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玉杰
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根铸魂,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上好思政课,还要在学生适应不适应上下功夫;不仅要站稳思政小课堂,还要拓展思政大舞台、构建思政大课程,不断创新“活动+”思政课程,才能使思政教育更走心,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思政课不仅应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在活动中讲,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研学实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的重视,各种实验区、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学实践因其广阔的空间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这无疑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契机。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实践的时候,要结合思政教育实际,从实践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空间、活动要素等方面统筹安排,打造“研学实践+思政”模式,不断拓展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研中思、学中思,促使研学与思政融为一体。
例如,在2021 年的研学途中,学校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影片《英雄儿女》《金刚川》 中的英雄原型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意义深刻的思政课。
思政课程贵在启心润智、润泽灵魂和生命。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学校这个巨大的文化场,随处可见的校园文化是传递思政教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大思政课”建设的角度来看,创新“文化体验+思政”,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文化情景+思政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教育体验,还能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与文化对话和互动。
我们济水一中玉泉校区是济源市雷锋学校联盟基地学校,多年来,学校打造出雷锋路、雷锋苑、雷锋塑像、雷锋文化长廊,以雷锋文化为引领,助力师生健康、向上成长。为了进一步丰富雷锋文化内涵,学校将校园附近的老水塔改造翻新,为其命名为“雷锋精神纪念塔”,形成了“一路一廊一塔一苑”校园雷锋文化;学校将有关雷锋的题词、日记、传记、故事,以及身边的雷锋和志愿服务等文化元素进行发掘整合,形成了雷锋精神系列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学校还将思政课、班队课搬到雷锋苑、雷锋路、雷锋文化长廊上来,让学生在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演绎雷锋故事、阅读雷锋日记,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悟雷锋精神;组建“雷锋精神宣讲团”,让模范人物讲思政、让学生讲思政,这样的深度“文化体验+思政课”,使小思政课堂变成了大思政舞台,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
大思政课程具有实践课程的特色,要放眼整体学科教学,也要注重学科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课堂活动,整合思政元素,构建“科科有思政、堂堂讲思政、人人学思政、活动育思政”的大思政格局。
课堂活动的创新,为学科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引来了源头活水。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如果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进而创造教育契机,适时引入思政元素,思政课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此外,还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融入思政内容,使活动言之有物;教学目标设计要能体现出思政元素,使活动有的放矢;活动题材要包含思政内容,使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活动过程要鲜活有趣,才能使思政课堂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下,一班一课的教学固然可行,但是“大思政课”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才能开启更多的育人赛道。再者,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活动融合不够,呈现碎片化、单一化、片面化,根本原因是思政与其他教育“两张皮”,没有高度重视;等等。
综合考虑,思政教育只有与常规教育活动融合,才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常规活动的顶层设计、系统构建与规范实施过程中,做好思政教育融合这篇大文章,推进融合这个大课题;要精准提炼思政元素、精准设计活动定位、精准融合思政要素,抓住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等常规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创新活动载体,让思政课成为常态课,产生积极教育效果。
例如,将每周的升旗仪式主题化、系列化,确保每周都有一次故事演讲,中间包含情景模拟、心得分享、学习倡议、梦想点亮等,由怀揣梦想的学生讲、教师讲,摒除升旗仪式的单一形式,实现常规校园活动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之,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央、放在思政课的中央、放在主题活动中央,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才能将小思政转换成大思政,让思政课走新走实更走心,为思政教育引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