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024-04-29 10:03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
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劳动岗位

郭 琦 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重点。2016 年《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明确指出,责任担当是学生必备的品格之一。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新时代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实践等方面,主要包括对自身责任意识、对他人责任意识、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班主任,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班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个体责任意识淡薄。班级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大多受家中长辈宠溺,久而久之形成说话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依赖骄纵等不良习惯;二是家庭责任教育缺乏。大多数家庭重视子女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略了必备品格、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学校责任教育实效不足。学校教育偏知识讲解,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大部分教师关注学科学习比较多,忽略了学生品德养成、责任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但仅凭家庭、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重任。由此,笔者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加强家校社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形成密切合作、互相融通、同心同向的融合育人新格局,重点开展“三阶式”责任教育主题活动,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等实施路径,帮助学生形成以“对自己、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为过程,进而上升到“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多元评价贯穿始终的责任意识养成教育,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建设路径

1.依托基础型课程

国家课程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笔者重视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责任意识的培养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道德与法治、语文课程是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不少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课文,鲜明地表现出了革命人物、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有很强的激励性,对小学生的成长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语文教师,笔者依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拓展知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单元的人文主题制定不同责任教育主题。以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为例。课文节选于原文的一部分,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深远,学生了解较少,在主题理解上有一点难度。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整合符合课文主题的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教材资料,在数据、内容的归类、比较、关联中,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教师结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拓展资料、五年级上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第8 讲“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一课,让学生了解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钟南山、袁隆平、邓稼先等杰出人物的故事,鼓励学生向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模范人物学习,激励学生作为“中国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2.开发拓展型课程

“小八腊子学四史”是学校引进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的一门校本拓展型课程。笔者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协同社区“非遗”教师,通过对课程“责任元素”再挖掘、再融合,逐渐形成具有班级特色化和个性的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结合建党百年和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创新融合“衍纸”“纽扣画”“藤编”等非遗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让责任意识的培养自然而然地浸润学生内心。班级学生在非遗传承老师指导下,创作出了《红船》《国旗》《红梅》等作品,更在创作中表达了要学习革命先辈拼搏向上、接续奋进的责任担当。

(二)班级管理路径

1.以劳动教育为抓手

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学校劳动岗位,鼓励学生主动劳动,坚持劳动,最终形成劳动习惯,让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真正达到责任内化。

(1)家校达成共识,激发责任意识

家庭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为了了解家长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笔者通过日常观察和访谈,发现学生在低年段时都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乐于帮助别人做事,但在父母长期“周到”的照顾和安排下,失去了做事情的机会。因此,以家庭劳动实践为载体的劳动课程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理解与配合。笔者利用家长会、钉钉群、家校沟通时间及时传递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主题,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劳动课程。同时,挖掘融合家长资源,与家委会共同探讨活动方案并不断优化完善。家校观念上的一致,为劳动教育在家庭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任务逐层进阶,劳动感知责任

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自理能力是他们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最基本表现之一。家长层面,首先要从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入手,让孩子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教师要引导家长明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内容,有目标、有方法地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低年段,家长发挥示范指导作用,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整理书桌、书柜;帮家人盛饭,收拾碗筷,进行垃圾分类;定期给绿植浇水等,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

中高年级,家长发挥督促作用。学生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后,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更多家庭服务岗位,并鼓励孩子在家中主动劳动,坚持劳动。暑假中,班级开展“清凉一‘夏’”教育活动。学生每周坚持为家长做一道夏令菜或夏令饮品。活动中,学生和家长一起播种、施肥、浇水,最后将结出的小番茄做成的凉拌菜,更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劳动的艰辛,从而体悟作为家庭一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3)评价强化意识,习惯养成自然

评价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家庭劳动中,家长与教师商定学生劳动表现的评价标准,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执行,并通过软件平台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评价。每月汇总评选“家务小达人”“劳动小能手”,亲子、师生、生生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兴趣与动力,促进了劳动技能,为学生展示劳动成果搭建了平台。通过劳动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最终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在习惯中真正实现责任内化。

贴近学生生活的家庭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家庭中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自我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

2.以岗位建设为渠道

班级岗位是班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班级岗位的设立可以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强化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1)岗位设置,明确职责

班级岗位设置,除了常规的班干部、课代表等岗位,还遵循“人人有岗”“按需设岗”的原则,由学生自主寻找、自主发现、自主讨论设置岗位。岗位设立后,学生共同商议、征集岗位名称,之后,确定每个岗位应承担的岗位职责、岗位条件,制定岗位说明细则。学生在岗位设置、为岗赋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加深对岗位的认知,有利于履职时的认同和理解。

(2)岗位聘任,激发意愿

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选择适合的岗位。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岗位述职竞选演说,让学生自己介绍所选岗位的理由和优势,根据班级投票、个人意愿等多种途径,安排岗位人员。由学生自主申请得来的劳动岗位,通常也会做得更好。同时,为了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班级制定了每月一次轮岗的制度,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了解工作职责,从而更好地在岗位上履职担责。

(3)岗位履职,肩负责任

学生只有在参与班级岗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乐趣和成就感。不同的岗位给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发展的机会,赋予学生丰富的体验,促使学生学会帮助他人、关心集体,在岗位履职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提升岗位的责任意识,逐步养成自觉服务的习惯。

(三)实践活动路径

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途径。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认识、感受层面的,更是行动层面的要求。以家校社联动的方式,积极盘整家长、社区资源,邀请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来到教室,来到学生中间,讲述家乡、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邀请家长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文明新风,根植家国责任意识。

1.家长课堂,责任立于心

班级充分利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邀请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的家长结合自身工作,分享自己在工作领域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先进事迹。一位从事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家委会成员,给学生开展了“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的讲座,讲述近几年上海在港口机械方面的发展。当学生通过视频,看到重达几千吨的巨大钢筋混凝土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稳稳插入几十米深的海底,纷纷表达由衷敬意,更表示会接过前辈接力棒,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长课堂极大地激发了班级更多家长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意识。一位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爸爸利用家长课堂向学生讲述上海的悠久历史;一位社区工作的妈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校所在街道在社区治理、文化活动、文明创建方面的新变化。家校合作,从课堂学习走向社会实践,让学生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逐渐植根于心,让学生深刻感受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命运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心中埋藏下“现在认真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认知。

2.主题教育,责任融于情

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作为落实“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充分发挥其激励、感染的功能。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责任行动,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课程,以入队仪式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光辉的奋斗历程,将党史、团史、队史的学习教育充分融入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风雨历程,从而知晓肩上重任,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我心中的英雄》《美好毕业季》课程,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主题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不同年代的英雄故事,更加坚定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的重任,在感悟中激扬奋发向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志愿服务,责任践于行

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文明宣传,感受社区美好生活、文明新风;带领学生和家长参与报刊爱心义卖活动,长者照护之家敬老活动,社区墙面美化活动等,借志愿活动启动学生爱心体验,让学生在奉献中收获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作为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校共建共享单位,积极开展设计世博会博物馆卡通导览图活动。班级学生撰写导游词,参与小小讲解员招募,有幸成为世博会博物馆首批学生小导游,由此萌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城市的归属感。

志愿服务为学生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让学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

三、实践思考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开展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增强家庭育人意识,提升社会保障机制,通过互相沟通、配合协作,提升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让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教育成效更深、更实。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劳动岗位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