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创建和实践

2024-04-28 21:59张宵瑾
南北桥 2024年7期
关键词:创建行政事业单位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7.057

[摘 要]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创建要素。该指标体系应具备多维度评估、可量化指标和动态适应性等特点,创建要素包括目标明确性、参与广泛性和指标科学性。通过确定共识、基于数据驱动和构建绩效考核问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实现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公正化,并不断推动单位持续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创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有效评估和引导单位的工作表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指标体系应该具备多维度评估、可量化指标和动态适应性等特点,以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过程中,确定共识、基于数据驱动和构建绩效考核问责机制将成为必要路径,且能夠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朝着高效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1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特点

1.1 多维度评估

多维度评估意味着该体系并不是从单一角度出发,而是综合考虑了多个方面对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估,以全面地反映其工作状况和成就。

一方面,多维度评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整体表现。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可能仅局限于某个或少数几个具体指标,如完成任务数或预算执行率,但这种狭隘的评估方法容易忽略其他重要维度,如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引入多维度评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单位的综合能力和绩效水平,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性。

另一方面,多维度评估有助于激励单位在多个方面取得卓越表现。通过设定涵盖多个维度的指标,单位会受到多方面的激励和压力,从而促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尽可能表现出色。例如,在服务质量方面表现优秀的单位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奖励或优先资金支持,从而鼓励其持续提升服务水平[1]。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其在各个维度上取得平衡和全面发展。

1.2 可量化指标

可量化指标意味着在该体系中,所采用的指标和数据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量化来进行衡量和评估,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主观性评价或模糊的描述。

一方面,可量化指标使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和具体。传统的考核方法可能依赖于主管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个人偏见或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可量化指标的使用消除了主观性的干扰,通过客观的数据和数字,使得绩效评估更加客观准确。例如,单位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任务完成的数量和时间来量化,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数据来反映,这样的数据更能反映单位的实际绩效水平。

另一方面,可量化指标有助于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由于指标是具体的数值,不同单位之间在同一指标下的绩效表现可以直接进行比较。这种对比有助于发现单位之间的差异,识别出低绩效单位,借鉴高绩效单位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单位内部不同部门或团队之间也可以通过指标对比,从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1.3 动态适应

动态适应意味着该体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单位的发展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考核体系始终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一方面,动态适应使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够跟上时代和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考核指标可能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无法全面反映单位的工作表现。因此,具备动态适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够根据新的需求和目标,及时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其能够持续有效地引导单位的工作。

另一方面,动态适应能够照顾到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性质和发展阶段,因此单一的考核标准往往难以公平地评价它们的绩效。通过动态适应,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单位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差异化指标,使得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公正性[2]。

2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创建要素

2.1 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对考核目标的明确规划和定义,确保指标体系与单位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紧密契合,从而有效引导单位的工作和发展。

首先,明确的考核目标有助于对单位的整体绩效进行科学评估。通过明确定义绩效考核目标,可以将单位的各项工作与具体的期望结果相联系,避免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断和随意性。例如,对于医院而言,明确的绩效目标可能包括患者治愈率、医疗服务满意度等,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其次,目标明确性能够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考核目标应当与单位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使得指标体系更具有指导意义,能够为单位提供明确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例如,政府部门可将“推动经济增长”作为考核目标,从而督促相关部门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加大力度。

最后,明确的绩效目标能够增强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在于其能够公平地评价不同单位的工作表现,而可信度则在于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通过明确目标,可以避免考核指标的随意选择和盲目追求,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样考核结果能够得到单位内外的认可,提高绩效考核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2 参与广泛性

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包括管理层、员工、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能够增加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和公信力,促进考核过程的公正和民主,从而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3]。

首先,广泛参与能够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单位的绩效关注点和重点可能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才能涵盖各方面的考核需求。例如,员工可能更关心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而服务对象可能更关心服务质量和满意度。通过广泛参与,可以使得绩效考核指标全面反映单位的绩效表现。

其次,参与广泛性有助于增强绩效考核的合法性和认可度。相关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能够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减少可能的偏见和不公平现象。当各方的利益和意见得到充分尊重和考虑后,对考核结果的认可度也会更高。这样的合法性和认可度有助于确保考核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防止出现因不公平考核而导致的工作动力下降或争议不断的情况。

最后,广泛参与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参与过程中将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状况。这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绩效考核指标更加客观准确,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各方共同参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单位的发展和变化,保持活力和有效性。

2.3 指标科学性

指标科学性涉及对指标的科学选择、合理设计和有效测量,确保考核指标客观准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使绩效考核更具科学性和可信度。

首先,指标科学性要求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选择和合理设计。这需要依据单位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确保指标与单位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一致。科学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工作成绩和影響力,避免偏离实际情况的虚假或无效指标。例如,对于教育机构,学生学业成绩、师生比例和教育资源投入可能是重要的科学选择指标。

其次,指标科学性要求确保指标的有效测量和数据收集。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机制是保障指标客观准确的基础。有效的数据收集能够提供准确的考核依据,避免信息不足或数据失真对指标评估的影响。例如,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和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最后,指标科学性要求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操作性意味着指标的衡量方法和标准明确且易于实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实用性则要求指标的结果对单位的改进和决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创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单位的资源和能力,避免过于繁杂或不切实际的指标,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例如,对于环保机构设定可量化的环保绩效指标,如废物处理量、能源消耗等,能够直接指导环保工作的改进和规划。

3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实践路径

3.1 确定共识

确定共识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在此过程中,确保单位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对指标的选择和重要性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认可的指标体系,能够增强考核的公正性、可信度和有效性[4]。

首先,建立多方参与的平台是确定共识的关键步骤。在这个平台上,单位可以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讨论会议、座谈会、调查问卷等,邀请管理层、员工、服务对象等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通过广泛听取不同人群的意见和观点,可以确保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客观,避免指标的偏颇或片面性。

其次,明确沟通和目标定位也是确定共识的重要环节。在参与平台中,单位需要清晰地传达绩效考核的目的、原则和意义,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理解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单位应与各方共同商讨和明确绩效考核的重点和关注点,以确保考核指标与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相契合,得到各方的共鸣和支持。

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也是确保共识的重要手段。在确定共识的过程中,单位需要及时反馈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意见的采纳情况进行解释和回应。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消除各方的疑虑和误解,增加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单位还可以通过定期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与各方共同分析和讨论结果,形成改进和优化的共识。

3.2 基于数据驱动

基于数据驱动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调依靠科学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定量评估,确保考核指标客观准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使绩效考核更具科学性和可信度。

首先,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与管理机制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统计和监测系统,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储存,能够为绩效考核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避免因数据缺失或不准确而影响考核结果。

其次,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定量评估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关键环节。在收集到数据后,单位应当利用适当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单位工作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判断政策的成效和影响。

最后,建立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基于数据驱动的重要目标。考核指标应当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为单位的工作和决策提供指导。因此,单位在确定指标时应考虑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避免过于繁杂或不切实际的指标,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同时,指标的设计应能直接关联到单位的工作实践,使得考核结果对单位的改进和决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3 持续改进

构建绩效考核问责机制强调在绩效考核中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以确保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反馈,推动单位在绩效考核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和提升。

首先,建立明确的考核责任和权责分明的问责机制是关键步骤。明确考核责任能够确保考核过程的透明和公正,防止出现因责任不明而导致的考核失真。同时,建立权责分明的问责机制,能够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单位进行相应奖惩或激励措施。这样的问责机制有助于将绩效考核与单位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推动单位持续改进和发展。

其次,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通报,也是构建问责机制的重要环节。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能够让单位了解自身的绩效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同时,通过将绩效考核结果公开透明化,可以激励单位在绩效考核中竞相优化,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绩效水平的不断提升。

最后,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也是构建问责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将绩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单位可以将优秀绩效和杰出表现与奖励和晋升相挂钩,激励人员持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将绩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还能够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奋斗的合力,推动单位整体绩效的提升。

4 结语

在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实践中,明确目标、广泛参与和科学数据驱动是关键路径。建立这样的体系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通过构建绩效考核问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得以持续改进和创新,朝着更高效、更优质的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陶爱国.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创建和实践[J]. 财经界,2023(9):75-77.

[2]谈培苗. 浅谈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 营销界,2022(5):116-118.

[3]季溢敏.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构[J]. 经济研究导刊,2017(25):122-123.

[4]蓝慧敏.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3):14-16.

[作者简介]张宵瑾,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应急管理保障中心(隶属于安阳市应急管理局)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绩效考核。

猜你喜欢
创建行政事业单位
践行“两学一做” 培育文明风尚 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上台阶
梦平安和谐班级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创建高效课堂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