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书馆资源促进学生阅读的研究

2024-04-29 10:03张莉萍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第二小学
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整本书课外阅读

张莉萍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第二小学

2022 版课程标准对“阅读”做了以下定义:阅读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础,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阅读有三个层次:一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习惯?

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调查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一)阅读书籍种类单一

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漫画类、插图类书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文字类书籍的学生只占30%左右。

(二)阅读时间随年级升高而递减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渐增加,课外阅读时间逐渐减少。低年级学生能基本保证每天30~60分钟的阅读时间,到了中高年级,65%的学生每周有1~2小时的阅读时间(基本是周末),还有35%的学生几乎没有时间阅读。

(三)阅读能力逐渐变弱

在新型电子产品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爱上了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逐渐消失,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逐渐变弱。

我认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巧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图书馆是一座知识宝库,是信息资源的中心,我们要用好图书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呢?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开展受学生欢迎的读书活动,给学生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精挑细选荐好书

学生存在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因此而不同,加之图书馆内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学生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呢?为了能让学生读到心仪且适合的书,教师应遵照各年段学生的特点,从茫茫书海中精挑细选,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理解文本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给他们推荐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类的书籍,让他们在真、善、美的童话世界里读好书、长知识。中高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可以给他们推荐科普类、历史人文类、散文、经典名著等书籍,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养料。根据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以及《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阅读书目》,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份阅读书单。

(二)“蝶韵声声”诵经典

阅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共生长。我们学校以“蝶”作为校园文化。校园内处处有蝶的身影,毛毛虫坚持不懈、破茧成蝶的精神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内心。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两个“蝶韵声声”朗读亭,学生可以在这里推荐好书、朗诵经典片段、畅谈读书感受、分享原创诗歌……通过电波,一本本好书、一段段深情诵读、一篇篇优秀作品传到每一间教室、传入每一位师生的耳中、心里。朗读亭是学生阅读的小天地,更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大舞台,在这里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阅读的能力,又可以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还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从“入眼”到“入心”

诗圣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无不强调了多读书、集广益的好处。但是,很多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说不清这本书讲了什么,或者读了很多书,但拿起笔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我想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读书只入了眼,还没有“入心”。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改变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他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做到“由眼入心”。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阅读者身心愉悦,图书馆当仁不让成为校内开展读书活动的最佳场所。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阅读收获,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方法指导课,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习得阅读好方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连。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以下两个:

1.圈点符号法

阅读时,学生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查阅字典、资料,加深印象。

2.批注法

阅读时,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见解,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要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

通过这种“手不离笔”的阅读方法,让文字不只是一种符号,而是带有思维含量的书籍。

(二)指导学生用好《阅读记录册》

古人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做阅读笔记是知识的积累,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现在很多学生是不愿做读书笔记的,甚至不会做。为了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给学生“量身定制”了一本《阅读记录册》。如何用好这本册子,需要老师做指导。

1.摘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书中的好词佳句很多,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类摘抄,比如描写风景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描写人物动作的等,只有分类摘抄,才不会让那些好词佳句混为一团,到用时毫无头绪。

2.画插图

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会写的字还不够多,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他看到的、想到的用插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整本书或者某一个片段配图。

3.写读后感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可以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一个片段、一个章节、一本书来写读后感。不规定字数篇幅,但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阅读是长程的,做读书笔记也是长程的。为了督促和鼓励学生坚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教师可以在班中开展读书笔记的评比,评选“阅读小大人”,并在图书馆长廊分年级展示优秀读书作品,以此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真正做到“由眼入心”。

四、课内外相结合,从“一篇课文学习”到“整本书阅读”

2022 版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小学是最好的读书阶段,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课本为桥梁,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一篇课文的学习到整本书的阅读。做到“课内课外来回走”,把单一的课外阅读形式变得立体、丰富。从一篇课文到整本书阅读,我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课内学习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从学习一篇课文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达到“以学促读”的目的。例如,一年级(上)《乌鸦喝水》选自《伊索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衔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最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思考,用智慧去解决困难的道理。这样的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又如,三年级(下)《蜜蜂》一文,讲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实验来验证蜜蜂是否具有极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学生对这类科普类的课文特别感兴趣,但短短一篇文章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课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同时,在班内开展阅读《昆虫记》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精彩片段交流、读后感交流、小组合作演绎经典片段等。再如,五年级(下)《草船借箭》,这是根据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周瑜算盘落空,自叹不如。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深深吸引了学生。此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大部头书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反而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诸如这种从课文出发延伸至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用好图书馆藏书资源,带领学生真正遨游书海,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跨学科活动助推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延伸,可以通过跨学科活动的开展来助推课外阅读的落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我们可以按各年段的特点,开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活动(见表1)。

表1 语文学科四季跨学科活动设计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阅读出发,运用朗诵、绘画、手工、摄影等技能,通过独特的形式把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或对阅读的理解呈现出来。我想,这种跨学科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能让学生有多感官的体验,从而爱上阅读。

五、用好图书馆资源,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与学校文化活动相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指导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从“被动读”到“主动读”,他们如饥似渴地寻找好书看,在阅读中体会了快乐,收获了知识。

2.阅读量增加的同时,阅读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后,他们如饥似渴地寻找好书看。天文、地理、历史、名著、诗歌、散文等,都是学生的阅读范畴。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面也随之扩大。

(二)教师形成了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有效活动,有序实施

课内外相结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等开展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活动等,让阅读更丰富、更有趣,阅读效果更鲜明。

2.注重方法,指导到位

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不再无目的地阅读,也不再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烦恼。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阅读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充分用好图书馆资源,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无尽的乐趣。因此,图书馆应该成为学生最爱去的地方。手捧一本好书,静心慢慢品读,与名家大师来一场邂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忘却学习中的烦恼,领悟生命的美好。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整本书课外阅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论语》整本书阅读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