方国家通过“颜色革命”颠覆国家政权、制造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贪污腐败是威胁国家政权安全的毒瘤,尤其是高层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滥用、严重威胁国家政治生态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领域,必须重拳出击挑战国家政治安全的毒瘤。

二是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关系国家战略全局。金融安全就是要确保信贷和金融的独立性和竞争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稳定国家经济就安全稳定,全球九次金融危机表明,金融风险外溢席卷全球容易对全球经济产生颠覆性后果,因此,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国家金融安全的一项长期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范金融风险。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导致俄卢布汇率暴跌,美西方国家将“货币武器化”开展大规模金融战,我国应加强美西方金融制裁的前瞻性研究,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大范围内爆发金融风险。

三是社会安全。民生安全是社会最大的安全,社会安全是国家各领域发展的保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就业、教育、医疗等作为社会的首要安全。要把保障合法权益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起来,做到人心安全。人口结构安全是新安全格局下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人口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社会治理层面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阶段,建设平安中国,防范社会安全把“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危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人心安全。

四是新技术安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科技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遭美国国家安全局攻击和窃密,网络安全越来越复杂严峻,为此在新安全格局下系统完善新技术领域国家安全制度是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中美两国贸易战的核心就是科技战,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防止在核心技术上“卡脖子”现象。对新兴技术安全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牢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国际竞争中才有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安全。

五是新型领域安全。粮食安全成为二十大报告的亮点,防止国际社会对我国粮食进口卡脖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积极研究太空、电磁、国际海底区域、极地等新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规范,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升法治化水平[6]。不断补足非传统安全短板,增强对新型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提升战略共识和战略自觉。

五、结语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建设的思想指南,新时代国家安全边界不断拓展,在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深海、科技等新型领域法律法规研究,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科技安全成为我国发展的新挑战,面对国际社会对我国高尖端技术的封锁,自立自强、突破瓶颈成为新时代科技安全的奋斗目标。国家安全的风险无处不在,中美两国在尖端领域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隐蔽战线的较量将成为常态,“反奸防谍”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传统国家安全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10-15.

[2]彭新林.论习近平国家安全法治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5):15-22

[3]肖君拥.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2,24(4):43-53.

[4]唐绍均,魏雨.城市环境安全风险及其监测预警责任的反思与重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43-54+111.

[5]刘跃进.系统思维下的大安全格局与理念[J].人民论坛,2021(8):16-20.

[6]陈国刚.我国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概览[J].保密工作,2022(1):11-13.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 04M2023106)

作者简介:陈国良(1990.11-),男,汉族,甘肃陇西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法。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
组织与制度:应对“颜色革命”之策
党政研究(2017年4期)2017-07-31 15:51:59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安全分析
党政研究(2017年4期)2017-07-31 07:52:31
新时期中国外交和安全理论的互动与创新?
国际展望(2017年3期)2017-05-18 16:45:13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探析
中国市场(2017年8期)2017-03-30 00:08:22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基本特征分析
“新安全观”下高校国防教育新形式探索
大观(2017年1期)2017-03-16 11:58:05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商情(2016年45期)2017-01-17 20:56:13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教学研究(2015年2期)2015-06-16 19:42:02
浅析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学理论·下(2015年5期)2015-06-01 00:08:11
习近平首提“总体国家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