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跨学科学习内容 开拓劳动学习空间
——以“小厨房 大学问”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构为例

2024-04-29 10:02项志红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厨房跨学科劳动

项志红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

一、“小厨房 大学问”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设背景

青浦区实验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几十年秉承“活动求真 发展至善”的办学理念,坚持“实验—创新”的改革发展之路,与“青浦实验”相伴相长,是顾泠沅先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扎根之地。现有科技、艺术、体育、劳动等领域的特色学习空间三十多个,特色课程近五十门,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丰富学生阅历。“小厨房 大学问”课程原本是在学生食堂开展的一门劳动领域的特色课程,课程初期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菜肴。2017 年,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随着“青植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湿垃圾处理”“磁共振”等创新实验室空间的新建,赋予了“小厨房 大学问”课程全新的学习研究内容与方式,跨学科、综合性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设由此诞生。

二、六大领域课程群体系与六个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的水乳交融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提升课程领导力、优化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学校充分意识到学习空间的建设要做到物有所用,物超所值。学生可以利用综合学习空间进行学习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架构学习空间时,不仅要考虑场地和硬件设施,还要考虑师资配备与相关课程的开发等。我们优化与统整了原有课程,建立起学校层面新一轮实施的“活动—发展”模式下的课程群,即品德与行为、文化与技术、人文与科学、艺术与身心、创新与实践、兴趣与特长六大领域的课程群体系(如图1 所示)。同时,打破物理空间壁垒,架构形成了以“青云站——科学类”“青植园——劳动课程”“青智村——语、数、英等课程”“青慧堂——信息技术类”“青杏厅——艺术类”“青健社——体育类”六大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建设(如图2 所示)。六大领域课程群体系与六大跨学科学习空间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关系,但都是根据学校优势课程与空间进行再整合后规划,因此它们相互交融,紧密联系,犹如身体各部分的骨骼与血肉,缺一不可。

图1 六大领域课程群体系

图2 六大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

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是一个多元融合空间,虽然我们规划了六个学习空间,但它们本身合起来就是一个综合学习空间。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查阅资料、利用学科知识、借助科学实验仪器进行探究,最终以某种美的形式展现,比如通过摄影、录播等进行记录,形成物化的成果等。下面以“小厨房 大学问”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设为例,介绍这些空间的实际应用情况。

三、“小厨房 大学问”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构

(一)秉承与发展办学特色,构建劳动课程跨学科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改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我们一直在思考:面向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更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培养的学习空间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以“青植园”为起点,开始了“青实求真”跨学科学习空间的重构之路。

“青植园”是一块18 多亩地的劳动实践基地,由学生参与各种蔬菜瓜果的种植;基地里挖掘了鱼塘,养殖了多种淡水鱼,学生在此出力流汗。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教育示范校。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各学科必须拿出10%的课时来完成后,学校整合原有的师资、课程、设备、空间优势,对“青植园”进行了功能的重新定位。首先,在空间上,其门口位置新建了“湿垃圾处理实验室”,便于学生开展微生物类项目研究;对原本的种植规划进行了调整,比如有意识地设计种植各种颜色鲜艳的果蔬,便于学生开展摄影和色素萃取等活动;对一部分土地承包到班级,便于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进行长期研究观察研究。其次,在师资上,由原来的一位教师改为多学科教师融入,随着生命科学、美术、信息、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教师的加入,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此,以“青植园”为主要场地的综合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日趋完善。

(二)有效利用已有空间资源,保障项目研究物质条件

学校以“绿色蔬菜的一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食堂、“青植园”学生劳动基地、现代种植玻璃大棚、磁共振创新实验室、摄影创新实验室、美术室、湿垃圾处理实验室作为劳动课程“小厨房 大学问”的学习空间改造对象,进行了重构的设计和建设。如表1 清单所示,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和资源,实现组团式教育空间的架构。

表1

(三)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结合,创生天然劳动教学课堂

有学生提出要研究“上海青的一生”。学生对上海青都不陌生,以“上海青的一生”作为项目主题符合学生真实生活情境。在这系列活动中,可分别产生不同的探究课题。(如图3所示)

图3

从选种开始,探索菜籽和玉米种子(技术已相对成熟)在利用磁共振技术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然后在玻璃大棚内进行育苗,此时进行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对育苗成功率的影响。学生还可以讨论直播和育苗移栽的区别和各自优缺点。这些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很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为实践性的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劳动实践基地上,学生除了向老农学习农耕技艺,如土地整地起垄、土壤翻新、施肥浇水、病害防治等,学生还在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因此在移栽、培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众多研究课题。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部分土地出现了沙化迹象,大家兴致勃勃地分析了沙化的原因,并决心进行治理。他们到河塘挖掘淤泥,并与沙化的土壤进行混合,以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学校的磁共振设备正好可以用于检测土壤中水的不同存在状态,为学生们的探究提供了便利。

等到蔬菜成熟,学生们亲自采摘,并将“上海青”送到食堂进行加工,学生们实践了“上海青”的多种烹饪方式,引发了“给上海青寻找最优搭档”“探究烹饪方式对营养成分保持的影响”等课题。在探究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 含量的影响时,学生们自己制定了评价标准,但是这次学生们碰到了问题,食物中的维生素C 含量要如何测定呢?学校已有设施都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以使用专业的分光光度计进行维生素C的检测,但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且操作非常烦琐,学校暂时无法满足;随后,学生们退而求其次,选择使用维生素C 检测试纸来进行检测,虽然不能准确定量,但也检测到了区别:油炒“上海青”维生素C 的流失比水煮多,学生根据维生素C 高温下易分解的特性,推断油炒的烹饪方式温度高,导致维生素C的流失。

老菜叶、食堂厨余作为湿垃圾,运到校内的湿垃圾处理器中,经过发酵形成天然肥料,并把有机肥投放到菜地,增加土壤肥力,实现厨余垃圾零污染的循环利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机肥料效果并不佳,蔬菜植株矮小,叶片枯黄。这一现象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后经分析发现是厨余垃圾发酵形成的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盐分,影响了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目前,如何降低有机肥料中的盐分,从而实现循环利用正是学生正在尝试解决的问题。根据前面的经验,我相信这一问题迟早会被我们的学生攻克。

当然,我们还在反思:跨学科综合学习空间除了物理空间、设备以及课程外,如何利用信息化方式及时地记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我们学校,综合学习空间建构实践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会说话的墙壁”、走廊里的各类展览、小剧场里的课本剧表演等,围绕学校“六大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我们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过程中发现更多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通过实践形成更多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并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带给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优环境。

猜你喜欢
小厨房跨学科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小厨房里烹出新天地
我爱我家小厨房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